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古代没有照相技术,靠通缉令上的画像真的能抓到犯人吗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10 09:54: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2021年11月28日,越狱一个多月的朝鲜籍逃犯朱贤健被警方抓获。此前警方早已发布通缉令,悬赏近70万元。在这之前,为抓捕逃犯,警方贴上了最清晰、最真实的逃犯照片。然而有一名男子,却因为长得太像朱贤健,在三天之内被抓了五次。

通缉令是警方抓捕在逃罪犯的重要手段,通过发动群众辨认、提供线索将其缉拿归案。如今的照相技术可以很清晰地拍出罪犯的面部形象、身材等特征,在发布通缉令并附带一定的悬赏金额后,可以很有效地让广大人民群众加以辨认。加上监控系统的运用,就能给在逃罪犯施加压力,让其无处遁形。但即便如此,依然发生了类似长得像逃犯朱贤健被误抓的事例。

那么古代没有照相技术,通缉令上的画像仅能通过手绘,真的能抓到犯人吗?

古代没有照相技术,靠通缉令上的画像真的能抓到犯人吗

一、通缉令的画像准不准并不重要

没办法照相,那自然就只能画画了。虽说通缉令最重要的就是犯人的画像,然而画像只能通过目击者的描述去找专人来画。古代的绘画特写技术也不厉害,画出来也是十分抽象,能有个大致轮廓都不错了。

对于古代的通缉令,大多数人还是通过影视作品了解的。影视作品中经常会有一堆士兵在城内人多的地方或者城门上张贴通缉令,然后马上就有一群人上前围观。通缉令通常都会有犯人的画像,在画像的旁边或下方写有逃犯的名字、籍贯、年龄、犯罪事实等信息。然而这画像和本人通常都不怎么像。

电视剧《还珠格格》里面,主角一行人也遭到了官府的通缉。只是在农民家里换了衣服,稍微打扮下。追查到这里的官兵带着通缉令一一对照,都没把他们认出来。《水浒传》中,鲁智深打死镇关西逃跑后,也遭到了官府通缉。在逃跑的路上看到了一张通缉令,还前去凑热闹。他甚至都不知道是自己被通缉了。

春秋时期,楚平王因听信费无极谗言,杀害了伍奢和其长子伍尚,并通缉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也在全城张贴伍子胥的画像。然而伍子胥还是逃跑到了江边,被老渔夫所救。

即使是民国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发布的通缉令画像也很不可靠。然而.

所以通缉令的画像,只能是个参考。通缉令旁边犯人的信息,才是最重要的。

古代没有照相技术,靠通缉令上的画像真的能抓到犯人吗

二、古代人口流动极少,犯人跑不远。

古代属于农耕文明,生产力低下。“重农抑商”的观念让农民几乎就与耕地绑定。所以人口流动必然影响土地的耕作,进而影响到粮食收成。在古代,没有粮食就意味着饥荒或者农民起义,必然会引起社会动荡。

而另一方面,人口又是极为重要的城市资源。它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兵源、经济,关乎着城市的命运。所以自秦朝后,为了便于管理,古代的城市就严格限制人口流动。大多数平民一辈子的活动范围也就一个村镇的面积。除非出现战乱或者饥荒,古代的人口一般是不会大规模流动的。

人口流动性小,自然就意味着一个区域内的人基本都互相认识。如果逃犯在犯案后逃跑到这个区域,是很容易被辨认出来的。具体可以参考十几年前的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的人都互相认识。

再者,古代的城市环境可不像现代这样灯火通明,一到夜晚,几乎是“伸手不见五指”。加上严格实行的“宵禁”制度,在外逃窜的人很容易就会被怀疑。即使逃跑后,没有住处,没有食物的生活,也很容易心理崩溃,不得不去自首。

古代没有照相技术,靠通缉令上的画像真的能抓到犯人吗

三、严格的刑罚,犯人也很难跑得了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司马贞索隐:“一家有罪,而九家连举发,若不纠举,则十家连坐。”-《史记·商君列传》

经“商鞅变法”后,秦代就开始实施连坐制度。商鞅将当时城中的百姓“五户为一伍,十户为以什”进行户口编制。如果其中一人犯罪,而其他人不告发的话,就会受到牵连。所以一旦有人犯罪,为了不牵连家人,一般会去自首。即使不自首,周围的邻居或者亲戚为了自保,一般都会去官府告发。

而这次变法也实施了最早的身份证制度—照身帖,照身帖由官府发放,是一块打磨光滑的竹板,上面有持有人的头像和信息,规定秦国人必须持有。而对于没有照身帖的人,则:“关口不放行,旅店不留客”。

较为戏剧性的是: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保护伞”,新的国君秦惠文王忌惮他,那些以前商鞅得罪的王公贵族诬告他,秦惠文王决定抓捕商鞅。商鞅逃跑后,无法出示照身帖的他,不能在外投宿。

到了汉唐时期,为了精准核实赋税差役,更是会有官员派人到家家户户调查人口信息,防止伪造。宋朝时期,更是有较为完善的“户帖”除用于户籍证明外,也用于通知居民纳税。

到了明朝年间,则有法律规定:“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如果要远离居住地,还必须有当地政府部门开具的通行证,也就是“路引”。

