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铺展湖北百万年历史画卷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1-21 09:08: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湖北省博物馆北馆开放

铺展湖北百万年历史画卷

本报记者 田豆豆

铺展湖北百万年历史画卷

战国晚期睡虎地家书木椟。

本报记者 田豆豆摄

铺展湖北百万年历史画卷

新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太阳人”石刻。

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铺展湖北百万年历史画卷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本报记者 田豆豆摄

铺展湖北百万年历史画卷

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玉人头像。

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铺展湖北百万年历史画卷

商代大玉戈。

本报记者 田豆豆摄

编钟之乐浑厚悠长,折腰之舞婀娜多姿。2024年12月31日,历经一年半升级布展的湖北省博物馆北馆在荆楚乐舞中开放,之前暂别观众的“镇馆之宝”全部回归。北馆推出的“极目楚天——湖北历史文化陈列”是湖北省首个通史展,展出文物1.6万余件,其中近一半为首次亮相,全面展现荆楚大地的悠久历史与璀璨文明。

探文明起源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湖北是长江干流流经里程最长的省份。极目楚天,千里江山如画。一层展厅入口处的巨幅壁画上,青山如削、绿水奔腾,“极目楚天”4个大字遒劲奔放,引领观众“溯流而上”,探寻荆楚大地的文明起源。

步入展厅,两块“郧县人”头骨化石引人注目。1989年、1990年,湖北省郧县青曲镇先后出土两件保存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经科学家测定为距今约100万年的直立人化石。这是湖北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被命名为“郧县人”。经研究,1号头骨化石为女性,2号为男性,二者年龄均在25岁至45岁之间。这是欧亚内陆迄今发现的同时代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填补了人类演化链条中从元谋人、蓝田人到北京人之间近100万年的空白,为研究东亚直立人演化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研究表明,郧县人会使用和制造石器,有了简单的社会分工,还学会了使用火。郧县人的脑容量比晚于他们的北京人更高,专家认为其原因在于郧县人生活的地区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动植物丰富,食物来源多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丰饶的荆楚大地滋养了郧县人、长阳人等史前人类,他们制造出砍削斧凿等多种石器,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这些新石器时代文化在考古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城背溪文化是江汉平原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8500年—7000年。展厅中的“太阳人”石刻是城背溪文化的代表性文物,1998年出土于湖北省秭归县东门头城背溪文化遗址。在一块高115厘米、宽20厘米、厚12厘米的石板上,城背溪文化先民以简洁的线条勾画出光芒四射的太阳和一个站立的男子。这件石刻有7000多年历史,是长江流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太阳崇拜雕刻,堪称国宝级文物。

屈家岭文化以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湖北省京山市屈家岭遗址命名,是长江中游最先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5300年—4500年。屈家岭文化以稻作农业为主,有了快轮制陶、纺织、漆器制作等技术。

石家河文化距今约4500年—4200年,其空间分布和文化内涵基本沿袭了屈家岭文化。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的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史前聚落。在这里出土了数以10万计的红陶杯,其陶器制作已实现专业化和标准化。此次展出了石家河文化的代表性陶器,除了陶罐、陶杯、陶鬲等生活用品,还有小巧精致的陶象、陶鱼、陶人等。石家河玉人像是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它虽然体量不大,但五官清晰,相貌威严,散发着神秘气息,展示出高超的雕琢技巧。玉人像的梭形眼和大鼻子等特征鲜明,与三星堆青铜人像相似,却早了数百年。有学者认为,三星堆人像造型或许受到石家河文化影响。石家河文化玉器以圆雕、透雕、浅浮雕线刻等工艺制成,代表了同时期中国玉器加工的最高水平。

观金石简牍

夏商时期,中原王朝南下进入长江中游地区。位于今武汉市黄陂区的盘龙城成为当时南方的中心城市。

展厅里陈列着盘龙城遗址出土的大玉戈、铜钺等重要文物。大玉戈1974年出土于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距今约3500年,长94厘米、宽13.5厘米,通体琢磨精细,光润晶莹,是商代前期玉质仪仗器,价值非凡。它是目前已知商代玉戈中最长的一件,堪称“玉戈之王”,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湖北省崇阳县出土的兽面纹铜鼓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商代兽面纹青铜鼓,也是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这面有3000余年历史的铜鼓保存完好,纹饰清晰,由鼓身、鼓座、鼓冠三部分组成。鼓身横铸于长方形鼓座上,上部有弧凹形冠。鼓面为圆形,无纹饰,鼓身、鼓座和鼓冠上均有商代后期流行的装饰纹样——云雷纹和乳钉纹。这件铜鼓质地厚实古朴,造型奇伟庄重,花纹流畅粗放,体现了商代青铜工艺的特点。

