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施耐庵先生的大作《水浒传》中,方腊是个非常厉害的角色。
有多厉害呢?
如雷贯耳的水泊梁山108将,他们多次击败宋朝官军和辽军,却在征方腊时损兵折将,被杀得七零八落,最后以失败告终。
如此厉害的人物,在《水浒传》中的结局是被花和尚鲁智深所擒。
原文在这里:
却说方腊从帮源洞山顶落路而走,忙忙似丧家之狗,急急如漏网之鱼,便望深山旷野,透岭穿林,脱了赭黄袍,丢去金花幞头,脱下朝靴,穿上草履麻鞋,爬山奔走,要逃性命,连夜退过五座山头,走到一处山凹边。见一个草庵,嵌在山凹里。方腊肚中饥饿,却待正要去茅庵内寻讨些饭吃。只见松树背后,转出一个胖大和尚来,一禅杖打翻,便取条绳索绑了。那和尚不是别人,是花和尚鲁智深。拿了方腊,带到草庵中,取了些饭吃,正解出山来。却好迎着搜山的军健,一同帮住,擒捉方腊,来见宋先锋。
而在各种版本的电视剧《水浒传》中,则是武松单臂擒住了方腊。
那么,真实历史上的方腊,是否当真如施耐庵所描述的那么厉害呢?他的人生结局究竟如何?
方腊:“起义,我是被逼的!”
说起方腊,大家可能都会将他与方腊起义联系在一起。
方腊出生于1078年,又名方十三,是北宋时期的安徽歙县人。关于他的身份,有说他是做佣工的,也有说他是漆园主,总之呢,也就是个普通人。
公元1120年,这个普通人,干了件不普通的大事。42岁的方腊发动群众,组织起义,公然与朝廷唱起了对台戏。
方腊之所以要造反,纯粹是被宋徽宗给逼出来的。
当朝皇帝宋徽宗,是个文艺范十足的享受派。他不务朝政,生活骄奢淫逸,每天除了钻研书画外,就是观摩各种奇花异石。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荒废朝政,底下的官员自然是投其所好,费尽心思搜罗奇花异石以讨皇帝的欢心。
在宋代,陆运﹑水运各项物资大都编组为"纲"。如运马者称"马纲"﹐运米的称"米饷纲"。而运送花石的船只,因此也被称作“花石纲”。
受“花石纲”影响伤害最大的,当属两浙地区的百姓。
当地的官员,凡是听说哪个老百姓家有块石块或者花木比较精巧别致,差官就带了兵士闯进那家,用黄封条一贴,算是进贡皇帝的东西,还要求百姓认真保管。如果有半点损坏,就要被派个"大不敬"的罪名,轻的罚款,重的抓进监牢。
有的人家被征的花木高大,搬运起来不方便,官兵们就把那家的房子拆掉,墙壁毁了。被征花石的人家,往往被闹得倾家荡产,有的人家卖儿卖女,到处逃难。
所贡物,豪夺渔取于民……及发行,必彻屋抉墙以出。……民预是役者,中家悉破产,或鬻卖子女以供其须。——《宋史》卷四十七
除此之外,那些与百姓家中无关的石块,只要是被应奉局的看中了,不论石块重量大小,也不管石块所属地是高山还是低谷,都要迫使当地老百姓千方百计地搬运回来。
宋徽宗曾得到一块太湖石,有四丈高,光拉船的就有数千人。所到之处,桥挡拆桥,房挡拆房。
为了保障"花石纲"的运输,关系国家民生之重的漕运都被挤在一边,漕船和大量商船都被强征来运送花石。全国上下,费百万役夫之工,不惜破屋坏墙,践田毁墓,致使天下萧然,民不聊生。
老百姓家园失所,官吏却大发横财。各地开始不断出现农民起义,这里面就包含宋江和方腊的起义军。
宋江的起义比方腊要早,宋江是山东郓城县宋家村人,他比方腊大5岁,祖上一直依托梁上泊生存。
1119年,朝廷强令将梁山泊归公,还要求那些依靠梁山泊打鱼为生的人们必须缴纳沉重的赋税。宋江对朝廷的做法十分不满,于是便揭竿而起,在梁山落草为寇,很多渔民和村民都加入了宋江的队伍。
宋江为人仗义而又有领导力,四处征战下来,获得的战利品也都分给了百姓,他的队伍也迅速扩大。
1120年,宋江连克青州,济州、濮州、郓州等地,将势力范围从山东扩大到河北,跨越距离达到数百里。宋徽宗多次派兵征讨,但由于宋兵军队松弛,朝廷都以失败告终。
有了宋江在前面做榜样,方腊的起义也显得顺势而为。
公元1120年夏天,江南大旱,浙江一带晒得地裂叶枯,遍地焦黄,稻谷颗粒不收。百姓用树皮草根还填不饱肚子,官府却连连上门讨税,百姓负担重上加重,官府却为富不仁。
在多方诱因下,方腊站上了历史舞台。
以失败告终的方腊起义。
公元1120年十月,方腊率众起义,他自称圣公,建元永乐。
方腊性情豪爽,深得人心,有较强的组织才能,再加上他出身贫苦,所以能号召很多生活困苦的农民。
他还参与传教,吸收了大批教徒,这些人后来成为起义军的骨干力量。摩尼教主张"是法平等,无分高下",信教者都是一家,同时还主张吃素断荤,节省钱财。
在起义军内部,政治上彼此平等,不分上下尊卑,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经济上钱财物一概公共使用,没有你我之分。
