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西周时期从“神灵崇拜”到“以德配天”,天命观是如何发展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2-12-29 18:57:00 来源:戏说三国

天命观贯穿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早在殷商时期它就以神灵崇拜为表现形式,发展到西周时期,逐渐转为“以德配天”。古代皇帝一直奉行天命观,认为天可以操纵人间的人和事,这是初期的天命观核心思想,西周拓展这一思想,赋予了“德”这一新的内涵。商周时期的天命观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刻影响着西周时期的政治。

西周时期从“神灵崇拜”到“以德配天”,天命观是如何发展的?

西周拓展了殷商时期单一的“神灵崇拜”思想,“德”成为天命观的核心,“以德配天”顺理成章被纳入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范畴,与西周政治紧密相连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回溯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夏商周时期,科技不发达,对世界理性认识不够,那是的人们用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面对自然界及社会上发现的一些难以解释或没见过的现象,他们会认为是神秘力量的操控,而这个神秘力量在殷商时期被称为“帝”。

西周时期从“神灵崇拜”到“以德配天”,天命观是如何发展的?

他们认为通过祭拜祖先可以与神形成一种冥冥之中的沟通。自古文化与政治密不可分,这种神灵崇拜思想渗入到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中,于是就有了君权神授思想,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披上神的外衣,到西周时期,这种思想为适应统治的需要,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德”成为天命观的核心,顺理成章地被纳入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范畴。

天命观这一定义发生在西周,查阅殷商的相关资料并没有发现天命观这一说,它出自西周人之口,但它的形成与殷商的神灵崇拜有很大联系。在殷商以前的古人早就有对神崇敬的意识了,只不过在殷商时期,人们崇敬祭拜的对象已经被具体化,这些对象被认为是“天”或“帝”抑或是已经去世的祖先。

商人认为自己的祖先和天帝是一样的超自然的力量,他们会给人间带来风调雨顺,一旦人间对天地或祖先不敬就会被降临灾难,如一些洪涝、日食或地震,这些都被认为是上天在降罪于人间。在商朝占卜是人们对天帝崇敬的最明显的表达,统治者一条措施、什么时候收割粮食、耕种,在做这些事情之前都要占卜,问问天帝的意见。

西周时期从“神灵崇拜”到“以德配天”,天命观是如何发展的?

从商朝开始,统治者就认为自己的祖先与天帝同在,祖先与统治者有着血缘关系的联系,上帝必会保佑自己坐稳位置,所以,对殷商的王来说,不管暴政与否,王位都不会动摇,商朝的政治统治始终都被埋在神权的面纱之下,人在国家统治中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这样的意识形态有其局限性,所以西周取代了商,并且西周时期是天命观的转折点,“以德配天”在西周开始出现。

商周更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宗主商一直标榜自己君权神授的说法不攻自破,强大的商被周所灭,殷商的转变表明血缘纽带已不再被人们所信,祖先及上帝也不可能无条件地给予统治者庇护。西周建立后,对商朝的灭亡有深刻的反思,究竟有祖先及天帝庇佑的商人为何被击败,由此,周人对君权神授提出新的解释,周人提出了“德”字,“以德配天”从此出现,完善后的君权神授思想更加强调统治者的主观能动性。

夏朝时人对世界保持好奇,神秘的面纱一直未被揭开,君权神授发展到商代,人们已经把这种神秘具化为“天帝”,具体如何庇佑又是如何约束的,在商朝并没有形成意识,“有德”或统治者采取德政才能获得庇佑。因此,想要获得天帝庇佑,必须采取德政,这是延续统治的必要条件之一。

西周时期从“神灵崇拜”到“以德配天”,天命观是如何发展的?

这说明了当时的人已经开始把审视的目光投到现实生活中来了,只有符合“德”的利国利民之策,才能使统治权力得以延续。西周的天命观体现了上天不再对人起到决定性作用,自己的统治是否可以延续,不单单是天帝所能决定的事,更要靠统治者自身的作为。

西周时期从“神灵崇拜”到“以德配天”,天命观是如何发展的?

