• 我的订阅
  • 人文

大儿子进城看司令,司令挖来一袋子地瓜,让儿子带给乡亲们尝尝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5-04 20:10: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上世纪80年代,原广州军区司令的大儿子进城,背着老家的土特产来看望父亲。司令心里高兴,亲自去菜园里挖来1袋子地瓜,准备7分钱1斤“卖”给儿子。大儿子回答:“爹,老家的地瓜多得是,只要3分钱1斤。”

大儿子进城看司令,司令挖来一袋子地瓜,让儿子带给乡亲们尝尝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为了解决老百姓吃饭难的问题,无数革命前辈前赴后继,矢志不渝。晚清民国时期,国家再次陷入混乱,各股军阀势力互相攻讦,导致饿殍千里,满目疮痍。战火侵袭家园,无数底层百姓流离失所,饿死冻死者不计其数。

对于此时的老百姓来说,能够每天吃饱肚子,就已经心满意足了。清光绪31年,在麻城县乘马岗区1户贫苦的许姓农家,1个男娃娃呱呱坠地。父母亲给儿子取名为“仕有”,只期望儿子能吃饱穿暖,一辈子不受饿受穷。

大儿子进城看司令,司令挖来一袋子地瓜,让儿子带给乡亲们尝尝

“小仕有”从有记忆开始,只有1种感受,那就是饥饿。每当饿得受不了时,“小仕有”就去房前屋后挖地瓜,塞进嘴里大快朵颐。可以说高产易种的地瓜填饱了工农群众的肚子,为劳苦大众带来了生的希望,真正地养育了几代人。

民国17年,革命的思想传遍麻城一带,开始“打土豪、分田地”。“小仕有”积极响应革命号召,为了全天下老百姓能吃饱穿暖,义无反顾参加了红军,开始了征战的一生。在红军长征途中,在八路军转战敌后的战场上,在解放南北的征途中,正是有了老百姓无私的援助,我军才能取得百战百捷。

大儿子进城看司令,司令挖来一袋子地瓜,让儿子带给乡亲们尝尝

乡亲们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将地瓜、南瓜、小米、军鞋、军衣等物资源源不断送往前线,无私支援着亲人子弟兵们。军民勠力同心,彻底砸碎了封建枷锁,推翻了三座大山,劳苦大众终于翻身成主人。

困扰旧中国几十年的“吃饭难”问题,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也得到了彻底解决。几十年的南征北伐,许将军经历了战火的磨砺,也由当年稚嫩的青年成长为我军名将。他牢记着自己最初的誓言,为了让老百姓都能吃饱穿暖,努力奋斗了一生。

新中国成立后,许将军历任了山东军区司令、南京军区司令、广州军区司令等职,一心为群众谋福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司令不仅抓部队建设,还抓劳动生产,甘于当1位“劳动部长”。

大儿子进城看司令,司令挖来一袋子地瓜,让儿子带给乡亲们尝尝

在许司令的领导下,南京军区成立了2个生产建设兵团,主要负责农业生产,保障群众的粮食需求。许司令还常常到军垦农场视察,每次来到农场,他背起1把锄头便下田劳动。1次,许司令前往西村农场视察,和战士们一起挖地瓜。

许司令带着草帽,不停挥舞着锄头,一串串地瓜被刨了出来。一会儿,许司令高喊:“快、快来帮忙,我挖到了1个大家伙。”战士们围拢上来,一起使劲,将1个20多斤的大地瓜拽了上来。

如此大的地瓜特别罕见,许司令高兴地抱着大地瓜,请农场帮自己拍了1张照片。他笑着对农场负责人讲:“这个蛋(弹),那个蛋(弹),都不能没了我手里的地瓜蛋,它能实实在在填饱老百姓的肚皮。”

大儿子进城看司令,司令挖来一袋子地瓜,让儿子带给乡亲们尝尝

还有1次,许司令去往大桥公社视察,冒着骄阳似火下了田。此时,地瓜田里郁郁葱葱,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许司令发出号召,陪同人员1人背着1把铁锹,下到田里挖地瓜。伴随着1铁锹挖下去,几个圆滚滚的地瓜“钻”出地面,1根藤就能收获80多斤地瓜,产量实在喜人。

许司令叫来公社干部,询问:“小同志,你们种的什么品种?怎么产量如此高?”公社干部一一回答,许司令表示:“这个地瓜品种产量高,我看应该推广全省。”后来,许司令将大桥公社的2位农业技术员请来,让他们去各地分享种植经验,将地瓜良种推广开来。

