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927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回国的陶行知先生,怀着改造中国的决心,毅然脱下西装革履,离开城市,满腔热忱地来到农村创办乡村教育,以唤起农民觉醒,改造旧中国。
一位大学教授派头打扮的人,穿着兰色长袍,黑马褂,头上戴一顶呢礼帽,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手里提一根文明棍,来到南京北郊燕子矶的一个非常偏僻的山村“小庄”办学,他就是陶行知先生。小庄座落在“老山”脚下的一个山坳里,四面环山。农民看到这身打扮的洋先生,都敬而远之。后来,陶行知脱下了长衫,穿上了布衣草鞋,农民见他没有架子,对人和气,又真的替农民办学,就慢慢地打消了顾虑,和他接近了,熟悉了。很快,陶叟(当时南京流行称先生叫叟)办学的消息在周围十几个村庄里传开了:“小庄来了个洋先生,要办洋学堂。”
陶行知纪念馆
1927年3月15日,晓庄师范开学。男女老少,敲锣打鼓,唱歌演戏,还有洋戏”(当时农民称留声机叫“洋戏”),热闹非凡,这在乡下是从来未有的场面。农民说:“今天小庄这样热闹,把老山的狼都吓跑了。”陶行知在开学典礼上致了词,他说:“今天开学了。我们没有教室,没有礼堂,但我们的学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蓝天是我们的屋顶,大地是我们的屋基,我们在这伟大的学校里,可以得着丰富的教育……”他还高兴地对农民说:从今天起,小庄改为‘晓庄’,老山改为‘劳山’。劳山老,晓庄小,小庄破晓了,劳山的农民觉醒了。”
陶行知说:“我并不反对办学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反对等一切条件都具备了再干,那样,未免太晚了。”开学后第一件事是盖校舍。他根据农村孩子没有地方读书的急需,首先创办了晓庄小学,因为小学是第一个造,取名为“第一村”。后来在一座座小山上陆续盖起了校舍,每所房子都取了名字,有樱花村、桃花村、五柳村、三家村、黄上村……因为校舍都盖在山上,非常分散,陶行知说:“读书不害耕。办学校不应该把农民的好地占用了,妨碍生产。”晓庄学校的校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茅草屋顶,泥巴墙,式样新颖,造价低廉。这些校舍都是在几个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陶行知带着师生自己动手盖的。
陶行知纪念馆
晓庄师范第一次招生只有十三名学生,后来发展到五百多名,有来自全国廿四个省市的学生,他在招生简章中特别写着“少爷小姐请勿来”。招生时要经过考试,除考文化外,还要考四件事:翻一块地、能挑粪浇菜、会做饭、能交两位农民朋友。陶行知主张师生要和农民打成一片,要有吃苦耐劳精神。农忙时,他和师生一起帮农民干活,课余时间常和师生一起开荒、挑粪、种菜。学校里没有一个工友,勤杂、做饭都是自己动手。学校盖了个礼堂,他取名叫“犁宫”,在大门两边写着一付对联:“和牛马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
陶行知为了让更多的农民有读书识字的机会,办起了农民夜校,学校的师生给农民上课,他自己也常亲自去教书。他为解决农民看病的困难,四处奔走,积极筹款,办起了“乡村医院”。农民生病有地方看了。医生对农民总是有求必医,还常上门送医送药。
陶行知和农民商量,创办了“中心茶园”。中心茶园与一般茶馆不同。茶园开在农民家里,不但有茶喝,还有说书、唱歌、下棋、讲时事、放留声机,时间是在晚上,不耽误生产,只要有空的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去。一到晚上,几间草房里总是挤得满满的。
陶行知还根据农民的愿望,发动农民组织联村自卫。这个组织除担任自卫外,还负责禁赌、禁烟。农民深受感动地说:“晓庄师范陶校长,一心为着农民想,发动联村搞自卫,禁赌禁烟有人管。”
陶行知墓
陶行知热心给农民办事,方圆几十里的农民都很爱戴他。农民对学校的事情也非常支持,关系很密切。学校在周围农民的帮助下,越办越大,越办越好。办了师范,还办了中学、小学、幼稚园,学生好几千人。后来,陶行知把晓庄师范的校名改为“晓庄学校”。不到三年时间,就把一个荒凉冷落的“小庄”,变成了一时轰动中外的“晓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2 12: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