西周天命观强调“德”与“天”的关系,具体要求对象从神转向人,统治者的德政修为是君权神授的重要条件,天命观成为大臣上谏帝王的政治手段,同时与“以德治国”主张不谋而合

西周天命观第一次把德与天联系起来,在德政和德行的前提下不再盲目迷信天帝,统治者的私德和德政是维护稳定统治的根本,所以统治者在治理社会时刻想着德政,虽然这是被动的,但对西周自身的统治及后世的影响深远。

西周时期从“神灵崇拜”到“以德配天”,天命观是如何发展的?

“以德配天”更加强调德,西周的君权政治主张认为,同统治者的权力不仅要依靠上天,如果统治者自己的德行不为上天满意,一旦成为失德之人,必将失去统治权。以周公旦为代表的西周奴隶主贵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商朝只提出上天会庇佑统治者的权力,但上天会会把权力给什么样的人。

这是殷商时期所没有被提到的部分,所以当商纣王失德,以暴力治国,那么国家必将灭亡。从《周书》中可以看见周朝在商灭亡后做出了许多反思,“有殷受天命,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强调了“德”的作用,有德之人才能有资格当统治者,是否敬德已经成为衡量西周统治者的重要标准。

在西周“以德配天”是统治者治国的思想基础,所以当统治者颁布诏令时,都要考虑自己的措施是否违反“德”,纵观西周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看见西周所谓的“以德配天”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指统治者自身的德性行为,更深一层是指统治者的德政,这是“以德配天”的主要内容。

由于神灵崇拜盛行,所以人心惶惶,西周建国后,提出了自己天命观,对稳定民心有着重要意义,既没有抛弃君权神授,由提出德政,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除此之外,天命观成为大臣上谏帝王的政治手段,同时与“以德治国”主张不谋而合。

西周时期从“神灵崇拜”到“以德配天”,天命观是如何发展的?

儒家全面地继承了西周的天命观,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的正统思想,所以说天命观始终贯穿于历朝历代的统治,西周的天命观对统治者是一种约束或监督,第一次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天帝与人之间起到重要作用。

夏商盲目地对天帝充满崇拜,但对自己的行为却没有任何反思,对现实社会的关心远远少于对神灵的崇拜,这可能是导致商朝君王暴政的一个原因,西周的“以德配天”中的“德”是对人提出的要求。

以神为本是西周以前的思想,西周的天命观是民本思想的发端,它是民本思想的源泉,它也会适应时代需求,被儒家思想吸收,成为历代统治者思想的根本。后代统治者的执政思想最根本的是受到天命观的有关德的影响,天命观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思想根基。

如果没有周人的这次转变,那么因为暴政而被灭国的朝代不知会增加多少,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可能不复存在。西周天命观是统治者思想的思想旗帜,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产生影响,它还是百姓的福音,民本思想的源泉,它具有神灵崇拜思想的神秘感,又兼具自身“以德配天”的睿智。

西周时期从“神灵崇拜”到“以德配天”,天命观是如何发展的?

西周时期从“神灵崇拜”到“以德配天”,天命观是如何发展的?

西周天命观除了对统治者进行规范,同时由此衍生出的“保民、慎罚”等民本思想相继萌发,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重心,独具鲜明的历史特征和价值,是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

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突变,“德”与“武”是一对矛盾,春秋战国以武得天下,是一个“武”字当道得时代,“以德配天”似乎已不再适应时代需求,因此作为意识形态得一部分,它在那样一个时代被继承发展,以适应战争年代的需要,独具鲜明的历史特征和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对德政的要求更高,相对于西周,对统治者自身的德行要求不高,德政是春秋时期关注的焦点,安定统治需依靠德政,而不是统治者本人。在当时一个国家能否占据天下,需靠军事实力,而决定军事实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国民的数量,兵源的好坏对军事有重要影响。

所以春秋战国时,民的地位高于天,这是巨大的转变,天命观还是天命观,统治者的权力还是由天赋予的,但民是连接统治者和天的纽带,统治者需通过德政善待百姓,上天才会庇佑统治者。

西周时期从“神灵崇拜”到“以德配天”,天命观是如何发展的?

