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三位皖籍院士获中国科技界“诺贝尔奖” 多次为家乡水稻育种出力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12-04 19:37:00 来源:大皖新闻

大皖新闻讯 12月3日,202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这项被称为中国科技界的“诺贝尔奖”今年共颁给56位杰出科技工作者,其中包括李家洋、韩斌、钱前三位皖籍院士。三位皖籍院士均长期致力于水稻育种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三位皖籍院士不仅在科研道路上携手并进,也多次为家乡的水稻育种工作出力。

三位皖籍院士获中国科技界“诺贝尔奖” 多次为家乡水稻育种出力

这一奖项含金量有多高?

何梁何利基金奖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含金量”却非常高。

该奖项是1994年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捐资成立,共设有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旨在奖励取得杰出成就和重大创新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促进中国的科学与技术发展,每年评选一次。

今年正好是何梁何利基金奖30周年。30年来,该奖项凭借评选起点高、奖励范围广、评审严格等,成为中国非政府奖项中的佼佼者,素有“院士风向标”和“中国诺贝尔奖”的美誉。

2024年何梁何利奖共授予56位科技工作者。这其中,有三名皖籍科学家,分别是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院士、作物基因组与遗传学家韩斌院士、水稻分子遗传学家钱前院士。其中,韩斌、钱前院士等33人获得“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李家洋院士获得了最高的“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三位皖籍科学家是谁?

值得一提的是,三位皖籍获奖科学家均长期致力于水稻育种研究。

李家洋院士是安徽肥西人,1981年从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后,在美国获得布兰代斯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主要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主要研究植物激素的合成途径与作用机理,着重于阐明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机理,并致力于水稻的分子品种设计,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水稻新品种。

韩斌院士是安徽阜阳人,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后在英国取得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水稻的基因组学和数量遗传学研究。完成了对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和综合分析,开创了水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体系,系统研究了栽培稻的起源和驯化过程,发现并鉴定了多个控制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为水稻遗传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钱前院士是安徽安庆人,研究员、博导,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一位在水稻遗传种质资源研究领域具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钱前长期从事作物种质遗传资源学研究,尤其在水稻遗传种质资源发掘创新、重要农艺性状解析与分子育种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他们携手奋战二十余载

三位院士除了都是安徽人,在水稻育种研究领域的合作也颇有渊源。

20多年前,李家洋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在实验室他经常碰上中国水稻研究所的钱前博士。两人共处同一座实验楼,有着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起交流如何开展水稻分子遗传学研究,常常讨论至深夜。

“水稻最重要的性状是产量,产量性状中最难的又是分蘖数调控机理研究,我们就决定从水稻分蘖做起。”李家洋曾回忆说。此后的几年,他们创新研究材料,最终采用图位克隆技术克隆了第一个控制水稻分蘖起始的关键基因MOC1,开拓了水稻分蘖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新领域。

1998年,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正式启动。同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植物病原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韩斌回国,入职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牵头我国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工作。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几千份水稻样品的测序,为各个品种的水稻制作了“基因身份证”,解开了栽培稻的起源和驯化之谜,找到了影响水稻品质的相关基因……

漫长的科研道路上,三位院士并肩作战,深入田间地头,仔细观察每一株水稻的生长状态;在实验室日夜钻研,分析海量的数据和样本。三位安徽老乡的友谊,也在相互支持和相互鼓励中不断加深。

2017年,在李家洋院士的牵头下,他们凭借“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项成果是他们20多年合作的结晶,为解决水稻产量与品质互相制约的难题提供了有效策略,引领了水稻遗传学的发展。

他们都很关心家乡水稻育种发展

虽然常年工作在外,三位皖籍科学家都很关心家乡的发展,也与安徽水稻育种工作有很多联系。

大皖新闻记者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了解到,今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任李家洋来皖调研了安徽省农业种质资源中心库、院作物基因编辑技术研发中心,听取了江淮实验室筹建进展汇报,开展座谈交流,并对推进江淮实验室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的深度合作提出了指导意见。

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对安徽的水稻育种更为熟悉。他曾表示,水稻要适应高温、洪涝等极端天气,并且要因地制宜。

他还常拿他的家乡安庆举例:“安庆位于长江边,差不多十年有一次洪灾,三四年稻田就会被淹一次,所以我们需要找到耐淹的水稻,并且目前已经在国家作物种质库中发现了携带这个基因的种质资源。”

不仅要耐淹,也要抗旱。钱前院士也多次到安徽及省农科院水稻所设在三亚市崖州区抗旱育种基地考察指导,这里就种植了水稻抗旱新品种。

“钱前院士就快速高效稳定的水稻抗旱性鉴定方法、抗旱基因挖掘和新种质创制等方面,提出全面细致的意见和建议,平时也经常和我们交流,在技术上给我们指导。”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副研究员王士梅在接受大皖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水稻所与钱前院士的合作项目也已“结果”——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合作选育的品种“皖两优73”,已通过浙江省审定,这种单季两系杂交籼稻,被认为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稻种植。

皖籍科学家们还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奔忙,未来,也会有更多优质的“种子”播种在中国大地。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殷平 (图源:崖州湾国家实验室)

编辑 崔恒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04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科技浓度高、好玩还好逛!上海又一“顶流”大会来了
...续未来”为主题的大会为期三天,近20位“两院”院士、诺贝尔奖和图灵奖得主,全球超500位有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和专家学者,将在此带来一场科技、人文和产业的思想碰撞。大会设有1
2023-09-08 08:23:00
“他们”为什么获奖
...。世界首次!这项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后,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说“:这是从中国实验室里,第一次发表出了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薛其坤和团队抓住的另一个重大科学机遇是
2024-06-25 01:15:00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龙·切哈诺沃:做研究保持好奇心很重要
...会有实践的动力,去做想做的事情。活动现场。林波 摄诺贝尔奖作为一种特殊的荣誉,是给科学家多年辛苦钻研的巨大肯定。每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不仅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2024-03-17 20:56:00
...的“科技女性创新论坛”如期举行,20余位来自国内外的诺贝尔奖女性获奖者、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女院士等国内外前沿科技领域优秀女科技工作者相继作主旨演讲或参与圆桌讨论,分享科技
2023-06-02 03:45:00
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与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签约仪式举行
...科技国家平台交流会在岳麓山实验室举行。作为全国水稻科技界的一件盛事,此次交流会吸引了十余位深耕农业科技领域的院士专家出席,以进一步凝聚全国水稻科技优势力量,创新学术交流、资源
2024-09-11 01:02:00
王贻芳院士追忆李政道:他排除万难推动建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声誉”,帮助高能所建成了亮度比SPEAR(SPEAR是获得两个诺贝尔奖的加速器)高一个量级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王贻芳说,40多年后回头再看,仍然没有比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2024-08-07 14:15:00
...,以“科技赋能发展、共谋湾区未来”为年度主题,邀请诺贝尔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知名学者围绕全球创新、“一带一路”科技合作、药物开发和能源绿色转型等话题作主旨
2023-11-24 20:16:00
从无到有,从“溢出”到“出圈”
...加论坛已年近八旬,谈起科学神采奕奕。量子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戴维·格罗斯亦说,科学家的使命是“问出一些新的问题”。探索和求知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但基础研究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2023-11-06 06:25:00
...论坛作为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之一,由中国工程院主办。诺贝尔奖、图灵奖得主及知名院士专家应邀参加,聚焦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工程科技前沿领域开展交流研讨。
2024-05-09 04:19: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