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一双巧手留住“老手艺”!在生计与传承间,沂蒙面塑拥抱新生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4-09-05 11:39:00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一块面团,几经揉捏,在一双巧手的翻飞不停下,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物或人物,复刻出大千世界的多彩与生动。延续百年之久的捏面人手艺,现今成为非遗面塑,在广袤的沂蒙大地上生生不息。

多彩的沂蒙面塑,饱含着手艺人对生活的憧憬,也揉进了他们谋求生计的艰辛。巧手之下,现实与梦想交织,让沂蒙面塑有了更多彩的未来。

为生计,他带着面人走南闯北

处暑已过,气温还是高居不下。8月24日,临沂最高气温还在35℃徘徊。

上午十点,眼瞅着太阳越攀越高,王树海带上遮阳斗笠,雷打不动地出摊。在琅琊古城景区,王树海的沂蒙面塑有两个“据点”。一个靠近景区中央,门头上挂着古朴的招牌;另一个在景区入口附近的蜿蜒小路上,景区在这里打造了夏日市集,给他留了一处摊位。

白色的泡沫板上插着花花绿绿的面塑作品,奥特曼、公主、熊大熊二、蛋仔……当下大火的动漫形象勾着孩子们的目光。还没等王树海摆完货,一个小姑娘蹦跳着来到摊前买下了奥特曼。

“暑期生意还行,一天能卖一两千。”维持这样的生意需要王树海从上午十点待到晚上景区闭园,摊位挨着景区大剧院,生意随人流而来,也随人流散去。

豆大的汗珠爬满了脸庞,顺着脖子浸透了白衫,汗水也从手心钻出,王树海拿面人的动作更加小心。“要是碰到面人身上,就不能卖了。”

一双巧手留住“老手艺”!在生计与传承间,沂蒙面塑拥抱新生

汗珠爬满脸庞,王树海专心整理摊上的面塑。

做面塑38年,经验在奔波与汗水中一点点攒出来。“面塑是早先沂蒙习俗里的花馍、捏面人,用面粉做,还可以吃。我爷爷就靠做面人,养活了家。”传到王树海手中,这门手艺也随着时代变迁。

现代面塑以观赏为主,考虑到保存性,又添进了蜂蜜、甘油等辅料。夏天易出手汗,做面塑会发黏变脏,王树海用一个个小袋子装起面团,记下日期与配料,试验出最适合的配比。

现下的安稳与平静,折叠着王树海入行时的漂泊与激荡。十四五岁时,他从兰陵县只身前往罗庄区打工。工厂发工资的时候,当地为数不多的商场里挤满了人。“这么多人,卖面人应该可以吧?”他灵光一现,靠着从爷爷那里学来的手艺,利用休息时间便在商场里摆摊卖面人。“那时候,一个晚上就能赚到工厂里一个月的工资。”

打工半年后,王树海决定专职捏面人。他背起小木箱,带着这门手艺走南闯北。在交通不够发达的年代,大巴车是最适宜的远途工具,载起王树海的生活与梦想,在各个城市里辗转。景区、商场,有人的地方就是王树海的舞台。在不同城市短暂停留的时光里,他的面人屡屡带来不同的故事。有景区照相馆老板,用照片跟他换面人;一位云南老太太从顾客变成“徒弟”,学了一周就熟能生巧;在上海,游客用形式各异的硬币买面人……

