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小农经济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彼时的人们,把农业称为“本业”,把商业称为“末业”,他们提倡“重本抑末”,也就是所谓的重农抑商。
许多人因此以为,我国历代的封建政府都是一成不变的施行“重农抑商”政策的。
其实不然,有一个朝代,不仅不对商人加以限制,反而还任其自然发展,甚至当时整个社会都对“商业”趋之若鹜,这个朝代就是东汉。
在东汉以前的西汉时期,是国家重点打击商人的高峰期。特别是汉武帝时,对商人的抑制可谓是达到了顶点。此时的朝廷实行盐铁酒专卖,令当时无数的大商人退出商业;实行均输、平准法,打击商人赚取各地的差价,还有算缗、告缗加重商人负担,以及收回铸币权,令商人的情况雪上加霜。
为什么西汉时期受到严重抑制的商人,到了东汉时期就变了个样了呢?我们具体来谈一谈。
东汉时期的商业
东汉时期的商业的情况如何?据长沙五一广场出土的东汉简牍可以确定,东汉时期,地方市场上的商品种类十分繁杂,商品之间的交换也异常活跃。
活跃到哪个程度呢?我们以洛阳为例,王符在其所著的《潜夫论·浮侈》中说:
「今举俗舍本农,趋商贾......今察洛阳,浮末者什于农夫......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类皆如此」。
上文说过,“末业”就是指商业,那么末者即是指商人。也就是说,商业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很多人为此舍弃了农业。特别是在洛阳,商人的数量竟比农夫的数量多十倍!
或许洛阳的情况与其他地方有所差别,但洛阳是东汉的首都,想必亦是各地风俗的“领军者”,其他地区之情况大概也是向着洛阳的这种趋势发展。故而王符才会说“类皆如此”。
东汉时期人们对于商人的看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潜夫论·务本》中说:
凡为治之大体,莫善于抑末而务本......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
从这段记载我们就可以得知,此时的人们不再像从前一样,只以农业为本,商业为末;东汉时期的人们认为,各行各业都有存在的必要,每个行业中都有本有末。比如商业中就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
貌似此时的思想,对商人的看法不再像以往那般偏激了。(这大概是商业兴起而造成的)
为什么东汉的商业会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模样?许多人认为,是因为东汉这个政权本就是在商人地主的支持所建立的,故而东汉的政策才会对商人显得格外的宽容。(西汉末年的商人逐渐兼地主、政客多种角色于一身)。
就拿光武帝刘秀来说,也是当时的商人之一。据《后汉书》记载,地皇三年,南阳发生了饥荒,许多百姓都没有了粮食,但刘秀却还能够跑到宛城去卖粮食。
还有养育刘秀的叔父刘敞,其没有收回来的田租就有“二万六千斛”;刘秀的姐夫邓晨、妹夫李通、舅舅樊宏等等都是当地的大商人、大地主;跟随刘秀打天下的将领们也大多是各地的名门望族。
正是因为创建东汉政权的骨干是大商人,所以后世的学者认为,东汉政权对商业才会持放任发展的态度,但笔者认为这只是直接原因。
东汉商业兴起的根本原因是,在西汉武帝之后,商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商人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就是因为这一种变化,商人们的势力增大,对政治方面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故而这些商人才会有能力支持东汉政权建立。
西汉时期商业的变化,为东汉的商业政策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上文说过,汉武帝时期抑制商人的政策达到了顶峰。可我们都知道,盛极必衰。以汉武帝时期为分割点,自汉武帝之后,朝廷对于商人的抑制又较以往变得宽松起来了。
(西汉时期“抑制商人”的国策是固定不变的,只是不同的时期政策松紧不同罢了)
我们单拿盐铁酒专卖来说,武帝时期收回商人贩卖盐铁酒的权力后,至汉元帝时却又罢免了盐铁官,取消了盐铁专卖。虽然此后有所恢复,但终究不如从前了。
当一种社会现象逐渐走向极端后,其结果必将趋向崩溃,随后重新诞生出一种另一种平衡的社会现象。汉武帝后,商人势力的萌芽逐渐出现在了地主阶级。
比如霍光的儿子霍禹,他开始从事屠宰业和买酒;再到后来“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汉成帝时的丞相张禹,更是集大地主、大商人、政治家于一身。
这些迹象都表面,汉武帝后,商人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因为朝廷政策的缘故,巨大的压力使得民间的商业活动近乎绝迹,只剩下了官方运营的商品。但人们对于商业获得的兴趣与需求是不会随着政策的紧缩而减小的,为了满足这一类需求,于是在官僚中便有一部分人抵挡不住诱惑,开始向着商人的模式而发展。
从另一方面来讲,商人阶级在政治上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也是东汉商业政策放宽的重要因素。
自秦朝建立以后,就确定了地主阶级统治的封建土地制度。西汉前期的地主阶级,是受赏赐的带有身份性质的地主。这一类人要么是皇亲国戚,要么是政治大腕。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确定了抑制商人的国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税租以困辱之”。可后来随着商人的势力增大,他们对政治话语权的需求也愈演愈烈。所笔者认为,商人阶级的萌芽在武帝后出现于官僚集团之中,这是商人阶级内部需求的一种表现,是时代的一种大势。
综合上述,在笔者看来汉武帝以后商人阶级的转变有两种原因:
汉代人民对商业的兴起与需求
商人阶级内部希望拥有更大的权力
两种原因造成了商人的身份向着地主、政治家转变。这种转变是怎么实现的呢?是日益严重的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造成了商人身份的变化。
土地商品化也就是土地买卖,从另一个角度讲是各地豪强地主大肆的兼并自耕农土地。比如上文说过的宰相张禹,他在富贵后就“买田至四百顷”。
这一种兼并土地的趋势令无数的自耕农破产,他们不得不依附于各地的豪强地主。因而兼有地主身份的商人们,势力也愈加的强大。这就导致了东汉政权在商人们的支持下建立,并诞生出了东汉时特有的田庄经济。
(注:田庄经济是一种集耕林渔牧为一体的经济模式,每个豪强地主都有自己庞大的田庄,他们下面有众多依附于其的农民们集体劳动,田庄俨然就是一个“小国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13 16: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