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为什么古人下葬的时候要附墓志铭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6-21 16:43: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古人视死如生,死后的灵魂在灵界要接受他的守护神的审查,然后会对死者的一生做出判断,死者在人世间的行为,将影响到此人是否需要再度修行。所以墓志铭就是一个人一生的总结,要在另一个世界“存档”的。不过骇人听闻的是,个别逝者甚至可以预测出来多少年后,自己的墓葬会被盗,逝者只能在墓志铭上用言辞激烈的诅咒类谶语恐吓、告诫盗墓者,让他们在打开墓葬看到谶语后,好好安葬亡人,否则...

苏适墓志铭

为什么古人下葬的时候要附墓志铭

苏适是苏轼的侄儿,苏辙(1039~1112)之子。这个墓志铭是由苏轼的三儿子苏过所撰并书的。具有很高的历史和书法价值。

墓志铭都有盖,盖上刻有“宋承议郎眉山苏仲南墓志铭”,墓主人的朝代、籍贯、职务、字讳九个字就说清楚了。

墓志铭撰书者即逝者的叔伯哥哥苏过,在铭文中对苏适的一生经历和成就作了赞扬和总结,结尾十分伤感的写道:“......其交天下贤士多至公卿,而仲南(逝者)独不偶,以至于斯,命也夫。及其殁也,亲族咸谓失所依响,朋友以谓失所谘谋,下至闾巷小人,皆咨嗟出涕,识与不识,莫不信其为君子人也,得此以归见先公与先夫人于地下也足矣。哀哉!吾于仲南非惟手足之爱,盖道义之交也。涕

与苏适同一墓室的是他的再续黄氏,也有一个墓志铭和盖,上刻:“宋故孺人黄氏墓志铭”九个字。这是哥哥苏过亲笔撰写的,而墓志铭文则是苏过的长子苏龠所书。

苏适的墓志铭尺寸是:0.78x0.78x0.14(米)

黄氏墓志铭尺寸是:0.64x0.64x0.11(米)

之所以不厌其烦祥细介绍了苏东坡侄儿苏适的墓志铭,正如墓志铭的撰书者苏过在墓志铭中所言:“得此以归见先公(苏辙)与先夫人于地下也足矣。”

这个墓是1972年当地社员因引水浇地发现后,由当地(河南省郏县茨芭公社)的文管部门清理的,此墓早己被盗,仅存墓志二合、铜印一枚和白瓷小碗一件。

这二合墓志铭对于历史上著名的“三苏”究竟葬于何处,伴随墓志铭的出现,帮助史学界澄清了这个问题。

盗墓者顿时冷汗淋漓

为什么古人下葬的时候要附墓志铭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盗墓之风甚嚣尘上,从官府到坟主,用尽各种防盗手段,甚至包括下面要讲述关于诅咒盗墓者的谶语,试图让盗墓者视为畏途,可谓用心良苦,比如,1995年出土于洛阳市东吕庙村的一合墓志铭,内容大同小异,只是结尾一句:“吾殡后三千年有崔胸显所破”。这是谶语,令人不寒而栗,“崔胸显”是哪个?

不是盗墓者知道墓主人是哪个,而是墓主人预先三千年知道谁会进入阴森的墓穴!

所有的逝者生前是清楚历代盗墓之风的盛行,于是在墓葬形制上狠下功夫,基本上就是釆用隐蔽、坚固、防盗三种办法,但是,仍然防不胜防,逝者或者遗族于是用言辞激烈的诅咒类谶语来恐吓、告诫盗墓者,希望他们打开墓葬看到谶语后,有所感触,好好重新安葬亡人,亡人和未亡人也只能如此了!

为什么古人下葬的时候要附墓志铭

安阳出土了北齐《元子邃墓志》(555年葬),在铭文的结尾这样写道:“今葬后九百年,必为张僧达所开,开者即还葬,必见大吉。”这种语气是温和的,只是希望张僧达可以把有价的财物拿走,但是,应该好好“还葬”(恢复原状),你会大吉利。逝者的无奈,千年之后读之,显露无遗。

2001年也是洛阳,出土了伊川县的唐《柳山涛墓志》(666年葬),铭文在结尾说:“《易》占云,葬后一千三百年,乃为黄头所发,其所开发者,当更好埋藏之,若不好埋藏者,凶不出年。”

1987年山东出土临沂县唐《苏崇侠妻张氏墓志》(755年葬)在结尾用上了道家的咒语:“急急如律令,突有程氏开此墓,必灭程氏。”

