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井冈山报■ 李晓云
孩子感冒发烧,医生给他开了些药回家服用,孩子不愿喝,嫌苦。骂他,打他,孩子就是不从。没办法,只好在药里加点糖,以冲淡它的苦味,孩子才把药喝了。
于此我想到,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我们是否可以仿效孩子喝药的方法,给他放点“糖”,这样让他在“喝药”的同时,能感受到一种“甜”的味道?
记得初出社会,步入讲坛,由于缺乏教育经验,碰到不听话、不守纪律的学生,我不是批评,就是责骂。学生讨厌我,见到我像躲瘟神似的,不愿与我接近,遇事和我作对,上课尽捣蛋,说我怪话,坏我好事,气得我咬牙切齿,威信扫地。
后来有一回,我在《读者》杂志上偶然读到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陶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去砸另一名男生,他连忙将其制止,并责令该男生到校长室等候处理。放学后,陶先生来到校长室,见那位男生已经在门口等候,遂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就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先生又说:“据我调查,你砸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说完,又掏出第三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你打我两下吧,我不该拿砖头砸同学……”陶行知又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你已经认错了,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品味陶先生的这“四块糖果”,我发自内心地感到无限甘甜,同时也为陶先生高超的教育艺术而衷心折服。他教育学生心平气和,不说教,不指责,不训斥,不谩骂,不拉架子,从人性的光辉,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加以肯定。这样做,不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维护了学生的尊严,还起到教育和震慑的作用,实为明智之举。
联想自己的做法,哪件事情上做到了像陶行知先生这样的大家风范?学生有了错误,不是很好地检讨自己,而是一味地指责、谩骂,说学生的不是,这是一种逃避责任、无能的表现。
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学生犯错误,我一改常态来处理。有一次,几个学生爬围墙,被我发现了,他们急着要跳墙。我立即制止说:“别跳,让我来!”说着快步走上前,把他们一个一个抱下来。学生吓坏了,以为我会狠狠教训他们一顿,没想到我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没事了,以后千万注意。”然后拍拍他们的小脑袋,欲走。此时,学生受到感化,声音哽咽地对我说:“老师,我们错了。”我说:“知道错了就好,以后改正。”说完,回办公室去了。这就是“糖果效应”。
“糖果效应”运用得好,不仅可以改善紧张的师生关系,缓解学生心理上的矛盾和压力,更重要的是能起到教育人、感化人的作用。一个有责任心,有“仁爱”之心的教师,他在对待和处理犯错误的学生上,始终能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去宽容学生,谅解学生,让学生在接受教育中自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过,就要医治,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药”里放“糖”,让学生感到“药”是甜的,而不是苦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2 12: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