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聊聊雍正和血滴子不得不说的秘密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26 16:19: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由陈可辛监制、刘伟强执导的武侠大片《血滴子》讲述了康乾年间一段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血滴子”别动队大战江湖侠。不过,“血滴子”究竟是什么东西,各路专家一直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有人说它是杀人秘器,也有人说它是致命毒药,还有人说这是一支负有特殊使命的特务暗杀队。那么,这些说法从何而来呢?

清人笔记《十叶野闻》中有个故事,说雍正与太子胤礽争位时,有个从四川来的奇士到雍王府求见,称其即将有难。雍正遂问其故,奇士说:“太子宫新得一异僧,能在千里之外以铁冠取人首级,今晚即要祸害殿下。所幸天不绝殿下,让我得知此事,今日乃特来报讯。”

雍正问如何对付,奇士冷笑一声:“其以喇嘛咒语为护符施展其魔术,我等以贝叶蒙首,铁冠必然来而复去。今晚先在庭外张一袈裟,如蜘蛛张网,铁冠必跌落其中。”

这段记载,似乎透露了三个信息:一是“血滴子”并非起于雍正,而是首先出自太子宫;二是“血滴子”是一个铁冠状的秘器,能取人首级于千里之外;三是“血滴子”发挥效用须以喇嘛咒语才能施展其魔术,而克制办法也与宗教有关,即贝叶蒙首、袈裟张网,如此,“血滴子”不但不能伤人,反而会被轻松俘获。

“血滴子”到底什么形状、如何发挥功用,各方记载往往大相径庭,不过茶余饭后之谈资。《茅山奇谈录》中说,“血滴子”是茅山道人所发明,用以降魔伏妖,具体来说,就是“以革为囊,内藏快刀数把,控以机关,用时趁人不备,囊罩其头,拨动机关,首级立取,是为冷兵器时期战斗工具之极致”。

至于“血滴子”的确切形貌,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一种笠形或钟形的罩子,罩子的开口外缘环布著一圈鲨鳍形钢刀,使用时将血滴子抛向敌人,血滴子会像飞盘样不断旋转,环状钢刀也像会飞的圆锯一般,能立刻取下敌人首级。

当然,这种说法其实也是影视剧中所创造,所以这个所谓的“血滴子”有时像一顶草帽,有时像一个鸟笼,放出去的时候还会“呜呜”怪响,一边旋转一边展开圈中利刃,一旦套住敌人首级,“血滴子”就像照相机快门一样——“喀喳”一声,人首分离。

综合各种信息,“血滴子”更像是一种投掷型兵器,但又具备“飞去来器”的特征,当被抛出之后,它会把目标的头罩住,然后割下目标的头,再收回来,这时,被害的对象就成了一具无头尸体,着实有些恐怖。

当然,也有说“血滴子”是雍正作皇子的时候发明的,他当时交结了一些江湖侠客,平日里大家互相切磋武艺,晚上则与这些人一起研究,最终发明了这种叫“血滴子”的独门暗器。正所谓,“雍正会武术,谁也挡不住”,正是靠着这件利器,雍正才得以在夺位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如愿以偿的继承皇位。

雍正就位后,曾下密旨给广西巡抚李绂,密旨中说:“近闻贵州诸苗之中,獞苗之弩最毒。药有二种,一种草药,一种蛇药。草药虽毒,熬成两月之后,即出气不灵。蛇药熬成,数年可用。但单用蛇汁,其药只能溃烂,仍有治蛇之药可医。

更有一种蛮药,其名曰‘撒’,以此配入蛇汁熬箭,其毒遍处周流,始不可治。闻此‘撒’药,系毒树之汁,滴在石上凝结而成。其色微红,产于广西泗城土府。其树颇少,得之亦难。彼处猎人暗暗卖入苗地,其价如金,苗人视为至宝”。

详细介绍完后,雍正又指示李绂,“尔等可着人密行访问此树,必令认明形状,尽行砍挖,无留遗迹。既有此药,亦应有解治之法。更加密密遍处访询,如有解毒之方,即便写明乘驿奏闻。”

这道密旨,下发于雍正三年,正是他极力巩固皇位的时期。如此看来,雍正不但会武术,而且对毒药颇有研究。地处偏僻的广西苗人所用毒药,雍正都能知道得如此清楚,可见他平日里对这类东西相当注意。

野史中常说,雍正杀人,不留痕迹,所谓“血滴子”,其实是一种致命的毒药,该药系用蛇之毒液混合某种树之毒汁混合炼成,只需一滴,即可令人通身溃烂而死。

据说,这种毒树,即出产于广西边境深山中的“撒树”,苗人常用一种“见血封喉”的毒箭,箭簇上所敷毒药也是用这种树汁熬成。不仅如此,雍正还在苗人的基础上改进了配方,其所制的“血滴子”,不但剧毒无比,而且可以将人化之于无形。

此外,也有人说“血滴子”其实是雍正的“暗杀团、别动队”之组织名称。评书《童林传》中即说,康熙末年有三位武功了得的剑侠,号称“南海三公”,三人使用的独门暗器即“血滴子”。雍正皇帝继位后,收买了一些武林高手并成立“血滴子暗杀团”,作为铲除异己的工具。

