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田诗雨
清晨的瑞金里REPARK,24小时健身房里已有了周边老人锻炼的身影;夜幕低垂,街区中庭的多彩活动丰富着周边居民的生活;绿柳居、鸡鸣汤包里弥漫着浓浓的烟火气……城市更新的脚步,让更多老街坊推门遇见全新生活,也让年轻人体验到潮流业态,在延续城市文脉的同时,真正“更新”了老百姓日复一日的幸福感。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从瑞金里REPARK的复合场景,到水木秦淮的艺术转型,再到“南湖记忆”的微创更新,我市城市更新过程中拒绝“千城一面”,而是用“独家定制”的业态、融入式的体验、持续运营的社区活动,让城市更新既有统一的顶层设计,又具备鲜明的个性表达。
老品牌新体验,便捷生活提品质
21日上午,瑞金里REPARK街角的麦当劳店里,员工忙得脚不沾地。红砖白墙间,麦当劳、鸡鸣汤包……招牌依次排开,老厂房改造的瑞金里REPARK已成为瑞金路老街上的新晋地标。
“从小就住在这里,开业后的瑞金里不但带回了‘童年记忆’麦当劳,还带来了更多其他品牌。”家住附近的史芯瑜说,现在家门口的生活更加便捷。
目光往另一侧转去,老字号绿柳居的门口排起长队,素什锦、青团的香气勾得人挪不动步。绿柳居工作人员介绍,开业以来日均客流500余人次。瑞金北村幸福小院的居民许利莲提着两袋子新买的“物资”笑言:“不用赶着去‘人挤人’,绿柳居来到家门口,街坊们都成了常客。”
“将家门口的烟火气融入潮流感,既能服务周边居民,也能吸引年轻人打卡。”瑞金里REPARK负责人丁慧芳介绍,由5栋建筑围合而成的瑞金里REPARK,前身是老旧的友谊服装厂,在工业复古风的设计下,这里既保留了老南京的烟火气,又注入了轻食、人工智能产业园等新潮元素,打造“烟火气+品质”复合型消费场景。
记者走访发现,瑞金里REPARK首层以咖啡轻食、新式茶饮、精品烘焙及南京老字号为核心,二层整体规划为沉浸式餐饮空间,打造全时段社交餐饮新场所。在内街二楼的24小时健身房,中午和晚上被“上班族”承包,早晨则有不少附近的老人来此锻炼。林阿姨就常约着朋友一起过来:“女儿给我办了健身卡,现在天热,健身房就在家门口,方便得很!”
“街区已成功引入绿柳居、鸡鸣汤包、老米记酒酿等15家特色商户,形成老字号、网红品牌、品质快餐三大消费集群,首层开业率100%。”丁慧芳说,街区实现了从“商业空间改造”到“生活方式升级”的跃迁,提升15分钟便民生活圈品质能级。
老街区新做法,拆建平衡巧更新
穿过主入口,瑞金里REPARK内街景观与立体停车库、产业园建筑群渐次展开。这里的改造不是简单地推倒重来,而是在保留历史记忆基础上的创新。
老城区“停车难”已成为制约企业办公效率、影响居民生活品质的痛点。为切实纾解入驻企业及周边社区的停车困境,项目方主动让渡商业利益,专门规划2000平方米优质空间,创新采用“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地面架空层停车区”复合建设方案,通过集约化空间利用,在有限用地内实现停车容量倍增效应,有效缓解园区内部停车压力。
“我们在改造前就进行了调研,包括周边居民的需求、企业的需求,也希望通过红砖留下历史的记忆。”丁慧芳介绍,项目保留了建筑原本的结构,建筑与建筑之间相对独立,增加整体的可逛性,四面围合的建筑环绕着一个中心广场,红墙营造浓郁的现代工业复古氛围感。
上周末,瑞金里REPARK的中心广场上一片欢声笑语,非遗体验、中医义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来了周边的老少居民。瑞金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常态化举办各类社区活动,如美学市集、文化艺术展览、亲子工作坊等,增进邻里关系,营造温馨和谐的人文社区氛围,浓郁老城东的烟火气。
相距不远处的荷花塘街区,作为省市城市更新试点项目,正新建微型地下管廊,集中收纳雨污水、消防、强弱电等管线,以“留改拆”方式推进更新,探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生的新路径。狭窄的街巷里,常规设备无法使用,施工单位结合现场需求,把很多设备做成迷你缩小版。不仅挖掘机、打桩机等施工设备需要特别定制,地下管网设施也专为街区设计成微型。这种“量身定制”的改造模式,在守护历史文脉的同时,也为居民生活带来便利。
老记忆新消费,城市更新可持续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其不仅是建筑形态的焕新,更是一场关于记忆重生与消费升级的实践,不断塑造更具韧性与温度的城市活力。
作为我市今年城市更新实施计划中的公共类项目,南湖记忆三期在一期二期基础上向东延伸,打造“文旅+非遗体验+生活服务”的老城生活中心,原先的小卖部、理发店都将搬入“南湖记忆生活博物馆”,向老居民提供更多社区服务内容;珠江路锦创书城前身是外观陈旧、业态低端的东鼎大厦。如今这里的商业场地常年“霸榜”社交平台,办公楼层入驻率达97%。“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破解了老旧楼宇改造“成本高、收益薄”的困局。
在今年举办的2025江苏城市更新论坛暨南京都市圈可持续城市更新经验交流会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国提出,需要在城市发展中,通过市政基础设施的修补改造及迭代、建筑载体性能提升、事件动能激活、公众参与互动、福祉场所营造、集体记忆共构等途径,慢慢提高环境包容性,实现“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
在业态创新上拒绝“千店一面”,主打“独家定制”,我市探索不断。由南京酿造厂旧址焕新的NOWS新座,融合工业风与现代美学;前身为棚户区的三十四标,经改造保留历史建筑与街巷风貌,为太平南路注入活力;走进鼓楼区水木秦淮,曾经的古玩市场成了艺术潮玩街区,依托1.2公里长的滨水岸线,通过存量用地更新,将工业遗留带转型为滨水文旅综合体,通过低租金短租期的限时快闪等形式,孵化培育小微消费场景。如今,水木秦淮艺术街区日均客流突破9000人次,带动片区经济效益超亿元……
今年,南京计划实施62个城市更新项目,全方位提升城市面貌、功能和品质。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段进看来,城市更新涉及复杂产权地块、性能提升、民生改善、运维管理和众多利益相关者,不仅需要“留改拆”,还需要“保改活用补”并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22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