诸子百家对天命观有各自的继承和发展,孔子一直主张克己复礼,主张复兴周礼,他对待鬼神的态度完美体现了西周对鬼神的看法,“敬鬼神而远之,敬之而不亲近之意”。

儒家学派认为“以德配天”中的“德”应该是仁德,仁德就是关注人事,仁德是天命在人间的体现,所以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天命就是仁政,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道家学派对天命观是彻底地颠覆,老子对天的看法完全不同于以前,老子认为天的存在不过是一种自然形态,它与人根本没有任何关系,道才是一切抽象的源泉。荀子的受天命而制之更是强调了人的强大作用。春秋时期的“以德配天”往往都要服务于政治及军事斗争的需要,对德政的要求变得比西周更高,人在神上是这个时期天命观的新发展。

由此“以德配天”还是我国民本思想的先导者,由它衍生了保民、慎罚等思想成为我国民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的祭祀活动与商代的占卜不同,它不仅有祭拜上天的功能,还起到了警示监督和反思人类行为的作用,从“神灵崇拜”到“以德配天”,西周独特的天命观成为影响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因素,同时成为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9 22: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古时候封禅有什么意义
...法性的确认和维护上。在封建社会,帝王是国家的象征和统治者,他们的权力来源于天命。通过封禅仪式,帝王向天地神灵表明自己是天命所归,有权统治天下。这种对天命的确认,有助于巩固帝王
2024-12-08 20:43:00
古代帝王封禅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封禅
...在祭坛上进行封禅礼,标志着他已经成为天地神灵认可的统治者。总的来说,古代帝王封禅是一种重要的政治仪式,是帝王表明自己得到天命,有权统治天下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是一种对自然的
2024-12-08 20:46:00
周天子跌落神坛,《诗经》中的西周百姓说:所谓天命,靠不住的
...即位后的商朝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朝廷内部政治昏暗,统治者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将百姓的生死弃之不顾,社会矛盾也因此不断的激化。 由于得罪了商纣王,周文王被囚禁在商朝的国都,为
2023-10-24 14:50:00
周文王与周武王,他们分别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的军事远征(一个从商代继承下来的空间概念)迫使当地统治者建立朝贡关系或“开辟”新的土地。这些土地可以交给皇室亲属或忠诚的支持者来管理,并在其中建立自己的宗祠。商朝的经济和政府
2024-09-29 12:58:00
五帝之第二帝:颛顼,黄帝的孙子也这么优秀,有些创举今天还在用
...历史长河中的权力转移与朝代更替,人们不难发现,新任统治者总爱上演一出“新篇开启”的仪式——发布新的历法,这犹如现代领导人就职时的宣言,颇具趣味。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机理”(
2024-11-05 09:32:00
中国官服制度:等级与权力的象征
...启后的纽带,充分体现了阶级性、民族性、融合性。明初统治者在治国理政方面十分注重吸收前代统治者的经验教训。他们深刻认识到服装最能体现“优劣”,达到“区分贵贱,显示平等权威”的目
2024-04-23 07:12:00
牧野之战: 商周王朝兴替的 决定性战役
...三,牧野之战昭示着三代以来天命观的淡化。西周以前的统治者习惯用天命来论证自己的统治以及发动战争的合法性。商王迷信上天、鬼神、天命和祖先,为了得到他们的庇佑,经常举行大规模祭祀
2023-10-23 07:16:00
牧野之战后,周人如何重塑中华文明?
...野击败了商军,攻入朝歌,但周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商人的统治者,他们对商人还是有些畏惧的。于是,他们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把商遗民迁徙到渭水流域。有关这一历史事件,有“史墙盘”铭文的记
2022-12-17 17:53:00
中国为何没有一神教
...社会普遍存在一个“至上神”,是宇宙的创造者,天地的统治者,而且全能全知等,拥有独立人格但是又缥缈无影无踪,犹如如今西方一神教里的至上神。所谓一神教,指只信奉一个神的宗教,与多
2023-11-07 16:1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南宋孝宗赵眘的精彩人生
