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秸秆里“长”出产业 菌菇中“种”出幸福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4-02-26 06:01: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农民日报

安徽灵璧县:

秸秆里“长”出产业菌菇中“种”出幸福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杨丹丹

高大气派的“蘑菇工厂”、环保高效的基料发酵隧道……走进安徽省灵璧县杨疃镇,如同置身“蘑菇王国”。春节期间,不少回乡过年的老乡决定不走了,留在家门口这个超级现代的工厂里打工。

秸秆原本是农业废弃物,却被转化为优质农业资源,既解决了秸秆禁烧的问题,又打造出亿元产值的食用菌特色小镇。这究竟是怎么转变的呢?杨疃镇是传统粮食主产区和畜禽养殖大镇,每年产生12万吨秸秆和5万多吨畜禽粪便,给人居环境改善带来巨大困扰。2018年起,该镇转变秸秆禁烧和环境整治思路,把食用菌作为特色主导产业进行培育,通过秸秆综合利用,创造性地走出植物、动物和菌物“三物循环”的绿色发展之路,短短数年间,形成了年产值近1.8亿元的规模产业,成为皖北最大的食用菌集散基地、设计产能全国第三的双孢菇生产基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

招商引资打造“蘑菇工厂”

“这个富民产业是倒逼出来的。”杨疃镇党委书记孙建讲述了食用菌产业发展历程。2016年前后,该镇秸秆禁烧形势严峻,经多次调研论证,该镇党委决定发展食用菌种植,以消化巨量的农作物秸秆。然而,传统的大棚种植方式不仅费力费时,还会带来新的环境污染。为此,镇干部瞄准拥有现代化种植技术的双孢菇种植龙头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打造了封闭式设施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的“蘑菇工厂”,并规划建设了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

在恒温恒湿的智能温控菌菇车间内,工人穿着干净整洁的制服,乘坐自动升降机工作。一篮篮刚采下的双孢菇,被打上可追溯二维码。这个“蘑菇工厂”实现全年全天候错峰生产,日产双孢菇约60吨,日均产能居全国第三位。“我们采用荷兰种植技术,实时精确控制菇房内的温度、湿度、风速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有效减少了双孢菇种植受季节因素的影响。”该企业负责人石亚煜说。

紧挨着“蘑菇工厂”的是“基料工厂”,它采用目前先进的三次隧道式发酵技术,实现优质基料绿色生产,年产专业化基料8万吨,产能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目前,“基料工厂”每年可消化5万吨秸秆、4万吨畜禽粪便,生产出的基料以优惠价格卖给周边种植户,每吨低于市场价80元。种植户还可以使用“以草换料”(用秸秆换基料)的实物交换形式,一吨秸秆可以换0.36吨基料。不仅如此,工厂还经常派出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现在全镇种植户再也不用自制基料了。

集散基地创出“国字号”品牌

“在咱镇,就没有不好卖的菌菇。今天采的菇,明天就能上沪苏浙消费者的餐桌。”作为皖北最大的食用菌集散基地,杨疃镇的种植户话语中充满底气。2019年,该镇采用“政企共建”模式,建设了占地近百亩的食用菌冷链物流基地。这里区位交通优势十分突出,每天外销菌菇数十吨。

随着该基地声名远播,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知名的食用菌批发商纷纷来杨疃镇采购。为抢到第一手货源,30多位大客户常年住在镇里。“这里菌菇产量大、品质好,优质鲜菇在浙江、上海可以卖到每公斤20多元。”来自温州的批发商严华朋说,他手上订单很多,每天发货不断。

为确保货源,严华朋等长三角客商在镇政府的协调下,与全镇17家合作社、家庭农场签订收购合同,对于俗称“通货”的普通菌菇,按照高于市场价的保底价收购,并且货到付款。对于优质鲜菇,客商则竞价收购、价高者得。

为进一步扩大食用菌产业知名度,灵璧县以杨疃镇为示范基地,积极对接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联盟,培育壮大营销人才队伍。针对遴选的主推品种,开展产品认证,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积极开展创意设计与品牌策划,加快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去年,“灵璧双孢菇”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实现全县“国字号”品牌创建零的突破。

传统小镇有了“国际范儿”

一个曾固守传统农业的普通皖北乡镇,却时常有外国专家来“串门”。近年来,全球著名的菌种公司——美国施尔丰公司技术总监维得马应邀来镇里3次,每次都要待上一天,并走进菇棚“传经送宝”。结合当地实际,该公司制作了一套中英文对照的《蘑菇病虫害防治手册》交给了镇里,手册图文并茂,列出了数十种食用菌病虫害的名称、特征以及防治方法,成为该镇指导全镇食用菌种植户防治病虫害的“宝典”。

