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记者 张向阳 淄博报道
《管子》是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的经典之作,是最能代表齐文化核心精神的重要典籍。它被誉为先秦百科全书,诸子思想之精要,兼收并蓄道家、法家、儒家、阴阳家、兵家、农家等百家之学,形成独特的哲学和政治思想,甚至有人认为《管子》是诸子百家的源头。
以法治国,德法并重
管仲去世后,齐国境内仰慕管仲、追随管仲,继承并发扬管仲治国思想的几代齐国人形成了管仲学派,主要在齐国稷下学宫时期,撰写了很多文章。到了西汉末年,光禄大夫刘向奉汉成帝之命,整理编校国家图书馆的藏书,他将认为是记载管仲言行事迹、继承演绎管仲思想的文章共计86篇,编纂成册,取名“管子”。这就是今天看到的《管子》一书。
“《管子》中提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观念。统治者指导、提醒百姓不错过农忙节令,按时耕作,就能使五谷长得茂盛。农粮丰收了,百姓的生活就会富裕,就会吸引其他国家的民众,来到自己的国家。劳动力增加了,大量偏远的土地会得到开垦。这样,国家的物力、人力就会得到增强。《管子》认为百姓富裕了,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而更容易懂得礼仪荣辱的重要性,进而践行礼仪、辨识荣辱,正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生活富裕了,应该及时对百姓加以礼仪教化,即礼治。《管子》认为,仅让百姓丰衣足食、讲求礼义、辨识荣辱是不够的,还需要法治。法可以建立朝廷的权威,保证国家政令顺利执行,使坏人恐惧从而安分守己,可以制止纠纷、解决争端从而保护各自的利益所得。一句话,借助法可以使国家安定、社会和谐。治国以礼,又强调治国以法,亦礼亦法是管子政治思想的特色。”耿振东说。
管仲纪念馆(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管仲“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对之前的周礼批判性继承,同时又融入法治的元素,采取“见怀思威”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策略。耿振东说:“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左右,管仲就提出了‘以法治国’的主张,他说:‘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法治的信心。他凭借‘以法治国’的治国方略,使齐国大治。管仲不仅强调‘以法治国’,同时也注意建设道德体系,使法治与道德教化相结合。他认为‘礼义廉耻’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体系,并且上升到关系国家存亡的地位,‘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德法并重才能维护社会安定,使国治民安。”
“对于这种治国理念,管子非常自信。付出厚爱和厚利,就可以使百姓亲近;彰明知识和礼义,就可以使人民受到教育。统治者遵循礼义的要求,在百姓面前示范引导,审定典章制度对百姓加以规范,设置乡官对百姓加以指导,然后用法律政令加以约束,用奖赏加以鼓励,用刑罚加以威慑,老百姓就会遵礼守法,就会乐于做好事。这样,就会有良好的社会秩序。”耿振东说。
“九惠之教”,扶危济困
“民体以为国”,管仲始终把人民作为立国之本。《管子》中充满浓厚的民本意识,表现为对人民这一历史主体的尊重。书中还提出“顺乎人性,合乎人情”的立法思维。管子说,政令通行的原因,在于它顺应民心;政令废弛的原因,在于它违背民心。 制定出来的法,怎样在政治生活中落实呢?耿振东说,《管子》认为要法令先行,首先让民众知晓、熟悉法令。法令既已颁布,君民上下应该共同遵守法令规定。在贯彻法令的过程中,擅自删减法令的人,要严惩;擅自增加法令的人,要严惩;不执行法令的人,要严惩;扣留法令的人,要严惩;不服从法令的人,要严惩。五种情况,绝不姑息。在执行法令的过程中,要做到公正客观、无私无偏。管仲强调立法者要以身作则,国君虽是法律的制定者,但不能逍遥于法令约束之外,相反要率先垂范,立法自正。管仲还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做到“法律平等,贵贱共守”。
“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管子还注重民生,他结合齐国的实际,推出一系列惠民改革,最为著名的是《管子》中“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病;七曰通穷;八曰赈困;九曰接绝。”国家在城邑和国都设置专职“九掌”官吏,随时了解民情,负责对老幼、孤寡、病残、贫困家属进行管理照顾。
所谓“老老”,就是尊老爱老。规定70岁以上老人,可免除一个儿子的征役,负责敬老事务的官员要每年三个月给老人送肉食;家有80岁以上的老人,可免除两个儿子征役,每月都要给老人送肉;家有90岁以上的老人,全家免役,每天有酒肉供应。这些人死了,君主供给棺椁。“九惠之教”解决了“惠民、利民、恤民、安民”等问题,让百姓老有所养,残有所助,病有所医。
