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郑少忠
■编者按:
章贡合流大城起,风云际会长歌吟。赣州,是片盛产传奇的热土,是方风雅千年的家园:“水上丝绸之路”在这里起航,“客家摇篮”在这里形成,“江南宋城”在这里筑就,宋明理学在这里集成,中国共产党的文韬武略在这里预演,新时代长征路的荣光在这里续写……
本报推出“跟着典故看赣州”专栏,独家约请人民日报社江西分社社长郑少忠撰稿,从一个走遍了赣州山山水水、阅读过赣州历史风云、关注着赣州未来发展的央媒记者的视角,带你品读不一样的赣州。今天请看第五篇:人文赣州的高峰在这里凸显,敬请关注。
赣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海经》记载,远古时期就有“赣巨人”活动,夏、商、周三代,赣南地属扬州,春秋隶吴越,战国属楚,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赣县,唐代开通梅岭驿道后,这里成为“五岭之要冲,粤闽之咽喉”。到宋代,国都南迁,经新疆出境的丝绸之路受阻,中原货物运往外国改由水路,通过大运河,进入长江,然后过鄱阳湖,溯赣江而上,过章江到达大余,经过梅关西驿道,再在南雄浈江上船,经北江、珠江出海,往南洋,转欧亚各地,因此赣州就有了“水上丝绸之路”之称,一时间出现了“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空前繁荣景象。当时赣州城被列为全国三十六大城市行列,成为南方经济、文化的一个重镇。
宋代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先生也认为:“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两宋是赣州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人文赣州的高峰在这里凸显。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与内地贯通的咽喉枢纽,其经济、社会、文学、艺术等达到了空前繁荣,北宋人余靖所著《韶州新修望京楼记》载:“唐、汉之西都也,繇湘、衡而得骑田,故武水最要;今天子都大梁,浮江、淮而得大庾,故真水最便。”所谓“浮江、淮而得大庾”,说的就是走赣江水系和大庾岭道。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大幅提升了江西在全国的交通地位,为赣州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的赣州所保存的宋代古迹,在江西省最多、最丰富,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如雷贯耳的郁孤台、八境台,保存完好的“国内孤品”宋代古城墙,蜚声海内外的城市排水系统福寿沟,开创于唐末、兴盛于北宋的通天岩石窟,巍峨壮观的宋代慈云塔,“江西宋代四大名窑”之一七里镇窑等,赣州也因此享有“宋城”“江南宋城博物馆”的美誉。
赣南独特山水孕育了不少英才巨匠,尤以两宋为甚。作为连贯南北地域的重要枢纽,往来赣州的名人大家络绎不绝,其文治武功光照千秋、泽被后世。如“铁面御史”赵抃、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孔子后人孔宗翰、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民族英雄岳飞、“状元宰相”文天祥、理学家王阳明以及北宋名医陈恕、南宋诗人曾几等。同时,文人墨客为赣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苏轼的《〈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王安石的《虔州学记》、黄庭坚的《慈云寺》、李觏的《虔州柏林温氏书楼记》等。这些名篇佳作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文化巨匠也给赣州留下了许多传承千古的佳话。后人为纪念苏轼与阳孝本的友谊,建立了夜话亭;为纪念赵抃、周敦颐、刘彝、文天祥在赣功绩,军门楼前建立四贤坊。许多街巷也与宋代名人有关,如濂溪路、稼轩路、文清路、文山路、宗翰路等。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10月,王阳明从整顿民风、施以教化、唤醒良知入手,在赣州推行《南赣乡约》,着手乡村治理,现在还传为佳话。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2 10:45:2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