大儿子进城看司令,司令挖来一袋子地瓜,让儿子带给乡亲们尝尝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许司令正式离休,过上了惬意的离休生活。即使已经离休,许司令心中还挂念着国家大事,关心着国家的粮食生产。他在自己的住处,亲自开辟出一片菜园,种上了各种粮食瓜果蔬菜。1981年,许司令的大儿子(此时在老家工作)请了探亲假,背着家乡土特产进城看望父亲。

许司令见到大儿子后,去菜园里挖来萝卜,亲自做了萝卜炖羊肉招待大儿子。两父子围着火炉吃饭,大儿子向许司令汇报了这段时间的工作,引得老父亲连连点头赞许。

大儿子进城看司令,司令挖来一袋子地瓜,让儿子带给乡亲们尝尝

几天后,大儿子的探亲假即将结束,向老父亲辞别。许司令又拿着锄头,跑去菜园里,挖来了1袋子地瓜,半开玩笑说:“娃娃,地瓜7分钱1斤,我全部‘卖’给你了。”大儿子一听,回答:“爹,老家地瓜多得是,只要3分钱1斤。”

许司令又笑言:“好呀,老家地瓜便宜,证明乡亲们不缺粮食。可是我这地瓜不一样,现在免费送你了,你背回去,分给乡亲们好好尝一尝。”许司令的大儿子就这样背着地瓜,坐上了返程的火车,将地瓜送到了家乡父老的手里。

大儿子进城看司令,司令挖来一袋子地瓜,让儿子带给乡亲们尝尝

乡亲们听说“地瓜是许司令亲手种的”,烤好后细细品味,纷纷赞叹“这地瓜真甜”。这就是一生爱民为民的许司令,他始终挂念着群众的吃饭问题,为了群众能吃饱穿暖奋斗了一辈子,兑现了青年时期的铮铮誓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04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去年中秋夜送快递的父子三人得到很多帮助,希望新的一年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者与父子三人一起举杯,迎接2023年的到来。夹一筷大儿子炒的时蔬,喝一口小儿子倒的饮料,再扒拉几口地瓜粥,李保良吃得津津有味。过去这一年,李保良用“好”字来形容。他说,2
2023-01-02 07:30:00
大儿对我冷漠,小儿子对我热情,一场重病过后:把财产全部给大儿
...我的心里有了新的认知。我有两个儿子,年龄都不小了,大儿子43岁,小儿子38岁,都已经成家立业。老实说,作为父母,我们都想对孩子好,但人毕竟是感情动物,心里总是有一些倾向。两个
2024-03-04 14:03:00
本文转自:右江日报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10岁多,小儿子4岁多。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时而调皮捣蛋,时而乖巧懂事。陪伴他们的每一天,我收获了很多温暖与幸福。
2024-05-06 09:14:00
66岁大爷感慨:退休金5千存款80万,不如有个知冷知热的再婚
...的眼里,妻子属于那种健康的美。我们生养了三个孩子,大儿子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在市里工作了。二儿子自己做生意开了一家小工厂。女儿考的是师范大学,毕业后在我们县城的高中教学。三个孩
2023-05-11 12:58:00
河海微心愿|一位母亲的红薯地,种着希望与甜蜜
...人员的心。2019年,田海珍的丈夫发生车祸身亡。如今,大儿子在外地上学,小儿子才6岁。田海珍的父亲母亲年纪又大了。一家人的吃喝用度,全指望着这六七亩红薯地。“大儿子在外求学需
2023-09-12 19:28:00
苏联领袖瓦西里的悲惨命运
...极可能十分悲惨。比如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两个儿子,大儿子雅可夫二战中被俘后惨死集中营,二儿子瓦西里数次入狱,最后也死在流放之地。尤其是瓦西里,靠着父亲的荫庇,24岁当上师长,
2023-08-09 13:57:00
当代佘太君邓玉芬:英雄之家满门忠烈,丈夫和6个儿子为国捐躯
...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实施“三光”政策。邓玉芬和乡亲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展反“无人区”斗争。家中发生变故后,邓玉芬依然不屈不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抗日事业贡献力量。 在
2024-12-24 13:53:00
LV家族继承之战!五子女争万亿家产,超模太子妃助力丈夫
...起:二儿子,三儿子、四儿子、妻子、伯纳德、大女儿、大儿子已经74岁的伯纳德承认,他年事已高,正在仔细思考要把江山交给五个孩子中的哪个。真正的继承之战,正在LVMH内部暗流涌动
2022-12-12 10:44:00
...父亲的影响下,陈益珠的两个儿子早已加入村医行列。“大儿子现在已经成为屿南村第一卫生所的主力了,跟我一起服务村民,小儿子也即将前往平潭本岛的北雾里村卫生所担任村医。”陈益珠说。
2024-01-30 08:0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