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古代“知府”和“知州”有什么不同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2-03 11:19: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古装影视剧当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古代的官职,比如知府,知州等官职。剧中的知府知州们或威风八面,或阿谀奉承,或是刚正不阿的正派,也或是阴险狡诈的反派,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真正的知府知州在古代又是何地位呢?

“知府”和“知州”两个官职名字都带“知”字,但这两个官职在设立到演变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两者在权力和职能分工上,也有很大差区别。

知府是什么

知府的前身是太守,也叫郡守,是隋朝以前设立的地方官职,负责管理州郡的行政事务。魏晋时期,州地方军务由相关武职将军负责,一般是地方刺史兼任。将军和其幕僚共同组成的衙门就叫“府”。

唐代时期,中央政府在首都和某些特殊地方设立府级单位,如京兆府,河南府,对其负责的行政长官就被称为“府尹”。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了加强中央权力,设立了“府州军监”的行政体系,掌管“府”的长官就叫“知府事”或“权知府事”,负责地方的行政军务。这里的“知”是管理的意思,“权”代表临时。

宋代知府并非是正式固定的官职,其权力会因为各府的发展状况和重要性有所不同。

知府成为正式官职是在明初,朱元璋按照地方所缴税赋的多少,将“府”分为了四等,最高一级的是京兆府,其知府官阶为正三品,税粮不足十万石的为最低一级的下府,其知府官阶为从四品。

清代时期大体沿用了明时的设定,知府的职能权力并未有过多变化。明清时期,地方知府的权力极大,有推行中央政令,管理政务,收缴税赋,审理案件等权力,包含了百姓能接触到的方方面面。

有句话叫“破家县令,灭门知府”,知府在地方犹如土皇帝一般,可以随意滥用职权压榨百姓,轻易就能让无权无势的平民家破人亡。

知州是什么

知州一职设立于宋代,全称“权知某州军事”。和知府一样,知州最初也不是正式固定的官职,它的设立和地方节度使有关。

节度使一职务源于唐代,是调度地方军事的长官,唐末安史之乱后,中央权威削弱,节度使权力大大增强,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五代末期。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为了防止地方做大,就设立了知州一职,由中央派遣的文官担任,负责管理地方军务以分夺节度使的权力。

知州最初是带有监察性质的非正式官职,到了明清时期,知州一职被正式确立下来。知州在职能权力方面与知府类似,负责地方的民政财赋,司法治安等事务。

明清两朝的知州有直隶州和散州两种级别,直隶州与府等级相同,散州则等同于县,其知州官阶都是从五品,权力待遇上都比知府要小。

官职机构的演变

古时各个朝代的官职体系各有不同,相同名字的官职在不同时期的职能权力也有所不同,不过纵观整个封建时代,官职体系的变化都遵循一个规律,那就是权力不断向君主集中。

秦汉时期,中央施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之首的丞相权力极大,甚至能影响皇帝的决策。汉武帝即位后,独创了内外朝制度,设置了秘书机构作为内朝,绕过三公直接实施政令。

尚书台这一机构就由此诞生,最初的尚书台只是九卿之一少府的下属机构,尚书令也只是作为皇帝秘书的存在。

东汉后期,尚书台逐渐取代之前的三公,成为国家的政治中枢,到了隋朝,尚书台机构演变成了三省六部制,原来的三公则变为了地位高无实权的荣誉官职。

地方官职的权力变化也与中央类似。西汉时期设置的刺史一职,最初是用于监察的临时官职,到了东汉则变为了地方正式行政长官州牧。

知府的前身太守,在秦朝是地方封疆大吏,一郡之长。汉武帝即位后,太守的权力开始不断受到制约,变为刺史的下属。隋朝时期,郡级行政单位被废除,原来太守的工作由刺史取代,太守一职正式退出历史。

知府与知州两个官职,最初也是用于防止地方做大,分割地方职权的临时性官职,后才来逐渐演变成了正式的行政官职。

地方行政单位的变化,也同样遵循权力集中,由新代旧的规律。

秦朝建立时,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设立了郡县两级行政单位。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分为了十三个州,州成了郡上一级的监察机构,后来逐步演变为行政区。