一把用塑料磨制的“刀片”,是王树海为数不多的工具,跟着他走过南闯过北。丰富的履历给了王树海开店的底气,琅琊古城景区建成后,他就在这里安稳起来。

为创新,他把工作室开进学校

同是家传手艺,不同于王树海走南闯北的波折,韩红元把这门手艺带进了校园,在临沂市技师学院他成立了沂蒙面塑工作室。

十来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摆在桌子中间的一组沂蒙精神题材作品最为显眼。

“这组作品花了一个多月时间。”与常见的单个面塑作品不同,韩红元擅长以景衬人,造型完整饱满,更显故事感与代入感。

一双巧手留住“老手艺”!在生计与传承间,沂蒙面塑拥抱新生

韩红元以沂蒙精神为题材创作了一组面塑作品。

生在面塑匠人世家的韩红元,是家中的第四代传承人。他自幼跟在母亲身边学习,晚上母亲在作坊里捏面塑,韩红元就在一旁捏泥巴,白天再跟着母亲赶集卖面塑。时间一晃过去十余年,面塑技艺早已烂熟于心,一个个动物水果、神话人物在韩红元手里栩栩如生,街坊邻居都说“老韩家又出了个巧匠”。

面塑讲究灵动传神,韩红元下了很大的功夫。除了外出拜师精进技艺,韩红元在塑造作品前通常会翻阅大量的资料,研读历史书籍,熟悉人物典故。

让韩红元记忆犹新的,是13年前筹备制作一组“金陵十二钗”人物面塑。为了更好地展示每个角色的不同形象和神韵,韩红元沉下心来熟读了整本《红楼梦》。“那是我迄今为止制作周期最长的一套作品,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明白还原一个角色,需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品读故事。”

复刻面塑的神采与气韵需要一双灵活的巧手。“三庭五眼定位法、立七坐五盘三半等是最常见的技法,这里面还包含着捏、揉搓、链珠等。”以人物面塑为例,韩红元最先捏制人物的头部,头像出来了,再确定整个人物躯干、四肢的比例。眉眼的描摹最为关键,一把塑料“刀片”蜿蜒游走,尽显人物一颦一笑。最后,一根铁丝缠出人物的高度,制出特定的造型,点缀上五彩水粉,一位衣袂翩翩的飞天仕女跃然指尖。

从蒸制祈福面灯、时令花馍、祭祀用品,逐步发展为塑造人物、花卉、动物以及其他静态物形的一种民间技艺,这门手艺在沂蒙大地上延续了百年之久。韩红元不甘老手艺的没落,想要注入年轻的血液。

“面塑本身就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手艺,我们过去选择最多的题材是古典文学作品和中国神话人物。现在,我们也越来越多地去做一些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比如沂蒙精神、乡村振兴之类的文创产品。”韩红元说,因为时代在进步,这门技艺也要守正创新。 为传承,他们各献所能

2021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沂蒙面塑被列入第五批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王树海与韩红元的人生在此刻交汇,成为沂蒙面塑的代表性传承人。

“现在临沂还能坚持这项技艺的不会超过十个,甚至更少。”对王树海而言,他着实不忍心看着这一家传的手艺就此断代,最重要的是他真心喜欢这门手艺。做面塑的时候,王树海能感受到自己的沉浸与忘我。“只有喜欢才会想要坚持。”

坚持下来的手艺人无不希望能够续写传统技艺的辉煌。“从古至今,面塑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它所承载的精神内涵支撑着我们一路走到现在。”韩红元始终相信手工的魅力与价值是机器量产所无法比拟的,实物只是个载体,而整个制作过程才有资格成为非遗。

现代化潮流奔涌而来,手艺人们守住了传统技艺的“根”。与旧时代工匠师傅守着技艺不外传相反,王树海和韩红元都希望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更多人。

一双巧手留住“老手艺”!在生计与传承间,沂蒙面塑拥抱新生

韩红元正在给学生上面塑课程。(受访者供图)

多年走南闯北谋生活,王树海也带着沂蒙面塑的“种子”走向全国。从路边摆摊开始,他身后就不缺学徒的身影。“收徒”之前,他总认真盘问着对方学这门手艺的目的。真心喜欢还是想要养家糊口,王树海会有针对性地传授技巧。

“最重要的是能让更多人知道这门技艺的存在。一门技艺要先让人生存,才能考虑传承。”王树海并不排斥任何目的,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授给60多人。他现在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非遗进校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秀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发扬要从培养娃娃抓起。”

