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衢州日报
盈川村合力盘活资源奔富路
——“‘共富工坊’里话共富”系列报道之八
记者 胡宗仁 文/摄 通讯员 俞卫东
1月8日,记者来到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看到的是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只见村庄建起了“悬萝瀑布、沿江木屋群落、汉服体验馆、时光书吧、长亭古渡、城隍暮鼓、初唐风情街、杨炯纪念馆”等景观节点。
“村庄变美后,我们重点打造了一个以唐风古韵为特色的共富工坊,不仅壮大集体经济,还让80多个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盈川村党支部书记占小林说,如今村庄是衢州有名的“网红村”,2023年游客人数突破50万人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21年的21万多元增长至2023年的120多万元,村民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盈川村靠什么实现“蝶变”?占小林相告,这主要依托“党建+乡村旅游”的模式,村里进一步盘活资源,走出了一条合作共赢的强村富民之路。
盈川村位于衢江区高家镇,面临衢江,与龙游县小南海镇接壤,是浙江省首批千年古村落之一,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该村是“初唐四杰”杨炯担任县令时,盈川县衙所在地,拥有初唐文化和衢江段古码头等资源。
近年来,盈川村依托水利部门实施的衢江水系综合治理,在保留古码头遗迹的同时,建起沿岸滨水长廊,同时配套江心洲建起杨炯清廉文化主题公园,结合村庄里唐代风格的建筑特色,形成独具唐风古韵的村落。
“要把美丽风光转化为美丽经济,还需要一个经营主体。”占小林介绍,2022年6月,盈川村以未来乡村试点创建为契机,引入衢州市腾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云文旅”),成立了“盈川·唐风共富工坊”。当年,他们通过“村集体+运营主体+农户”的合作模式,统一租赁村集体房产、农户闲置房产,经过统一设计、统一营销、统一管理,从而实现了“闲房”变民宿、“闲人”变管家、“闲地”变园区的目标。
“一期项目,已经建了32幢民宿,房间100间。”占小林告诉记者,“盈川·唐风共富工坊”主要是围绕杨炯文化、渔文化、红色文化、勤廉文化等,打造一个文化深厚、风情独特、深度体验的主题民宿。2022年10月,“盈川·唐风共富工坊”试营业以来,游客纷至沓来,去年“十一”国庆期间,民宿客房爆满。
占小林说,现在,村里真正实现了“三变”,即“闲房”变民宿、“闲人”变管家、“闲地”变园区。村里的农户通过以闲置资产(房产、农田)入股、转让或托管经营合作,运营商以每年60元/平方米的价格向农户进行收储,合同10年一签。按照这个价格计算,平均一户村民的楼房年租金有1万多元,涉及的农户有30多户,实现运营商和村民多方共建、收益共享。
村民除了可以出租自家闲置房屋,还可以报名参加腾云文旅的民宿管家,负责给这些客房打扫卫生或者在餐厅当服务员等。
“在家门口上班,相当方便,一个月收入有5000多元。”村民曹青勇告诉记者,以前她在城里打工,路远、收入一般,如今她当上了民宿客房部主管,收入多,还能照顾到家里的老人与孩子。
一旁的占小林说,目前在民宿与餐厅上班的村民有40多人,“闲人”不闲,收入也不错。
2022年,盈川村成立强村公司,在盘活闲置房产的同时,还通过土地流转盘活300亩抛荒地。
“现在,‘闲地’已经变成园区。”占小林相告,村中的未来农业园区,一期面积200亩,连片大棚里种植了西红柿、辣椒、茄子等有机蔬菜,村里已与之江农业发展(衢江区)有限公司达成租赁协议,发展果蔬采摘、观光研学等。眼下,未来农业园区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还解决了40多个村民就业。
盘活资源,合作共赢迈富路。通过盘活“三闲”后,如今的盈川村已经实现“宾客闹盈盈、群众喜盈盈、口袋满盈盈”。
记者在村里看到,村里的网红打卡地“悬萝瀑布”里,还新开了一家瀑布咖啡厅。“我是被村庄优美的环境吸引来的。”该咖啡厅负责人段哲人说,她老家在衢江区上方镇,先前在金华创业了10年,于2022年回乡创业。看中盈川村的休闲旅游前景,她承租了“悬萝瀑布”里的咖啡厅,于今年元旦试营业。“双休日,生意不错。”段哲人相告,每天要接待客人200人左右。
占小林告诉记者,这个咖啡厅带动了盈川村与附近村庄10多个年轻人就业,给村庄增添了一个新业态。
记者手记
把美丽风光变成美丽经济,关键在创新。盈川村以未来乡村建设为核心,创新“企业运营、集体入股、村民参与”的整村经营机制,通过统一收储资源、规划开发、招商运营、收益分红,进一步盘活了闲置资源,从而赢得村庄蝶变。
在探索整村经营的过程中,盈川村借力出新招,不仅引进腾云文旅,还引进省属企业、山东寿光等地公司,一起合力打造“共建共享共赢”的乡村振兴共富新图景。这方面的经验,也是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典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2 06:45:2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