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种做法防备藩王最合适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8-06 10:44:00 来源:戏说三国

自周代的周天子确立了分封制以后,封王诸侯们代表的地方势力,都与中央天子的王权分庭抗礼。远的比如诸侯并起,天下七分的战国局势;近的诸如汉王朝的七国之乱,西晋发生的八王之乱……藩王们对王座的虎视眈眈,而藩王问题,始终都是悬挂在高位者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哪怕都是带有血缘关系的血亲,但是在王位面前,似乎都不值一提。正所谓“最是无情帝王家”。在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权针对藩王采取的措施各有不同。同样面对藩王威胁王权的问题,明朝与清朝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答卷。那么它们各自选择的方法,最终取得的效果如何?从后世的历史结果来看,哪种方法来防备藩王作乱的问题才是最合适的呢?“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种做法防备藩王最合适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大半生历经千辛万苦,过五关斩六将,才从一介布衣实现了草莽登台至尊王座的宏图大愿。朱元璋对得之不易的机会也特别珍惜,他吸取元朝政治荒废的教训,勤勤恳恳,励精图治。为了巩固皇帝说一不二的权力,朱元璋甚至为此废除了宰相胡惟庸,并且借着这股势头,废除了自中国秦朝开始便一直存在的宰相制度。从中我们能够看到朱元璋对于加强皇帝独裁力量愿望的冰山一角。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种做法防备藩王最合适

藩王问题,对于王权的巩固工程,毫无疑问是一个隐藏的炸弹,然而朱元璋在前期似乎并不担心这些,藩王该封的封,完全不在意是不是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原因很简单,与唐王朝藩镇割据的问题不同,朱元璋封的王,都是他的儿子们。并且,他封的王数量还不少。据统计,他一共封了二十四个儿子还有一个从孙为王,也就是有二十五个王。那么,为什么要分封那么多个藩王?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种做法防备藩王最合适

理由其实不复杂,一是这些儿子们,按照古今传统,封个王合情合理,二是在生性多疑的朱元璋眼里,部分的职责官位,以及部分工作,交给大臣们,未必值得信任,反而是交给与自己血缘紧密相连的儿子们,或许更合适。他的儿子们也表现出了令人放心的实力,不负他的期望,《明史》中的史料记载,诸位藩王们或多或少,都有为大明的建设做出贡献。比如后人熟悉的燕王朱棣,他领兵打仗就很有一手,为父亲平定棘手的难题也不在话下。除了父亲的强悍威严,防止藩王作乱,还有第二重保险。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种做法防备藩王最合适

那就是太子之位已定,而太子无论是品德贤能方面,还是征战功劳方面,都能让作为太子弟弟们的藩王们服气,无话可说。如此美满又有序的局面,一直到一件事情发生,才被骤然打碎。它让逐渐老去,希望能够就此安然让太子继位,从此远离朝堂政治权谋的朱元璋猝然惊醒——他钦定的,也是最理想的继承人:皇太子朱标,由于突发疾病,与世长辞。无论多么悲痛,朱元璋都要重新收拾好心情,痛定思痛,去仔细斟酌考虑太子由谁担任的问题。太子朱标既然已经逝去,那么这太子之位也不能这么空着。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种做法防备藩王最合适

前文提到过,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四个儿子,这么多儿子,其中不乏有跟随着父亲安定天下,功劳赫赫的;为父亲平定寇乱,劳苦功高的;平日踏实勤恳,任劳任怨的……无论哪个藩王,兴许都在摩拳擦掌,等待着过去至高无上的王位眷顾的那一刻。太子之位花落谁家,还得看朱元璋的心意。但是似乎就是世事无常,一切都出乎藩王们的预期,朱元璋给出的人选,令人大跌眼镜,直呼前所未有。因为他选定的太子,居然是已故的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种做法防备藩王最合适

哪有避开儿子们不选,选择孙子是道理?朱允炆为什么能当上太子?是因为他贤良温和吗?是因为逝去的长兄令他们的父亲愧疚吗……然而不管是什么理由,似乎都不应该是朱元璋弃自己其他众多儿子不顾,反而选择自己的从孙的理由。毫无疑问,一颗颗不满而阴暗的种子,或多或少地在藩王们的心里悄悄扎下了根。而他们没有异议,也不能有异议。谁又敢去反驳说一不二的父亲?何况他们的父亲与众不同,是代表最高权力的皇帝。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种做法防备藩王最合适