曾国和楚国是周王室分封至江汉地区的重要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不断开疆扩土,成为南方最大的诸侯国,孕育了灿烂辉煌、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考古发掘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楚文化虎座鸟架鼓等均是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在南馆的专题展览中展出。北馆也展示了青铜器、漆木器等反映楚文化的典型器物。

竹木简牍是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其字体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风格,内容涵盖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等,为研究秦代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展柜内展示着《效律》《语书》《法律答问》《为吏之道》等记载秦代法律、政治制度的竹简,每条竹简旁配有对应的现代文字,让观众更易理解。

两片睡虎地出土的木牍吸引了记者注意,这是中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家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封家书写于秦灭楚前,是当时正在秦楚交战前线的士兵“黑夫”和“惊”兄弟俩写给家人的信。由于先秦时期史料留存很少,这两封家书对了解秦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自秦汉三国以来,湖北荆州等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发生在湖北的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确立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展厅里,大型动态地图展示了赤壁之战的过程。东汉直铭涡云纹铜镜、三国波折纹连弧铜镜、西晋禽兽铜镜……这些精美的铜镜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工艺,也反映了湖北地区商品贸易发达。

赏艺术精品

唐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东移和经济中心南移,湖北地区依托区位优势,成为经济繁荣发展、四方文化交融的大舞台。众多文人墨客在湖北留下了名垂千古的佳作。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崔颢等题咏武汉黄鹤楼的诗篇,宋代文豪苏轼寓居黄州期间创作的两篇《赤壁赋》,均是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展厅里展示了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复制品)、宋代湖泗窑青白釉瓷器、张大千《东坡游赤壁图》等艺术品,体现了湖北深厚的文化底蕴。

明代鎏金铜玄武造型奇特,栩栩如生,是代表中国古代铸造技术高超水平的杰作。玄武是古代神话中一种龟蛇合体的灵兽。这尊铜像通体鎏金,分块模铸后组装而成,造型为一条蛇紧紧缠绕着乌龟,蛇身绕过龟腹,蛇尾与龟尾缠绕,蛇头耸立,俯视向下,与回首的龟四目相对。龟背的纹理规整清晰,龟甲蛇鳞十分逼真。

看完通史展,来到“荆楚陶雅 瓷韵江夏——馆藏历代陶瓷展”展厅,清新雅致的白色空间让人眼前一亮。展览分为陶器展和瓷器展两部分。陶器展主要展示历代陶俑、动物雕塑和模型明器。瓷器展中有一件“镇馆之宝”——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此瓶2006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明代郢靖王墓,小口外撇,短颈丰肩,圈足平底。瓶身的肩部饰有凤穿牡丹图,腹部4个海棠形开光内分别绘有王羲之爱兰图、陶渊明爱菊图、周敦颐爱莲图、林和靖爱梅鹤图。足部绘一圈仰覆莲纹,以卷草纹和锦带纹间隔3层纹饰,层次分明,繁而不乱。整器造型优雅,釉色浓艳,所绘人物形神兼备,是罕见的元青花精品。博物馆辟出专门的“单间”展示这件精品,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其艺术魅力。