宋孝宗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赵伯琮,后改名赵瑗,赐名赵玮,字元永,籍贯秀州(今浙江嘉兴)
2025-04-02 21:57:00
曹操临终前的遗憾,竟然是没有把这四个女人收入自己的后宫
曹操一生喜好人妇寡妻,这是历史上众所周知的事情;为了秦宜禄的老婆杜氏,还惹得关羽极不开心最后离曹而去;为了张绣的婶娘坑死典韦和曹昂
2025-04-02 22:20:00
家训:内外兼修的智慧(读书有味)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韩 昇《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韩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清明时节,人们在缅怀与追思中
2025-04-03 06:12:00
冲冠一怒为红颜:得知初恋女友被人强奸,男子愤怒之下杀死强奸犯
冲冠一怒为红颜:指的是吴三桂和陈圆圆的事情,当年李自成起兵,从吴三桂手上抢走陈圆圆,于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
2025-04-02 14:20:00
传世名剑“七星龙渊”:持有者皆王孙贵胄,唐朝后便下落不明
引言宝剑,是中国古代尚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无数的文人墨客都曾写下了关于宝剑的名篇,譬如郭震的《宝剑篇》:“昆吾铁冶飞炎烟
2025-04-02 14:27:00
北宋有八十万禁军,为啥却被几万金兵灭掉?原因让人尴尬
在小说《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林冲曾任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因此许多人认为北宋禁军人数众多。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北宋军力如此雄厚
2025-04-02 14:37:00
菏泽,这座镌刻着千年牡丹魂的芳华之城,自唐宋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牡丹王国。当春风唤醒百亩花田,姚黄魏紫次第绽放,菏泽便成了流动的国色天香诗卷
2025-04-02 17:15:00
鲁网4月2日讯清明节前夕,74岁的莫洪文在家人的期盼目光中,整理着装,自重庆市梁平区出发,准备去“看望”四伯。目的地是1400多公里外的泰安市宁阳烈士陵园
2025-04-02 19:17:00
在地理概念中,“八百里”多为虚指,强调疆域之广袤。明宪宗朱见深的一纸敕书,将巍峨的武当大山凝结成四方界石——东抵冠子山奇峰
2025-04-02 20:18:00
曹操有七个女儿,全都年轻貌美,为何曹操让她们全嫁给一个男人?
对曹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东汉末年那个乱世之中,曹操异军突起,成为了曹魏北方霸主的奠基人。对于曹操的评价,历史很难进行界定
2025-04-02 21:01:00
四面楚歌中的重要人物(四面楚歌的历史人物都有谁)
四面楚歌中的重要人物四面楚歌的意思,大家都知道,指的是腹背受敌,被别人困在中间,到了叫天不灵,叫地不应的囧境。可很少有人知晓四面楚歌的历史人物讲的是谁
2025-04-02 21:04:00
清明追思先哲 赓续关学文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千百年来,张载先生的“横渠四句”以及他的关学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与文化
2025-04-02 13:44:00
遇见《韵之队诗集》:一场跨越时空的诗意对话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碎片化的内容充斥着,心灵似乎也变得愈发浮躁。然而,总有一些美好的事物能够穿越喧嚣
2025-04-02 15:28:00
豫人为善丨大别山下56年的守望
大河网讯 带着准备好的鲜花,扛着扫帚,沿着97级台阶走到墓园……“老朋友们,今天我又来看你们了。”在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花山村花山寨烈士陵园内
2025-04-02 15:30:00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吴祚麓芜湖,是一座古老的商埠城市,地处长江下游,南依皖南山系、北临江淮平原,居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交通枢纽位置
2025-04-02 15: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