“我们现在开通了自己的直播间,通过直播、远程教学,让更多人去知道这种传统的手工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拥抱非遗文化,作为传承人,韩红元这批面塑工匠也向年轻人靠拢。

如今,韩红元在临沂市技师学院担任面塑课教师,为一千多名学生教授花卉、生肖等与烹饪相关的面塑课程。他还从中选拔了12名学生组成了面塑特教班,深入学习这门非遗技艺。闲暇时间,他自学了课程拍摄、PPT制作,编制教材与说明手册,致力于面塑材料包、工具教程等衍生品开发,让更多人能够真正动手体验沂蒙面塑。

见人、见物、见生活,沂蒙面塑的手艺人们正守着传统,用不同的精彩拥抱新生。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高松 李其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05 14: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智圣故里•时尚沂南|一双巧手灼灼匠心 细数沂南“指尖”上的文化
...入挖掘反映时代特色的红色主题文化,创作出《支前》《沂蒙精神》《火线桥》《乳汁救伤员》等红色主题系列面塑工艺作品,寓意不忘初心,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我们通过面塑这门艺术,将《
2024-05-27 10:06:00
2485件非遗展品集合亮相,临沂非遗馆成“打卡”新地标
...”李昊阳父亲翻开手机相册,展示着孩子体验费县手绣、沂蒙面塑的九宫格照片。“今天我们祖孙三代都在现场,带孩子看看老祖宗传下的艺术与智慧,也让老人感受下‘非遗文化’的时代变迁。”
2025-02-01 18:55:00
非遗面塑“邂逅”国漫经典,临沂这项传统技艺给哪吒重塑“面身”
...在临沂市技师学院的面塑工作室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沂蒙面塑传承人韩红元正手持竹刀,细致调整着面塑作品“哪吒”的发髻弧度。工作室的另一旁,几名正在学习非遗技艺的学生,正将不同颜
2025-03-05 10:16:00
高质量发展看山西国企:朔州煤电增子坊煤矿手艺人柴春文——巧剪理出精气神 巧手塑出百态情
...宿舍,这里也是她的“工作室”,摇身一变,理发师成了面塑匠人,业余时间她都会沉浸在自己的面塑世界中。面塑艺术,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以糯米面为主料,国画颜料调成不同色彩
2024-12-07 17:37:00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非遗面塑进课堂”活动
...4月15日,临沂金盾小学开展了“非遗面塑进课堂”活动,沂蒙面塑非遗传承人韩红元老师,为学生们开启了一场精彩的非遗文化体验盛宴。课堂上,韩红元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
2024-04-17 16:53:00
↑ 邓笔先的面塑作品。← 邓笔先在捏面塑作品。眼下,在贵阳市花溪区夜郎谷景区,不少游客选择把在景区售卖的肖像Q版人物面塑、传统十二生肖面塑等手工艺品作为伴手礼带回家。而这些面塑,
2023-10-17 06:12:00
好萌!这群学生把奇思妙想揉进面团
...本文转自:济南时报好萌!这群学生把奇思妙想揉进面团面塑课程开设近20年,孩子们动手捏出心中的“童话世界”学生们的面塑作品济 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阎小雨 摄守匠心、勇创新,
2023-10-17 14:29:00
传统非遗找回年轻观众
...索和坚持的方向。如今,郎佳子彧不仅想要让更多人知道面塑、喜欢面塑,他还希望为这门传统技艺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希望未来能有00后、05后甚至15后的非遗传承人,一起去复兴非遗产
2024-11-27 08:00:00
绥阳:匠心独运,非遗传承焕发新生
在绥阳县大路槽乡,一场关于传统面塑技艺的盛宴正在上演。面塑,这一俗称“捏面人”的民间传统艺术,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活动现场,一位名叫詹跃的小伙正专心致志地捏制着面塑作品。他的
2025-01-04 19:09: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