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从小听大伯讲,红军留下十八块大洋补栽树木时说过,树木是蓄水之源……”10月29日,黔东南州锦屏县河口乡塘东村后龙山上,年逾古稀的原党支部书记姜盛海抚摸着树干上的凹槽,声音里满是感慨,“我们守着‘红军林’,就是要把这份生态理念一代代传下去。”
当天,这片“红军林”迎来了特殊的守护者。锦屏县人民法院联合天柱县人民法院、锦屏县检察院、锦屏县林业局在此发布了贵州省首份跨县联动的《“红军林”树名木保护令》。

“1934年12月,国民党军为阻挠红军长征,砍掉了塘东周边数百棵古树设路障。”锦屏县林业局副局长胡超顺指着眼前的古树群介绍,红军击溃守军后,见树木横七竖八倒伏在地,当即拿出十八块大洋托付乡亲补栽。

锦屏县史志办相关负责人对此史实予以权威证明,其表示,“锦屏县档案馆所藏资料红军长征过锦屏纪实中,清晰记载了红军在塘东村留下十八块大洋补栽树木的事迹,这些史料充分印证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更是红军践行爱民宗旨与生态保护理念的生动体现。”
如今,那棵被砍剩半株的紫檀木已长成胸围5米、高20米的参天大树,这片由红军嘱托孕育的50余亩“红军林”已有280多棵古树名木。

“禁止采伐、非法买卖古树名木,禁止向古树灌注有毒有害物质……”随着掌声回响,天柱县法院副院长吴鹏开始宣读保护令,这份涵盖八项禁令的保护令,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森林法》等为依据,明确了破坏行为的法律责任,条条都是硬杠杠。
“保护古树不只是部门责任,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锦屏县检察院副检察长钟晶的倡议掷地有声,她呼吁大家不做旁观者、争当参与者、成为传播者。

话音刚落,工作人员便将百余份宣传资料分发到村民手中,现场解答保护政策疑问。
“以前只知道林子金贵,现在才清楚破坏它要负法律责任。”现场,不少村民围着刚领到的宣传册,低声讨论着。
一旁,新挂的保护牌格外醒目,牌角的二维码在阳光下闪着光。

“扫码就能看到红军林的历史,还有古树保护的案例。”锦屏县人民法院副院长胡先锋一边向群众解读政策,一边演示。手机屏幕上随即跳出红军补栽树木的史料记载与相关司法案例,他说,“这种‘科技+普法’模式,不仅让沉寂的古树成为‘活教材’,更让保护知识触手可及。”

“百姓都知道要保护,但需要明确指引。这块林子能保留到现在,全靠大家接力守护。”塘东村党支部书记姜盛禄告诉记者,现在常说生态保护,可回溯到那个年代,红军就已经意识到树木对家园的重要性,知道树木是蓄水之源,这种生态保护的思想意识很超前,他们留下的不只是一片树林,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生态嘱托,“现在有了保护令,我们更加有底气且骄傲地将保护意识传给子孙后代。”
据锦屏县林业部门统计,前期宣传已带动全村30余位村民主动担任“红军林管家”,定期反馈树木生长情况,近三年该村未发生一起破坏古树事件。

午后,阳光透过枝丫,洒落在新的保护令公告栏上,与红军林里的古树名木相映成趣、熠熠生辉。风声渐渐止息,但“红军林”保护令之声却在不断蔓延。
“从红军留下的十八块大洋,到如今‘行政+司法+科技’三重保护,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林地,正迎来最坚实的保护屏障。”胡先锋表示,下一步,将加大对“红军林”古树名木的保护,让府院联动机制发挥更大作用,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司法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石含开
编辑 李丽
二审 余光燕
三审 安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07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