在平静而又隐隐紧绷的氛围里,年轻的皇孙朱允炆继任了他父亲的太子之位。并在祖父的悉心教导下,熟悉政事,慢慢磨练成为一个合格帝王该有的样子。一切看起来都是无风无浪的平静。朱元璋独断专权,安然含饴弄孙,悉心培养自己年轻的继承人,直到发觉自己身体逐渐衰败的时候,才突然如梦初醒,感知到了平静的水面下,浪潮的晦暗与汹涌。他是他亲手封赏的藩王们的父亲,也是藩王们敬爱的皇帝,他的余威可以震慑住他所有的儿子们。然而他的皇孙,大明未来的第二位皇帝,温顺柔和,他以后该怎么面对这些都是他的长辈,都是他的叔叔的藩王?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种做法防备藩王最合适

曾经为朱元璋鞍前马后,为父分忧的藩王们,在年轻的孙儿即将踏上皇位时,突然成了朱元璋如鲠在喉的一个大问题。纵然如此,朱元璋也没有办法昧着良心,为了孙儿,铲除为自己建功立业,浴血杀敌的儿子们。他最后能想到的觉得最天衣无缝的方法,便是让那些威胁皇孙地位的王爷们,就此远离京城。《明史》中记载,朱元璋在自己的遗诏中,特意嘱咐了藩王的问题,留下“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这样的诏令。将具有威胁的藩王远远地留守在封地,与京城的皇帝离得遥远,看起来似乎是一个绝妙的方法。然而这结果的走向,似乎并没有在朱元璋的预想之中,而且恰恰相反,他的做法使最终结果,与初衷背道而驰。靖难之役,火烧京城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种做法防备藩王最合适

朱允炆继位,他便是后世的建文帝。继位的皇帝仁慈而又温和,但在面对昔日的叔叔们的威胁时,天子也开始力行削藩政策。雷霆手段之下,诸多藩王,自焚而死的有之,废为庶人的有之……这些藩王的下场,无一例外,挑动着不安的藩王们脆弱的神经。燕王朱棣再也无法容忍屠刀在侧,任人宰割的威胁,他起兵造反,一呼百应。与其说藩王们不得入京保护了皇帝,不如说朱元璋的决定,让藩王们在各自的领地发展,反倒是如放虎归山,养虎为患。原因很简单,洪武年间,明朝的王爷们拥有相对独立的财政权力、人事权力。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种做法防备藩王最合适

更为可怕的是,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亲卫军队——一支不受皇帝控制、且战斗力极强的军队,足够令皇权也感到颤抖。燕王起兵,一路势不可挡。加之其余的藩王们助力的力量,很快便攻占了京城。皇城陷落,建文帝朱允炆的宫中燃起了大火,而他本人不知所踪,大明皇位也被燕王夺取。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这样看来,不准王爷们进入京城,似乎并不是一个好方法。那么明朝之后紧随着的清朝,它处理这些沾亲带故的王爷们的做法,效果又如何呢?不得离京的严令与风波的偃息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种做法防备藩王最合适

取代了明朝的清王朝,因为是少数民族政权,在面对诸多王爷的问题时,既要考虑它自己民族的特殊性,又要考虑到统治的普遍性。清王朝最终选择应对王爷们的做法,是对他们进行严加看管。让王爷们就住在京城,生活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首先,王爷们仍旧享受着政治权利。他们能够担任一些重要的官职,为清王朝尽职尽责,发光发热。虽然福利颇多,但是王爷们也会考虑后代福荫的问题。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种做法防备藩王最合适

清王朝在这里采取了一个绝妙的政策。想要继承爵位?当然可以,但是清朝规定,只有获得巨大军功的皇室才可以继承爵位。要继承爵位,就等于与失去生命的风险挂钩。有这个能力大可尝试,但是没有这个能力或者胆量的,他的爵位便只能够按照十二等爵位制度来,一代一代地被逐级削爵,不出几代,很快便会成为平民阶层。这个方法不仅削弱了王爷们的力量,也大大减轻了清王朝给藩王的巨额支出。既然减轻了财政负担,也就变相增强了中央王权的财政实力,从另一个层面上,巩固了王权的力量。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种做法防备藩王最合适