为了迅速扩充势力,起义军也有一些负面动作,他们烧毁百姓房屋,抢夺百姓财产,诱逼良民加入起义军。
很多老百姓还没搞明白状况,被起义军的擂鼓呐喊所震慑,不明就里地加入到起义军之中。就这样不到十天,方腊的起义军就发展到了数万人。
起义不到一个月,方腊就攻占了青溪。两个月后又迅速占领了睦、歙二州。
由于朝廷迟迟没有派大军征讨,方腊的起义军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壮大。而宋江也一路打到了江苏海州,准备拿下海州作为根据地;东南土地上也开始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起义军,与方腊和宋江相呼应。
一时间,东南震动。
按照这样的发展势头,方腊计划用十年的时间来推翻北宋王朝。
宋徽宗山高皇帝远,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以为只是小打小闹,没有引起重视。一直到各地守将关于前线告急的奏报不断送到朝廷,宋徽宗才如梦初醒。
此时有个令宋徽宗比较头疼的问题:方腊已经占领了浙江全境和安徽,宋江也盘踞在江苏境内,朝廷这时候硬着头皮打仗明显没有优势。
于是,宋徽宗的第一步采取的是招安政策。
宋徽宗派出张叔夜,先从宋江入手。
赵张叔夜首先贴出悬赏榜:
有赤身为国,不避凶锋,拿获宋江者,赏钱万万贯,双执花红;拿获李进羲者,赏钱百万贯,双花红.....
赵张叔表面上放榜招安,背地里四处打探宋江的踪迹,给宋江来了个四面包抄。
宋江起义军大惊失色,开始四散突围。但是朝廷官兵和死士都想拿悬赏,所以作战十分英勇,起义军因此损失惨重,宋江面临生死困境。这个时候走张叔夜派人给宋江送去招安文书,宋江在万般无奈之下,率领众人投降。
平定了宋江之后,宋徽宗龙颜大悦,他让大太监童贯从北方调兵十五万(原计划是用于平燕的),向东南征讨方腊,宋江的起义军也被编入到童贯手下。
公元1121年正月,方腊派大将方七佛率众六万进攻秀州(今嘉兴),秀州统军王子武乘城固守,宋徽宗调集禁军和陕西六路蕃汉兵共十五万,南下镇压方腊起义。宋军由童贯、谭稹统帅,十五万大军分兵两路,向江南进军。
1121年2月,宋军包围杭州,宋徽宗并没有打算对方腊起义军赶尽杀绝,而是采取招安政策,被方腊拒绝。但由于方腊起义军在城中缺粮,起义军只得被迫撤出杭州。
方腊撤离杭州一个月后,他再次率领军队进攻杭州失利。
杭州失守后,歙州、睦州、衢州先后失守,起义军从节节胜利变成节节败退。方腊从富阳、新城、桐庐一路退到青溪县,最后退守帮源洞。
此时的起义军尚有二十万人,但战斗力大大下降。
同年四月二十四日,宋军发动总攻,包围了帮源洞。方腊在石洞中躲藏起来,由于石洞极为隐蔽,官军不知如何进入。在宋军中任裨将的韩世忠侦查到路径,便率骁勇进入方腊所藏洞中,方腊等三十多人被俘。
方腊被解押后,义军残部仍在坚持斗争,但也是屡战屡败。到了宣和四年三月,起义完全被宋军镇压下去。整个方腊起义历时一年零五个月,但以方腊被俘来算,只有短短六个月。
方腊的真实结局。
本文开篇提到,《水浒传》中的方腊是被鲁智深擒拿,而影视剧中,方腊是与武松的交战中,断去了武松的一条臂膀,经过一番苦战,为武松单臂所擒。
而正史上的方腊结局,则比艺术体裁里的结局要悲凉得多。
在宋军围攻帮源洞时,韩世忠捉拿了躲藏在石洞里的方腊一行人。
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禽腊以出。——《续资治通鉴》
公元1121年四月二十七日,方腊和妻子、宰相方肥等人被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所俘虏。
由于方腊建立了政权,称帝改元,所以宋徽宗必须要将他杀一儆百,因此方腊及其妻子邵氏以及儿子方毫被凌迟处死,弟弟方肥被斩首示众。可以说方腊的结局是非常惨。
为了纪念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当地群众将帮源洞改名为"方腊洞"。洞前石碑上"方腊洞"三字由郭沫若亲笔题写。
历史上的方腊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他不肯向腐朽的统治妥协,坚持与腐败的王朝势力斗争到底。只可惜,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他的这番作为,在封建王朝的胜利中得不到任何赞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2 17: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