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教育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龙·切哈诺沃:做研究保持好奇心很重要

类别:教育 发布时间:2024-03-17 20:56: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宁波3月17日电(林波)对于学生而言,如何找到研究的信心和价值,让他们有继续下去的动力?

“做研究保持好奇心很重要。”3月17日,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在宁波大学举办的“科学咖啡馆—对话诺奖暨‘做人做事做学问’名家系列讲座第230讲”活动时表示,在大学里,学生需要保持好奇心,这样才会有实践的动力,去做想做的事情。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龙·切哈诺沃:做研究保持好奇心很重要

活动现场。林波 摄

诺贝尔奖作为一种特殊的荣誉,是给科学家多年辛苦钻研的巨大肯定。每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不仅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更启迪了人类的智慧,为人类社会带来无尽的福祉。

因为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系统,阿龙·切哈诺沃和阿夫拉姆·赫什科、欧文·罗斯共同获得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

在此次活动中,阿龙·切哈诺沃发表了题为“个体化医学的革命:我们能治愈所有疾病?代价是什么?”的演讲,介绍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上的突破,深入浅出地探讨人类、医学和科学的种种疑团,并与现场的各界朋友探讨交流,共话药物发展和应用,展望未来个体化用药发展新趋势。

阿龙·切哈诺沃表示,他长期关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他经常到访中国,与高校学生、青年学者广泛交流,与中国的科技界建立了密切联系。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龙·切哈诺沃:做研究保持好奇心很重要

阿龙·切哈诺沃分享现场。林波 摄

阿龙·切哈诺沃解释说,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可以说是以阿司匹林、青霉素为代表的药物发现和生物医学研究的第一次革命,那是“偶然发现”的时代;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末的第二次革命,则是“高吞吐量—蛮力筛选大型化合物库”的时代。

“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阿龙·切哈诺沃看来,21世纪的医学是个性化,可以预测、预防,并且可以参与的医学。

“现在我们根据个人的DNA来定制药物,可以通过DNA进行测序,了解疾病突变类型,拯救病人。”阿龙·切哈诺沃如是说。

以女性乳腺癌为例,他直言,尽管是同一种疾病,但每个人的年龄、体重、饮食结构等都是不同的,个体不同,治疗的方式也将不同。

“我们大家都希望永葆青春,也希望永远健康。”关于大家关心的“人类寿命上限”问题,他认为,寿命上限是120岁,“因为这个寿命的人类,身体免疫系统、心肺等组织已经失去了活力。”

“所有的疾病都能治愈吗?我并不确定。”阿龙·切哈诺沃希望,未来,在“个体化用药”的新纪元,能和大家共同努力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7 23: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阿龙·切哈诺沃是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2013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在25日举行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全体会议上,他受邀进行了主
2024-04-27 03:17:00
诺奖得主&雨果奖入围作家成都对谈,“领航少年”科幻创作征集活动正式启动
...文艺术图书馆举行。活动现场,世界著名科学家、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迈克尔·莱维特与妻子苏珊·莱维特,2023雨果奖入围的中国
2023-09-11 10:09:00
真是没料到啊,杭州学军中学一群学生正在上课,诺贝尔奖得主突然推门进来,现场还出了道题
日前,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美国科学家David Baker获奖,以表彰其在计算蛋白质设计方面的贡献;另一半则共同授予英国科学家Demis Hassabis 和 John M
2024-10-10 08:18:00
从无到有,从“溢出”到“出圈”
...的一系列难题来说,基础研究可能是唯一的解决途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在第一届论坛上如是说。从2018年第一届论坛起,推动基础科学就成为论坛
2023-11-06 06:25:00
【科学强国】空腹16个小时,能启动“自噬”功能减肥?
...·罗斯因为“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的发现”被授予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2016年,日本的生物学家大隅良典凭借“自噬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他发现,当酵母细胞处于饥饿
2023-12-21 14:00:00
枣庄职业学院授予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亚利耶·瓦谢尔荣耀特聘教授
...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亚利耶·瓦谢尔教授及其夫人一行,俄罗斯工程院院士、著名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吴炯教授受邀出席此次活动。
2024-10-02 11:24:00
从“20分学生”到诺奖得主 巴文迪逆袭秘诀是“好奇心”
...法新社10月4日报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逆袭”: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蒙吉·巴文迪周三告诉我们,他在大学第一次考试就失败了,这次经历原本可能“彻底摧垮他”,但他却从中
2023-10-07 17:31:00
诺奖越来越“迟到”
...注目的突破出现时,往往很快就会得到认可。比如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ennifer Doudna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病原体研究所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
2023-10-10 06:38:00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传道解惑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对话南京中学生□ 本报记者 葛灵丹如何探索完全未知的世界?如何达到学习和生活的平衡?近日,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
2024-05-29 05:36:00
更多关于教育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