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三明日报
●郑承光
我家至今还珍藏着一只奶奶使用了数十年的火笼。
每当看到奶奶半辈子视为取暖宝物的火笼,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奶奶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往事如昨,历历在目。
慈眉善目的奶奶是一位裹脚小女人,走路时拄着一根木制拐杖,一颠一颤的,伴随着拐杖着地的“笃笃”声,颇有几分节奏感。她虽耳聪目明,思维敏捷,但总耐不住冬日的严寒。一到冬月,她早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火笼里的炭灰倒出来,然后用火钳把灶膛里烧得火红的木炭一节节夹到火笼里,然后在通红的木炭上盖上一层木灰,用来取暖。
农村煮饭炒菜,灶膛内有的是炭火。农户们做饭时只要将炭火铲到火笼里,炭火就能保热一天。压实后再放些草木灰,做一餐早饭,全家人就能享受火笼的温暖了。
福建一带民间使用的火笼,大多数是用竹篾编制而成的。这种火笼,由圆形的火笼钵组成,(提手)火笼脚、火笼钵就像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既美观大方又经久耐用。其实,选择火笼用的木炭也很有讲究,用实木烧成的炭火基本上能保温12小时。寒风凛冽,滴水成冰的冬天,晚上难以入眠时,只要被窝里罩上火笼烘烤一阵,整个被窝便暖烘烘的,了无冷意。不过火笼上床,也埋下了安全隐患,火灾事故时有发生。写至此,笔者忽然想起沈约的《咏竹火笼》诗:“覆持鸳鸯被,百和吐氛氲。忽为纤手用,岁暮待罗裙。”
每年的冬日,火笼就成了奶奶的随身物品,提在手上取暖,有时甚至把火笼罩在上衣里暖身子,或将小脚架在火笼上烘烤冻僵的脚板。记得有一年冬天,一场大雨过后,我家门口的长方形水塘积满了水,我和弟弟用木板在水中做“伐船”游戏,身上的衣服被调皮的弟弟弄得湿漉漉的,要是被父母发现,免不了要一顿打骂的,心里十分着急,便躲进奶奶屋里不敢出来。奶奶叫我把湿衣服脱下来,钻进她的被窝里,然后拿出自己取暖用的火笼把湿衣服放在火笼上烤,足足花了一个多小时将湿衣服烘干后,才叫我起床穿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人大都过着“地瓜当粮草,火笼充棉袄”的生活。记得有一次,奶奶使用的火笼用来盛炭火的陶制钵盆不慎摔破了,此时又恰逢下雪天,不知奶奶是如何克服那严寒的半个月。终于,左盼右盼10多天,卖火笼的挑夫才上门,奶奶又露出久违的笑容。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早已不用火笼取暖了,取而代之是暖气、空调、保温袋、保温壶等形形色色的取暖设备。但那渐渐淡出人们视线、退出人们生活的火笼,至今仍留在我最温暖的记忆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30 0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