据介绍,2025年,湖北省博物馆全馆15个基本陈列与5个临展厅的改造提升将全部完成,将形成“南馆以专题展为主、北馆以通史展为主、东馆为少儿展、西馆为现代艺术展”的特色展陈布局,全方位满足不同群体的观展需求。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1-21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文化中国行丨琴瑟合鸣,奏响长江文化艺术新乐章
长江天际流,极目楚天舒。9月12日晚,世界瞩目湖北、聚焦武汉。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汉口江滩三阳广场盛大启幕。烟花绽放天空,灯光映照江城。满眼的秀丽景色,满城的金秋硕果。民歌演
2025-09-13 00:05:00
新时代“长江之歌”从湖北唱响
...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作为长江之“腰”,湖北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长江把她最美、最长的岸线留给了湖北。近年来,湖北积极推进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工程,持续改善长江水质
2024-05-16 10:53:00
探访浙江省博物馆:“越剑双绝”一把在浙江,一把在湖北
...人兽组合结构,代表了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辉介绍,这种兽面纹出现在很多良渚玉器上面,是良渚玉器的标志。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辉接受记者采
2023-12-09 10:31:00
长江天际流,荆楚百万年
这里,是湖北,——古人类重要发祥地、东方人类的故乡,——农耕文明发源地、长江中游持续千年的文明中心,见证了曾国的传奇、楚文化的璀璨夺目。绵延百万年的历史文化遗产,共同诉说着:荆楚
2023-07-17 09:15:00
成就·湖北建院丨古艺新技 省域平台赋能文化传承
编者按:在荆楚大地职教版图上,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中国建造”为支点,将专业建设凝聚成支撑湖北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以产教融合齿轮链接时代发展脉搏,书写了服务区域经
2025-08-01 17:02:00
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沿着长江,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
王巍接受采访,畅谈长江文化。湖北日报通讯员 文新 摄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韩晓玲9月以来,长江文化艺术季潮涌荆楚大地。其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休学部委员、考古
2024-11-03 00:06:00
...,荆楚大地的文旅融合新画卷正徐徐展开。4月25日,2025湖北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以“创新融合发展,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为主题,向全球发出邀约——来湖北,赴一场山水与人文
2025-04-26 10:27:00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湖北文旅交出了交出了一份成绩单。截至10月8日,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036.34万人次
2025-10-22 19:03:00
...物院开展。作为“璀璨长江”文博系列展首展,该展汇集湖北省博物馆、湖南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近40家长江流域文博单位的160件/套文物精品,为观众打开一扇了解长江文明起源发展的
2025-09-22 23:3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揭晓我省3种图书榜上有名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活动在甘肃天水落下帷幕
2025-11-04 08:58:00
鲁网11月3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归空断肠”。让我们一起来探访李白曾居住的地方
2025-11-03 17:44: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吉林这幅画里藏着古代的“雪天Vlog”
吉林的雪一落,朋友圈立马被刷屏。滑雪、围炉煮茶、啤酒炸鸡成了现代人的下雪标配,吉林省博物院藏的清袁瑛雪景山水图轴,早就把古人的雪中即景安排得明明白白
2025-11-03 18:12: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走进位于思明区大同路7号的厦门侨批馆,一艘悬挂在空中的福船映入眼帘,船旁飘扬着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侨批信笺
2025-11-01 08:30:00
探寻教育先驱的“巾帼之思” 《陈嘉庚与女子教育》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陈嘉庚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他是倾资兴学的爱国华侨,更是率先呼吁男女教育平权的先驱
2025-11-01 08:31:00
1日,市文旅局发布跟着《黑神话:悟空》游太原主题旅游线路,邀请游客循着“悟空”足迹,漫步晋阳山水,品味市井烟火,触摸非遗匠心
2025-11-01 18:23:00
何以中国|邂逅千年荆风楚韵 ,古城中开启文化奇幻之旅
大皖新闻讯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这座承载着50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的古城,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
2025-10-31 09:29:00
首都博物馆上新 第二十二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敏)“隶书源流”第二十二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10月30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主要采取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和面向会员定向邀请两种方式征稿
2025-10-31 16:41:00
“我最喜欢的济宁楹联”|鱼台孝贤广场楹联
(高山景行 上联:阁壮水云乡,克襄孝道明忠道 下联:德昭桑梓地,且看今贤继古贤)(紫气东来 上联:鱼龙呈变化,万顷烟波堪醉我 下联
2025-10-31 17:24:00
《吴长庆家族》出版暨读书分享会在肥举行
大皖新闻讯 10月31日下午,文化学者夏冬波新著《吴长庆家族》出版暨读书分享会在合肥育才书店徽州书局举行。《吴长庆家族》是研究合肥市(原庐州府)名门望族吴长庆家族(庐江鳌山吴氏家族)的一部家族史著作
2025-10-31 21:52:00
聚焦如何“提笔绘丹青” 山翁画册《墨痕》出版
继《山翁书画集》和40万字的《山翁评论文集》出版之后,著名书法家、评论家、收藏家山翁先生介绍如何“提笔绘丹青”的专著《墨痕》
2025-10-30 08:40:00
“跟着楹联游济宁 ”第十五站活动走进金乡奎星湖公园
鲁网10月30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金乡,在金乡,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文峰塔前走一走,官学财运全都有。”光善寺塔又称文峰塔
2025-10-30 17:13:00
老有福丨他的百年“青春之歌”:百岁陈世明的信仰与传奇
福州新闻网10月29日讯(记者 朱榕 文/摄)重阳节前,福州江南水都小学的学生们来到台江万颐养老院,探望101岁的陈世明
2025-10-29 15:14:00
每年农历九月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此时,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枫叶正红,形成了登高、赏秋、晒秋、赏菊、插茱萸等重阳节习俗
2025-10-29 16:57:00
寒葱岭,八十载枪声犹在耳——追寻陈翰章将军的东北抗战印记
翰章红军小学的操场上,一尊戴着红领巾的烈士雕塑静静矗立,目光如炬。这位被称为“书生战将”的烈士,就是东北抗日联军杰出将领陈翰章
2025-10-29 18: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