倘若王爷们想要封地呢?清朝政府当然也可以给,但是清朝给王爷们的封地,都是离都城不远的一些荒地。这些地又贫瘠又有限,王爷们的造反也就失去了军队基地这一个基本的条件。毕竟单枪匹马,谁又能造得了反呢?除了限制爵位的世代传递,限制了封土的大小,还有个十分重要的二重保险,就是严令王爷们不得随意离开京城。虽然是皇室贵胄,但是去留居然也不是任意。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种做法防备藩王最合适

一旦离开城门没有和宗人府报备,随意出城超过了六十里,那就只能等着来之不易的尊贵身份离自己而去,变成一个普通的平民阶层了。有了这几个保险的方法,清朝的王爷们便只得安心待在京城里,勤勤恳恳为皇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自己的后代福荫拼搏争取了。造反的可能性,被压得几乎是微乎其微。但也正因如此,防范王爷们的办法就如满清王朝所期望的一般:清朝的后来再也没有王爷能够造反作乱。藩王从此再也不会是压在皇帝心头的石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清朝,也达到了巅峰。结论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种做法防备藩王最合适

就明朝与清朝防范藩王的处理方法,最终发生的历史结果与防范效果而言,清朝防备藩王的政策明显更为合适。困于京城的王爷们就像是被折断了翅膀的小鸟,生活在最高统治者皇帝的眼皮子底下,任凭王爷们再手眼通天,也没办法在皇帝的地盘上掀起多大的风浪。纵观古今,过往皆为历史。藩王的问题这个千古难解的大问题,历朝历代都为其想尽了千万种方法来压制它,然而不比明王朝对王爷们的严禁入京禁令,清王朝反其道而行之,反而取得了奇效。明清两代,各有千秋,而它们留下的历史宝贵经验,仍能够照映后世,给后人更深刻的启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06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朝和清朝对王爷的政策,哪个更高明
...的两个朝代,到底哪一个的政策更高明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布衣天子,在君临天下,位登九五之后,样采取了册封藩王的政策。这是因为,朱元璋是白手起家,从乞丐到皇上,这中间肯定离不
2024-05-15 13:11:00
揭秘明朝王爷的另类生财之道
...某一天会流落街头,潦草度日。低薪养官和高薪养子由于朱元璋出身贫苦,幼年流落民间尝尽疾苦,更是痛恨那些贪污的官员们。朱元璋认为官员贪腐的重要原因就是官员们的俸禄给得过高使得这些
2024-01-28 17:07:00
明朝的藩王们为什么不要钱,不要女人,都争着去墓地守陵?
世人只看到朱元璋为巩固皇权将开国功臣几乎赶尽杀绝,却未看到他对自己的亲儿子们也是同样的冷酷,为了中央政治的稳固,他曾在遗诏中提到:“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但皇帝的遗诏并不是真
2024-02-22 23:06:00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与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制度比较与合理性分析
...较,并分析其合理性。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防止藩王势力过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王爷的权力和行动。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规定王爷不得进京。这一制
2024-11-06 09:57:00
明朝末代藩王朱恭枵与朱华奎的命运与抉择
...底怎样了呢?本篇文章谈谈明朝两个王爷。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起于闾左,建立大明后,深知来之不易,念及曾饿死冻死的父母亲人,他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天下。为了永固疆土,让子子孙孙享福
2024-01-16 06:35:00
明朝时期的藩王是什么地位
1368年初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定都南京。在明朝建立后没多久朱元璋就正式分封藩王。从1370年开始,朱元璋先后分封了25位藩王,接下来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在明朝长达2
2023-05-28 14:14:00
明朝藩王制度:政治、军事与经济特权的影响
明朝建立不久,朱元璋就确立了分封藩王的制度,把24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于山东、山西、河南、等地,以“镇固边防,翼卫王室”。但朱元璋没想到的是,自己死后没多久,燕王朱棣就起兵“靖难
2023-10-22 07:56:00
明朝时期藩王为什么对守灵情有独钟
...的藩王制度,就知为何他们乐于在老祖宗的坟前守灵。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根据流传下来的分封制加以改革。再加上明朝当时的处境,就创立了新的藩王分封制。一方面是为了能够抵御外族
2023-05-03 06:33:00
《御制纪非录》:明朝皇家秘辛与藩王恶行录
如果要穿越回明朝,当个王爷远比当皇帝舒服。尤其是朱元璋时代,只要你姓朱,只要你能牢牢抱住他老人家的大粗腿,日子就能过得舒服无比。朱元璋虽然脾气暴虐,开国功臣们被他杀了个干净。但他
2024-01-24 20:1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