结语

我以苏适夫妻合葬墓的二合墓志简介了墓志的具体情况和内容,说明了为什么要留下墓志铭的原。

而几例出土的墓志预言,似乎煞有介事,盗墓者姓氏肯定是杜撰的,但是,希望来者妥善处理遗迹,这个语气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墓主人无惧盗墓者的光临,也不怕自己的身份暴露,死都死了几百年了,晓得亡人的名字又咋个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21 17: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29日,河北邯郸峰峰矿区,有人不经意间发现一方古人的墓志铭,带着覆斗形的盖子,已残缺,刻有青龙、朱雀、玄武等瑞兽形象。橙柿互动了解到,峰峰矿区文物保护中心文保人员初步研究后发
2023-09-02 08:05:00
论墓志书法的艺术价值
...藏罗振玉善识文物,喜研文史,对殷墟甲骨、汉晋木简、墓志铭文及宫中所藏历代图书、历史档案,乃至珍宝、钱币等,都有系统的研究。他自己也收藏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文物资
2023-07-16 19:44:00
唐朝一武将的墓志铭,透露了李世民2件事
...一部分称之为“志”,韵文形式的一部分称之为“铭”。墓志铭,被考古学家视为一种极其珍贵的史料。虽然墓志铭中不乏对逝者溢美之辞,但对死者生平大事和重要之事的描述,还是比较准确的。
2023-01-20 22:57:00
李建成墓里面只有墓志铭,其中一字被多次涂改
...次被盗,后来专家进入李建成的墓地,发现里面除了一个墓志铭什么都没有留下来,专家在清理墓志铭的时候发现墓志铭非常简单,虽然不比武则天的无字碑,但是也差不多了,因为这个墓志铭只有
2022-12-22 18:52:00
宋代有多少自撰墓志铭
在中国古代墓志铭撰写中,有一个较为特殊的现象值得引起关注,那就是墓主生前为自己撰写墓志铭,对一生进行回顾并加以整体性评价,很有自我盖棺论定的意味。为自己撰写墓志这样的现象在宋代之
2023-02-17 13:37:00
墓志铭的写作,中国古代最常见的情况是墓主人去世之后,丧家给一定数量的财物(雅称为“润笔费”)请他人撰写,写作者完成之后交稿,丧家磨勒上石。不过,有一种极其罕见的情况,即丧家先后两
2023-05-10 12:44:00
“我爱徐霞客”,这位明代靖江县令给徐霞客写下文学史上最长墓志铭
...江至靖江,找到时任靖江县令陈函辉,请陈函辉为他作《墓志铭》,为自己的一生“盖棺论定”。陈函辉挥毫写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徐霞客墓志铭》。徐霞客故居 供图:视觉中国游历天台山
2023-06-15 17:23:00
年龄在13~16岁为何叫“阎大娘”?宋国故城发现唐代手书墨迹墓志铭
...记者 莫韶华)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块唐代“阎大娘”墓志铭,可她的年龄却只在13~16岁……12月21日,2023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在洛阳举办,考古工作人员介绍,在宋国
2023-12-21 13:40:00
无锡市“锡山潘氏”先祖墓志铭惊现古志中
...赫然惊显江苏无锡“锡山潘氏”第十代先祖潘贽字时观的墓志铭,《尚古处士潘君墓碣銘》一篇。秦夔(1433~1495),字廷韶,号中斋,无锡(今属江苏)人,宋朝著名文学家秦少游之后
2024-04-24 15:2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国庆假日,杏花岭区精心打造了红色游、古建游、府城游3条线路,串联起15处具有代表性的不可移动文物,从承载革命岁月的国民师范旧址
2025-10-03 08:36:00
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走进抗战名将甄凤山:“双枪李向阳”的壮志豪情
(视频脚本:张玉超、闫馨雨、赵少甫 视频拍摄:刘天宇 王宏飞 视频剪辑:刘昀 出镜:张晓晴 配音:张恩博)(海报设计:梁玉)2025年7月1日
2025-10-03 08:40:00
古代中秋福利居然是发肉?还有这些“古法”习俗玩趣中秋
大河网讯 天上月圆,人间梦长,又是一年中秋将至。现代,一些企业的中秋福利有月饼、水果等,你知道吗,古人过节的福利竟然直接发肉
2025-10-02 10:42:00
“今月曾经照古人”明代晋藩墓志拓片展,10月1日在山西考古博物馆开展。25套墓志拓片与30余套文物,再现明代晋藩宗室的荣耀与日常
2025-10-02 17:39:00
国庆中秋长假到来,太原成为旅游市场一大热门目的地。游客迫切想知道:太原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走进太原看什么,玩什么,吃什么
2025-10-02 17:39:00
2025国庆·你不知道的保定|直隶总督署大堂上的三块匾额到底怎么读?
2025-10-02 07:21:00
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1936年,早期共产党人杨萍如在南京牺牲。在杨萍如后代的持续追寻及南京、河南等地党史部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合力推动下
2025-10-01 07:41:00
雨花台新征集到雨花英烈刘亚生珍贵史料包括烈士北大学籍和发表的十余篇文章 南报网讯(记者李子俊)近期,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在文物史料征集中
2025-10-01 07:42:00
淮军公所看大戏,听戏的时候别忘抬头看看戏台这里!
2025-10-01 13:26:00
淮水楚韵——廖亚辉、穆道林、李贺书画印学术观摩展开幕
大皖新闻讯 10月1日上午,由淮南市文联主办的淮水楚韵——廖亚辉、穆道林、李贺书画印学术观摩展在该市1952美术馆开幕
2025-10-01 14:04:00
有声书|郎官巷里的“中国西学第一人”
迈过东街口前气派的南后街大门,往前步行十余米,举身向左,可见郎官巷静静等候的身影。在中华民族最风雨飘摇的年代,这短短百余米的小径旁
2025-10-01 16:03:00
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雁翎队:白洋淀的“水上奇兵”
(文案:曹秦雨、吴文婷、靳彤 拍摄:马会波、赵仕嘉 出镜:张晓晴 剪辑:冯钰娇、刘昀 配音:张恩博)(海报设计:梁玉)清晨的白洋淀
2025-09-30 21:40:00
视频提供|唐山投控(文旅)集团
2025-09-30 21:41:00
周总理临终都在牵挂的福州人,又上央视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国庆将至一位福州人的事迹在央视播出他的身上有什么故事?余则成是虚构的但吴石是真实的今年9月30日这是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当天
2025-09-30 22:45:00
中华文明的根系深植于农耕文明的沃土,而粮食作为文明存续的物质基础,早已超越物态范畴成为政治伦理、社会秩序与文化认同的根基
2025-09-30 1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