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方芳近照。
方芳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学及针灸学的教学、科研、临床工作,承担研究生、本专科生等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课程教学,如实验针灸学、针灸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中医诊断学、中医传统特色疗法、中医药标准化概论等。主持或参与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参发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专著9部。
走出国门,汲取研究活水
方芳出生在一个有着浓厚医学和教育氛围的大家庭里,从小她就希望长大后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或成为一名传播知识的教师,传递人间的真善美。而真正影响方芳职业选择的是母亲一个不经意间的举动。她回忆说:“母亲当年作为知青下乡时,买了些中草药手册装在口袋里,趁着在田间地头干活休息时拿出来翻看,后来,这些小手册成为我最早接触的中医书籍之一。随着知识的逐渐积累,我发现家里书柜的书越看越有意思,尤其是中草药手册中一棵棵看似不起眼的小小植物,不但能治疗疾病,而且在野外都能找得到。那时,我心里就有很多疑问,为什么这些田间的‘杂草’经过简单的熬制,就能解除病痛,感觉十分神奇。”
1998年高考时,方芳选择了中医学作为自己人生研究的课题方向。从中医内科学临床硕士毕业并从事几年高校中医药教职工作后,她又考上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学专业博士继续深造。十余年扎实的医学生以及教学、科研、临床工作生涯,锻造出了一位成熟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及教育工作者。
近年来,循证医学的兴起对中医药学的临床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主张把循证医学与传统中医药的研究相结合。方芳认为,中医药学要与国际接轨,需在循证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开展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研究,以充分发挥其价值。为了培养青年教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于2019年7月选送方芳至加拿大汉密尔顿市的麦克马斯特大学临床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系,进行为期一年余的访问学习,从而汲取专业研究活水,打开科研思路,寻求更广阔的合作平台。
一年多的经历,让方芳学习到了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的前沿知识,为日后借鉴循证医学的科学方法,探索中医药诊疗标准化研究方法以及适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临床研究、评价方法打下了基础。
善用“道”和“术”,指导教学
《黄帝内经》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方芳认为,中医的“道”是以四大经典为基础向外延伸,“术”是前辈医家在学习“道”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经验总结出的个人体会。欲学“术”,先学“道”。在课堂教学中,方芳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探究中医药理论的精髓,逐渐“上道”,从“门外”走到“门内”。
方芳在麦克马斯特大学访学时,有位同系年轻老师请教导师Gordon教授,怎样把某个概念向学生讲授清楚,Gordon回答:“教育的目的是启发,是激励你的听众去学习,而不是仅仅只把知识讲给他们。今天你讲明白了,过两天学生可能就忘了。所以如果讲授某个知识,需要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他们自己会去把这个问题弄明白并记在脑子里的。”
Gordon这番话极大地触动了方芳的内心,让她有种“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的豁然开朗。“对于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有持续的兴趣。因此,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一边传道授业解惑,一边启发学生、激励学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主动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和思路,并付诸实施。”方芳说。
作为一名教师,方芳的理念是常教常新,总结提炼过去的知识,补充新的知识,分享不同医家的医学理念和临床病案以及拓展阅读等,让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临床教学上,方芳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重视学生在熟读经典的基础上不断训练,广泛学习,磨炼技能,达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并能有的放矢运用的效果。不同的病症,何时用针,何时用药,还是针药结合,都需在前人经验的指导下、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仔细揣摩和思考,才能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
研究中医药,传播中医药
在新时代,中医药标准的制订是推动中医药扩大学术影响、引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更是中医药走向国际的一个重要通道。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证据为依据。“中医药理论体系核心内容之一的辨证论治,其实是建立在古代临床经验大数据基础之上的循证医学,亦是标准化的产物。中医借鉴循证医学的理念会让中医的诊断更有说服力,让数据说话,能使从业者更有效了解某种干预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促进。”方芳表示。
最近10年来,除了教学,方芳一直在从事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在工作实践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相关工作经验,目前已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各层级中医药标准制修订与研究项目10余项,其中参与ISO国际标准制修订的工作经历对她的成长影响尤其重要。
2017年12月,许能贵教授团队代表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主导单位,联合多家单位向国内技术对口单位提出了一项ISO中医皮肤针针灸器具国际标准的申报(《ISO 23958-1:2022 Dermal needles for single use-Part 1: Tapping-type》),方芳作为重要成员之一,全程参与了该项标准的申报、立项及答辩的制修订工作,经历了2017年申报、2018年获批立项、2022年ISO国际标准发布并获颁证书的全过程。通过制订本国际标准,可确保一次性使用皮肤针在全球使用的安全和质量,促进一次性使用无菌皮肤针针具在全球中医药贸易领域的发展和应用,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保障。
每项ISO国际标准从申报、立项到发布的全过程都充满艰辛。5年的工作周期里,团队每年都要面对至少两轮线上和线下的专家质询,每轮专家意见多则一百多条,全程需英文沟通。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迎接工作挑战的过程中,方芳拓宽了眼界,不断地自我完善和成长,也使她研究、传播中医药的初心更为坚定。
闲暇时,方芳喜欢阅读。“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方芳非常认可著名作家杨绛的这段话,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灵的需求。与笔者交谈中,方芳的嘴角始终上扬,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微笑,传递出的是心态的平和、处事的坦然、气质的温婉,这大概是她从书本中汲取的精神养分吧。 (涂新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9 15: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