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从无到有,从“溢出”到“出圈”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3-11-06 06:25: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从无到有,从“溢出”到“出圈”

世界顶尖科学家的智慧在此碰撞迸发,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上海

黄海华

从无到有,从“溢出”到“出圈”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这里举行。 均本报记者 赖鑫琳 摄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创新策源是题中应有之义,其中首先要“策”的就是基础研究之“源”

■探寻黑洞发现Wi-Fi,研究阴极射线管偶得X光,只有深耕基础研究,才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果实

■“顶尖科学家社区”正在临港新片区建设,预计2024年完成交付。这里将致力于打造重大前沿科学策源综合体,并以“领跑世界科创的下一个二十年”为发展目标

本报记者 黄海华

秋意正浓的滴水湖畔,空气中有了“科学的味道”。今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上海,一场科学盛宴——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临港开启帷幕。

从无到有,从“溢出”到“出圈”,“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连续5年成功举办”被写进了今年初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群世界顶尖科学家的智慧在此碰撞、迸发,给上海乃至更广阔的世界带来了什么?

“无用之用”

“对于人类未来的一系列难题来说,基础研究可能是唯一的解决途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在第一届论坛上如是说。

从2018年第一届论坛起,推动基础科学就成为论坛的三大任务之一。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创新策源是题中应有之义,其中首先要“策”的就是基础研究之“源”。

基础研究看似对当下“无用”,实则乃“无用之用”。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库尔特·维特里希在论坛演讲中介绍,早在1827年,布朗教授就观察到花粉不停顿的无规则运动。1905年,爱因斯坦和斯莫卢霍夫斯基分别发表了理论上分析布朗运动的文章。如今,造福人类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正是得益于100多年前的这些基础研究。

探寻黑洞发现Wi-Fi,研究阴极射线管偶得X光,只有深耕基础研究,才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果实。“我不是为了得奖而工作,而是对科学的好奇心。”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达·约纳特第一次参加论坛已年近八旬,谈起科学神采奕奕。量子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戴维·格罗斯亦说,科学家的使命是“问出一些新的问题”。

探索和求知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但基础研究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发现的本质是无法被计划的,但这一重要事实常常被渴望更多直接利益的人所遗忘,这也是基础研究遇到的困境。”罗杰·科恩伯格在第三届论坛的主旨演讲中讲的依然是基础科学。

“前十年选择难度不大的课题,可能导致终身平庸。”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余金权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选择课题是基础科研中最困难的一件事,既要看这个课题是否多年没有解决,也要考量其是否能够改变其他科学家的工作以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他还建议,上海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时,需凝练高难度的科学问题。

2021年创设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是上海地区首个国际科学大奖,旨在发现并表彰“那些做出了极其重要的科研成果或取得关键发现,虽未被国际科学界广泛认可,但理应值得被认可的优秀科学家群体”。

随着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溢出效应”落地,“顶尖科学家社区”正在临港新片区建设,预计2024年完成交付。这里将致力于打造重大前沿科学策源综合体,并以“领跑世界科创的下一个二十年”为发展目标。

基础科学是一个浩大工程,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带来了新的视角。

现象级平台

当今“大科学时代”下,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滴水湖,上海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从这个天然具有“连结”意味的场域起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以“倡导国际合作”为使命,逐步成为国际上科学家交流合作的现象级平台。

“我一直希望能够用事件视界望远镜国际合作的例子讲述梦想落地的故事,在这个过程我真的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被誉为“拍摄黑洞照片第一人”的谢普德·多尔曼教授,在写给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信中说道。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约瑟夫·泰勒,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时反复提及“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多个国家的科学家根据它的观测结果发表了新的研究,这无疑是国际合作催生的结果”。

来自美国的图灵奖得主曼纽尔·布鲁姆与美国总统科学、数学和工程指导卓越奖得主兰诺·布鲁姆是一对科学家伉俪,他们和来自法国的沃尔夫医学奖得主让-皮埃尔·尚热在第四届论坛结缘,第二年就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合作发表一篇研究论文。