杨疃镇坚持开放发展,秉持“卖全国、销全球”的销售理念,将食用菌远销加拿大、巴西、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由此也倒逼该镇在管理、技术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去年以来,镇党委、政府通过龙头企业引荐,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镇里指导,助力食用菌产业上台阶。

“食用菌产业要想不断提升竞争力,进一步拓宽海外市场,必须发挥好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培育一批有国际视野的乡土人才。”孙建说。

该镇先后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上海农科院、安徽农科院等高校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订单式开展人才培训和孵化,培养本土“菌专家”。同时,在食用菌种植户中摸排有技术特长的青年,纳入镇食用菌“土专家”人才库,选派到江苏等地考察学习,提升技术水平。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设立“食用菌产业学院”,也为“土专家”提供了进修学习的机会。

食用菌产业带动就业致富

白白胖胖的双孢菇长在菇床上,如同铺上一层白雪,采菇工人手法娴熟,飞快地采摘。杨疃镇食用菌产业示范区管理员张东升告诉记者,工人手快的每月能挣上万元,手慢的每月也能挣七八千元,并且每年还有几次农忙假。

该示范区设有上料工、采菇工等十多个工种,吸纳了当地留守人员和弱劳力160多人,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园区通过资金支持和技术扶持,带领20余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发展,由此带动周边一批农户从事食用菌种植,实现户均年增收约5.2万元。

在食用菌冷链物流基地,常年有600多名农民务工,日工资在110元至120元。基地还吸纳了20多名残疾人就业,他们坐在椅子上削蘑菇,一天可挣80元左右。

近年来,杨疃镇强化党建引领,将村干部培养为食用菌产业致富带头人,将食用菌经营主体负责人吸纳到村“两委”,引导农户向着干部看、跟着干部学,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目前,该镇16个村实现了食用菌种植全覆盖,现有食用菌种植面积50万平方米,带动全镇数千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杨疃镇是人口大镇,自从兴起食用菌产业,农民一年到头有活干,大家的心思都用在劳动致富上,镇里很难见到闲人。农民口袋鼓了、脑袋富了,社会也和谐了,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6 09: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舞阳 秸秆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合了鸡粪、豆粕等原料后,经过23天的发酵,将变成种植食用菌的培养基料,实现秸秆的“变废为宝”。“我们采用‘村集体+农机合作社+经纪人’的合作模式,今年计划在14个乡镇收储小麦
2023-06-09 04:08:00
金融助力“小菌菇”长成“大产业”
... 构建全产业链发展体系2019年,灵璧县以种植大户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开始起步,当时菌菇种植基本为传统菇棚、自制基料,成本高、产能低,限制了产业发展。农发行省市县三级行多次现场调
2023-11-20 10:53:00
...吨以上。灌南素有养菇传统,而作为菌种制作基料之一,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稻麦秸秆、玉米秸秆。丰富的秸秆资源与食用菌产业发展互促互融,灌南现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40余家,
2023-07-14 07:17:00
安徽向新|宿州灵璧:小菇撑“伞”记
...的双孢菇源源不断从生产线上“诞生”。与传统大棚种植食用菌不同,该公司“智能菇房”通过注入“科技基因”,引进国内外先进食用菌培养技术、栽培设备,建立自动化生产线,让食用菌种植从
2024-08-07 15:36:00
灌南:秸秆加工变废为宝,秸秆收购企业补贴
...,当地通过多种手段,将秸秆从生产废弃物变身为草编、食用菌加工等领域的新原料,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秸秆打包运输11月1日下午,记者在灌南县孟兴庄镇秋收现场,一台台
2023-11-03 22:49:00
秸秆变废为宝 平湖走在全省前列
...业代表等160多人参加了会议。“我们将稻草秸秆作为栽培食用菌的培养料,以此实现秸秆基料化利用。目前基地有7个周年化智能温控菇棚,年食用菌栽培面积达到10.5万平方尺,栽培品种
2024-05-18 07:01:00
灌南“秸秆经济”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打样”
...案例被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刊载。“基料化利用”壮大食用菌产业。灌南县素有养菇传统,现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40余家,全年各类菌菇总产量达50余万吨,是全国食用菌工厂化聚集度最
2023-07-26 09:34:00
将乐:秸秆回田种出致富菇
...秋收后,将乐县金土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县农业农村局食用菌站技术员的指导下,采用稻草秸秆作基料,连片发展40亩秸秆栽培大球盖菇产业。12月14日,公司采摘鲜菇3000多公斤,每
2023-12-21 01:18:00
综合利用率超97% 江苏灌南多元化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渠道
...,当地通过多种手段,将秸秆从生产废弃物变身为草编、食用菌加工等领域的新原料,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在灌南县孟兴庄镇秋收现场,一台台搂草机在收割完的稻田里快速奔跑,
2023-11-06 14:39: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