关于“血滴子”是暗杀团的说法,和雍正的特务组织有很大关系,即所谓“粘杆处”。据说雍正还是皇子时,其府邸院内有很多高大树木,每逢盛夏初秋,鸣蝉聒噪,声震于耳,一向喜静畏暑的雍正便命门客家丁操杆捕蝉,这些人聚集之所即“粘杆处”。

后来,随着大批武林高手的加入,“粘杆处”也就演变特殊的情报组织,其中也不乏执行杀人灭口的特别任务,而“粘杆处”的这些人,也被人称为了“血滴子”。

雍正年间,“粘杆处”正式名称为“尚虞备用处”,属内务府系统,其中又分为两处,一处在雍亲王府(即后来的雍和宫),另一处在紫禁城。据说御花园堆秀山上的“御景亭”,就是“血滴子”们值班观望的岗亭,“御景亭”下,无论白天黑夜,都有四名“粘杆卫士”和四名“粘杆拜唐”在此守候,每次雍正下发任务,值班人员即迅速送往雍和宫,再由雍和宫安排人员立刻办理。

据说,雍和宫曾有一条专供特务人员秘密来往于内廷的通道,当时的雍和宫说白了就是一个戒备森严的特务衙署。当然,现在的雍和宫已经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迹,因而也有人说这是因为乾隆为消除其父留下的不良遗迹,而在改雍和宫为喇嘛庙时对地下通道加以彻底平毁所致。

不过,乾隆在雍正去世后仍继续利用“粘杆处”控制京城内外及各省大臣的活动,直到乾隆死后,“粘杆处”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废弛。

最后要说明的是,康乾旧事一向是小说传奇家的创作素材,其间借部分史实演绎成篇,作为谈资无伤大雅,作为信史则大可不必。姑妄言之,供一读而已。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6 1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雍正皇帝与粘杆处:清朝特务机构的诞生与崛起
...设在雍亲王府。雍正即位后第三年,降旨把雍亲王府改为雍和宫,但奇怪的是改名后的雍和宫并未改覆黄色琉璃瓦。雍和宫虽然改了明,但仍用绿色琉璃瓦,因此有人猜测:雍和宫内部曾经有一条专
2023-11-12 14:32:00
雍正帝创立的“粘杆处”是干什么的
...王府并没有撤销,一直到雍正三年才下令将雍亲王府改为雍和宫,并将其定为“龙潜禁地”,没有圣命不得擅自进入。因此,很多人便猜测说,雍和宫虽然为皇帝行宫,但却有一条专供特务人员秘密
2023-05-11 16:26:00
坊间为何会不断传出关于乾隆帝身世的流言
...辛卯八月十三日,由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凌柱之女诞于雍和宫。” 《乾隆帝写字像轴》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乾隆皇帝日常最喜欢cos各种汉服形象,故有人据此推断他有汉族血统但,看《玉
2024-01-14 20:27:00
清朝最长寿的皇帝为何生母不知道是谁
...勒胤禛(日后的雍正),成为他的侍妾,13岁钮祜禄就待在雍和宫里伺候雍正,兢兢业业这一干便是六七年,而在这几年的时间里雍正并没有把她看在眼里,本以为她就这样了了一生,不曾想,她
2023-08-03 17:28:00
弘昼是怎样的人?为何被称为荒唐王爷
...老爹雍正生前的雍亲王府加上比邻的原胤禩八贝勒府改为雍和宫,把胤禩八贝勒府旁边的胤禟九贝子府赐给了弘昼当和亲王府,并让他管理雍和宫事务,同时还把雍亲王府、八贝勒府、九贝子府中的
2023-06-06 14:18:00
...台山见到已出家的父亲,父子得以团圆。还有一种说法,雍和宫在康熙时代是雍亲王胤禛的府邸,当时被称为雍亲王府乾隆登基以后把自己老爹雍正的画像供奉在这座府邸的神御殿里面派喇嘛每天诵
2024-05-25 18:53:00
雍正设立的特务机构的“粘杆处”,是怎么终结的?
...府,而在雍亲王府。就算后来雍正将雍王府改成了现在的雍和宫,粘杆处依旧还是在那边工作。除了雍和宫外,粘杆处在故宫御花园堆秀山御景亭还有一个分部,在这里粘杆处安排了四名粘杆卫士和
2023-02-01 16:56:00
年羹尧剿灭江夏镇后,雍正为何要将其安排在柏林寺中
...的北京柏林寺,是京城的八大寺庙之一,其位置就坐落于雍和宫旁。雍和宫,众所周知,曾经是雍正的王府,由于在这其中诞生了雍正和乾隆两位帝王,也被誉为“龙潜圣地”。雍正登基称帝,这里
2024-06-04 19:39:00
乾隆的“生母”为何越传越“挫”
...要搞清出生地的问题。乾隆的出生地也有两种说法,一是雍和宫,一是避暑山庄。关于前者,乾隆在很多诗作中多次暗示,甚至直接强调,反复多次,则有欲盖弥彰的嫌疑。后者则是乾隆时期军机处
2024-05-22 09:5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