身份户籍制度,以及出行管理都有相对完善和实行,使得一个人一旦犯了罪,自然就会被官府知晓。即使逃跑,在外衣食住行都会受到限制。在古代,拿不出自己的身份证明以及出行凭证的犯人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古代没有照相技术,靠通缉令上的画像真的能抓到犯人吗

四、“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伍子胥在被通缉后,逃到了江边。正着急时,一名好心的老渔夫划着船把他送到了对岸,伍子胥得以摆脱追兵。为表达感激之情,伍子胥拿出自己所带的宝剑送给渔夫说:“这宝剑是楚王赏赐给我祖父的,价值百两。你救了我的命,这是我的谢礼。”渔夫却告诉他:“楚王为了抓捕你,出了五万石粮食的赏金,还可以加官进爵。我怎么会贪图这把价值才百两的宝剑呢。”

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米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史记》

通缉令发布出来,自然就是为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了。所以在通缉令的最后,一般会写上悬赏的金额。能上通缉令的犯人,自然不是简单的犯人,悬赏金额一般都比较高。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见到如此高的赏金,必然就有很高的参与热情。

即使无法抓捕犯人,得知相关信息的群众就会时刻留意犯人信息,也可以提供犯人相关的线索。古代的重赏金都很高,几乎可以让一户人几十年花不完。在重金驱使下,逃犯是很难藏身的。

总的来说就是:因为身份证明的关系,加上古代的连坐制度,逃犯是很难跑远的。即使逃走了,衣食住行都很困难地生活在古代又能坚持多久?在重金的悬赏下,又能得到群众的帮助,逃犯也很难藏身。

所以说,即使通缉令上的画像不准确,也不影响抓捕犯人。这也是为什么“通缉令”依然流传到现代的原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0 1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古代通缉令的奥秘:抓捕罪犯的智慧与策略
在现实中,大部分人都见过通缉令,这对于打击罪恶的工作中,通缉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加上如今又是一个信息技术时代,因此罪犯们想要真正销声匿迹,难度还真不是一星半点。而且如果外出买
2023-09-20 20:59:00
古代通缉犯的画像是怎么样的
咱们古代的通缉令一般被称为海捕文书,寓意其实就是大海捞针......而古代的捕快们大多依据这种文书抓人,文书内容上写明了犯人的姓名、大概年龄、籍贯、外貌特征等等,一般还搭配有一张
2023-07-30 21:35:00
探讨古代通缉令的效力及其面临的挑战
在古代社会,通缉令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文书,用于追捕逃犯或重要犯人。然而,由于古代信息传播的局限性和技术手段的落后,通缉令的执行效果常常受到质疑。本文将探讨古代通缉令的效力及其面临的
2024-10-17 20:18:00
...在犯罪以后被发现了还嚣张逃跑,那官府必定会四处张贴通缉令。通缉令而在历朝历代,通缉令上除了有犯人的画像和名字以外,通常情况下还写着悬赏多少钱,顾名思义,这一招在发展落后的古代
2023-01-02 14:28:00
古代通缉令画的那么丑?官府能抓到逃犯吗?你还别说一抓一个准
千百年前的通缉令,单凭一张看似稚拙的画像,竟然能让逃犯无所遁形。在那个没有现代监控设备的时代,是否单靠通缉令就能有效辨认和捉拿逃犯呢?今天我们来揭开这个古老谜题,通过历史的视角复
2024-11-19 10:45:00
小鹏G6创意视频被指“侮辱科学家” 创作者发声:绝非侮辱而是致敬
...看到巨大的尼古拉·特斯拉画像,该画像上写着“WANTED(通缉令)”,而驾车主角“柴犬”看到通缉令后,驾驶小鹏G6开组马力拔出该通缉令的钉子,随着该钉子的拔出,本来是Y形的路
2023-04-28 15:36:00
古代最高悬赏,5万封户和10万斤黄金买一个人头
不同于现代中国的通缉令,古代主要是以悬赏令为主,毕竟有钱能使鬼推磨,这样会更有助于抓捕逃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悬赏的人是伍子胥,他在522年逃到了吴国,楚平王为了追杀他而命人制作
2022-12-20 21:26:00
武汉警方“夏季行动”抓获网上在逃人员750人
...以来,武汉公安抓获网上在逃人员750名,其中公安部B级通缉令通缉的在逃人员1名,命案在逃人员7名。武汉警方抓获网上在逃人员 武汉警方供图“这一天终于来了,我也解脱了!”8月4
2023-08-10 11:52:00
4月15日,哈尔滨市公安局发布的一则悬赏通缉令引发关注,因为这次被通缉的是三名美国特工。根据国内媒体报道,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的信息系统曾遭到大规模境外网络攻击,我国公安机关接到报
2025-04-15 20:1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沉肩挑山,砥砺攀登——记山东中烟滕州卷烟厂卷包车间“挑山工”於永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五岳之首,万千游客无不惊叹于泰山的雄奇俊秀,令人仰望。然而我,却折服于一群小人物
2025-09-04 10:15: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团长说今晚要走70里路,途中还要消灭800个敌人,我们就跑啊跑。在部队里,赶路不是用走的
2025-09-04 07:40: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