义战慎战,至善不战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兵戈不断,《管子》中丰富的军事思想不可忽视。据耿振东介绍,其中的军事思想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军队理论,二是战术理论。军队理论中,首先是对军队功能的认识。《管子》中认为,军队是实现君主尊贵、使国家安定的关键保障。具体表现在,征伐暴乱的国家并稳定天下秩序,需要军队;禁止邪恶以镇压叛乱,需要军队。除此之外,军队可以帮助统治者成就王霸之业。针对当时儒家学者、墨家学者反对战争的言论,作者反对无条件偃兵息武,指出军队不可废置。
战争,虽然不是人们希望看到的,但正义战争必须支持。创建王霸之业,也是当时统治者普遍具有的政治理想。《管子》将战争的性质划分为“义”和“不义”。坚持战争的正义性,“成功立事,必顺于理义”。主张“义战”,“动众用兵,必为天下之正理”,也就是说战争必须是为了匡扶正义,惩恶扬善,除暴安良,而不是为了掠夺土地和财富。《管子》还主张慎战,反对轻易发动战争;追求“不战而胜”的境界,提出“至善不战”,与《孙子兵法》“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管子》还认为“治民为治军之本”,“不能治其民而能强其兵者,未之有也”,可见已充分认识到国家实力的强弱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意义,认为发展经济才是富国强兵、保证国家安全的根本途径。
在军队建设方面,《管子》有关于将帅、赏罚、训练、装备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作者提出五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施以厚利,战士就会视死如归,与统治者同忧患;二是建立军政合一的一体化机制;三是选练士卒,严明军纪;四是加强武器装备,使武器装备天下无敌;五是主明、相知、将能。也就是说,将领赏罚分明、士卒严格训练、兵器的精良,是军队战斗力的核心,是天下无敌的保证。
“在战略战术方面,《管子》也有精彩论述。提出了知己知彼、有备无患、择机行军、以强攻弱、变幻无形等多项兵法原则。作者重视战前对天下大势、敌方国君将帅及军政士卒的了解,只有对敌方了如指掌,才能在交战时游刃有余,无往不胜。要做好战前的人员物资准备,抓住时机,主动出击,在双方交锋中,注意避实击虚,以强攻弱。两军对峙,不能让对方识破自己的行军与阵营部署。要用假象‘示形误敌’,使对方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力量、真实意图,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这是用兵的最高境界。”耿振东说。
2000多年前“商战鼻祖”
《管子》最突出的思想特色,是它的经济思想。耿振东说:“著名的经济史学家胡寄窗先生曾评价说,《管子》是一部伟大的经济学著作,这本书有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谈论经济,这在先秦著作中是绝无仅有的,但凡封建国家的财政政策、土地政策、经济政策、货币、物价、外贸、金融、粮食、储蓄等等,各种经济策略与思想全被包括在这本书中。”
据介绍,《管子》中有《轻重》十六篇,专门论述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关系,轻重论包括价格论、货币论和商品轻重关系论,体现了对价值规律的认识。《管子》还提出国家控制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介入关系国计民生的盐铁生产与销售的经济理论。通过运用货币和价格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以加强国家财力和打击富商大贾,实现强国富民的目的。为此,管子首开盐铁国营,实行官督民营,称之为“官山海”,并根据产值按三七比例分取利润;实行粮食准平等经济策略,也就是丰收年国家把粮食收购储藏起来,在歉收年缺粮时国家再把粮食平价粜出,这样起到平定粮食和其他物价的作用。管仲还实行最早的“招商引资”,为齐国境内的外贸活动大大降低了关税和市场税,并且完善服务设施,使各国富商大贾纷纷拥入齐国,齐都临淄很快发展成为海岱之间的商贸大都会。由此,有人称《管子》为穿越两千年的经济大师。
不止于此,《管子》最早提出以贸易战代替军事战的思想,这一思想常常通过经济寓言表达。
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管子学刊》主编耿振东教授
耿振东向记者讲述了2000多年前的商战。当时,齐、鲁两国之间经常发生摩擦。鲁国有一种丝织品绨很有名,管仲让齐桓公带头穿绨做的衣服,官员、百姓也穿。并下令齐国百姓不准织绨,全部从鲁国进口。绨的价格猛涨,鲁国人赚了很多钱。于是,鲁国国君下令让百姓都去织绨。一年之后,鲁国的农业全部荒废了。这时,管仲不让齐桓公再穿绨制作的衣服,齐国百姓也不要再穿,同时关闭齐国与鲁国的关口。十个月之后,鲁国人都处于粮食短缺状态。鲁国国君想恢复农业生产,但已经来不及了。齐国正常的粮价是十钱一石,而鲁国人购买齐国的粮食,是一千钱一石。迫不得已,鲁庄公派出使者向齐国求援请求借粮,并表示决不再找齐国的麻烦了。管仲建议桓公接受鲁庄公的请求,开仓向鲁国放粮。
此外,《管子》中还记载了“买鹿制楚”的故事,通过类似的商战,齐国兵不血刃,制服了本来很强大的楚国。用商战代替军事战争,是用商业贸易活动降服其他国家的生动体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7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