在第五届论坛上,中国科技界发布《关于国际合作的科研行为的倡议》。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是大势所趋,科技创新协作是全球科技界的共同需要,中国科技工作者愿在尊重普遍共识的规则基础上同国际同行一道,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在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上海正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节点。“上海促进国际科技交流的决心和行动力,令人印象深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在多个场合表示。

“疯狂的想法”

早在20岁出头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就以唯一作者身份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第一篇论文。他认为,对年轻科学家的资金支持固然重要,但让年轻人“有疯狂的想法”更重要。

有研究表明,诺奖得主大多在35岁前就完成了最具突破性的工作,甚至不少人是在博士阶段完成的。

青年与未来,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他们对于科学问题有着最敏锐的触角,以及最大胆的质疑。从创立伊始,论坛就致力于为全球青年科学家打造学术交流的主场,“青年科学家”是每一届论坛的关键词之一。

“很多诺奖得主的学生后来也成了诺奖得主,这正是与高人过招的奥妙所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说,一些诺奖得主虽然过了创新的最好年龄,但与他们“过招”,并不在于跟着他们具体做什么,而是学习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格局。这样的氛围,更能激发年轻人灵感闪现。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论坛于2020年首设青少年为主角的“科学T大会”,2022年启动“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每一届都邀请青少年对话顶尖科学家。“相信很多年后我还能记起这场讨论!”许多参与过“桌布论坛”的青少年都有这样的心得。

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焕发新气象。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全球科学家将齐聚上海,其中有近100位新面孔,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5位新科得主将出席颁奖典礼。本届论坛以“科学引领变革,重塑世界韧性”为年度主题,共同探索未来发展方略,首次引入联合主席制、首次创设青年科学家学术交流坊……

精彩即将开启,一起来赴这场科学之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6 0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官宣 首次开放公众参会通道
凤凰网科技讯 7月25日,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LA Forum,中文简称“顶科论坛”)相关论坛活动将于10月25-27日在中国上海临港新片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举
2024-07-26 13:54:00
“这是一场高规格的国际科学派对”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顶尖科学家论坛在沪落幕,交流氛围浓厚,与会者感觉很有价值“这是一场高规格的国际科学派对”俞陶然昨天,围绕“重塑科学教育,推动未来变革”展开的莫比乌斯论坛充满思辨
2023-11-09 06:24:00
诺奖得主来了!华东师大两场活动含“科”量拉满
与世界顶尖科学家面对面的机会来了!10月22日、10月25日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世界顶尖科学家前沿讲堂两场活动含“科”量拉满!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
2024-10-21 09:17:00
...:中国新闻网中新社上海11月8日电 题: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最强大脑”掀起科学涟漪中新社记者 王笈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以下简称“顶科论坛”)8日在上海落下帷幕。
2023-11-08 20:23:00
诺奖得主提问难倒中国学生
...第二个地球”?诺奖得主提问难倒中国学生俞陶然“未来科学家桌布论坛”上,百位“Sci-Ter”在顶尖科学家的指导下共同讨论三大挑战性问题、发表研讨结果,并接受顶尖科学家的点评。
2023-11-06 06:25: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黄晓慧科学家怎么带娃?忙碌的科研工作和家庭生活如何平衡?这不仅是女性科学家的“心事”,也是男性科学家的关注。11月6日下午,在上海临港顶科论坛永久会址举行
2023-11-07 11:04:00
顶尖科学家齐聚“大零号湾”,一批绿色项目落户
...,包括诺贝尔奖得主、中国两院院士等在内的500余位中外科学家和产学研用领域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谋绿色生态创新发展。本次大会由上海市科委、市科协和闵行区政府指导,由大零号湾科技
2024-05-26 00:02:00
...海10月30日电(记者周琳、史依灵)10月30日,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科学T大会”活动上,“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正式启动。这一计划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与上海市教委联
2022-10-30 22:50
东方七日谈|走近科学大咖,我们听到了什么
...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光辉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丁健院士获颁上海市科技功臣奖。10月25日至27日,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
2024-11-01 18:00: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