唐朝时期,郡级单位被废除,只保留州县两级单位,但在州之上,唐朝中央又设立了监察机构“道”,与汉初设州的目的如出一辙。宋朝时期,州县上也存在用于监察的“路”,其作用与唐朝的“道”类似。

元代时期,又出现了新一级的行政区“行省”,与之前的朝代一样,行省也是对上负责,用于监察下属单位的派出机构。明清时期,省正式成为了地方行政区,为了监察地方,中央又在其上先后设立了巡抚和总督的官职。

古代的皇帝们绞尽脑汁,一代代地更新机构和官职,并不是没事瞎折腾,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中央之权。盘根错节的官职体系总是会令新登基的皇帝感到头疼,为此他就要进行改革启用新人,而随着时间的变化,新机构就会被权力腐化,继任皇帝又会开启新一轮的改革循环。

结语

中华五千年历史变幻,迭代了数个王朝,积累了无数的管理案例与经验,知府知州这两个官职的设立和变化,只是老祖宗积累的管理经验中的冰山一角。

封建时代,权力与官职的演变都遵循权力向君主集中的规律,古代的行政机构与官职代代推陈出新,都是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互相博弈较量的产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03 14:45:2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王安礼担任过哪些职位
...才能,召他为崇文院校书,进入集贤院,担任润州、湖州知州,开封府判官,直舍人院,参与修撰《起居注》,并担任知制诰的职务。王安礼勇于坚持正义和直言不讳。他与王安石在政治上意见不合
2023-05-26 12:13:00
...在《汝南诗话》中称他“博古能诗,多艺能”。在任靖宁知州时,一位平凉府同知到州里巡视,以祝祥对他不够尊重而发怒,祝祥不急不躁地递给他一首自己写的绝句:“南巡云广北辽东,多少英雄
2024-04-01 00:19:00
你知道吗?《天下长河》中的于振甲并非第一廉吏于成龙
...大于陈龙弄混淆。历史上于振甲也曾在大于成龙手下当过知州,而大于成龙正是当时的直隶巡抚。一、我们先说一下大于陈龙,也就是两江总督“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大于成龙8 于成龙(16
2024-09-04 15:26:00
提辖、制使、教头、知寨、节级、都监等都是什么官
...按练军旅,督捕盗贼,以清境内”。“守臣”是指知府、知州等府州长官,他们中的一部分兼任路经略/安抚使。宋代以文制武,文官一般兼任路、州军事长官。路分钤辖、州钤辖,及部分路分监押
2024-04-06 19:18:00
与明朝廷相向而行的安宁州土司董赐,为安宁知州
“(洪武)十八年,董赐为安宁知州。案:滇之土司,明最炽。半由土著,半亦由汉官之赐。董氏在安宁,通志称其兴文学、饬礼节,赐之曾孙名玉者,铸曹溪寺钜钟,盖兼重儒释者。明中叶袭土司者,
2023-02-22 21:38:00
中国封建王朝法治与吏治的高峰——两宋“通判”与“孔目”制度
...方签署文件是要两个人签署才能生效的,一个是知府或者知州,另一个是皇帝直接任命的通判。通判这一官职创立于北宋。鉴于唐朝藩镇割据,武将权力过大的教训,宋初设立通判一职。用通判来牵
2024-08-18 14:36:00
包拯:北宋时期的名臣与清廉为官的典范
...表中枢巡视经过战争或受灾地区,称安抚使,一般由知府知州兼任。任期不长,由因丧子出任扬州、庐州知府,加刑部郎中。至和二年(1055年)十二月,包拯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兵
2023-11-05 16:14:00
...90年—1194年)的宰相留正,及其孙子留元刚,是南宋赣州知州的代表。出身名门 政绩颇佳深受爱戴留正(1129年—1206年),字仲至,祖籍福建泉州永春,是五代清源军节度使留
2023-11-01 09:52:00
...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宋代名臣范仲淹在任杭州知州时,江浙遭大灾,“饥民流移满路”。他组织实施了“荒政三策”:一是兴土木,以工代赈;二是兴旅游,增加就业;三是广进粮,平抑
2024-04-11 03:1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