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湖北老农曾借给红军400大洋,2015年孙子带借条讨要,结果怎样?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5-17 20:29: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2015年,湖北孝感的民政部门受理了一件特殊的申请。一位年长的男子手里拿着一张已经泛黄、破旧的纸条,声称这是当年红军所写的欠条,内容记录了他的祖父曾经借给红军400大洋。现在家境贫困,日子过得艰难,他希望国家能够归还这笔钱。这件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那400大洋如今应该值多少钱?

湖北老农曾借给红军400大洋,2015年孙子带借条讨要,结果怎样?

这位来人名叫杨明荣,据他说,这一事件发生在1930年。当时的背景是,1927年,国民党右翼的背叛使得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革命进入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面对严峻的局势,中国共产党不得不选择了武装斗争,先后进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并在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红军的规模不断壮大,然而国民党反对派对红军展开了围追堵截,极力封锁其补给线和物资通道。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是国共两党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随之而来的是红军进行五次反围剿的艰苦历程,最终在多次失败后,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湖北老农曾借给红军400大洋,2015年孙子带借条讨要,结果怎样?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粮草物资的筹集尤为艰难,而国民党不断打压使得红军困顿无比。1930年,红一军因战略调整南下,途经湖北孝感大悟山一带的一个小村庄。在漫长的征战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红一军的粮草几乎耗尽,处于极度困境。然而,红军依然秉持着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原则,尽量避免给民众带来负担。尽管如此,百姓们早已认定这支纪律严明、为民谋福的队伍是真正为人民打江山的,因此无论红军走到哪里,总能收到群众的帮助,送去粮草和金钱。

湖北老农曾借给红军400大洋,2015年孙子带借条讨要,结果怎样?

杨明荣的祖父杨长银,是当地一位善良慷慨的地主,素有良好的声誉,同时也充满了报国之心。当时,红军经过村子时,杨长银和村民们一起去观看革命队伍,看到红军士兵们面黄肌瘦、衣衫褴褛,他心中不禁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他决定出手相助,带着家里所有的300大洋,又让儿子借了100大洋,总共凑齐了400大洋,去找红军领导,想要资助给他们。虽然400大洋是笔不小的数目,但考虑到红军的急需,杨长银觉得这笔钱是必须拿出来的。

当时,红军虽急需资金,但大额的捐助也让他们感到为难。起初,红军领导并未接受,直到杨长银坚持说:“你们一定要收下,没有什么,比赢得胜利更重要了。”最后,红一军孝感县特务营第一分队队长涂杏才接过了这笔捐款,并为杨长银写下了欠条,明确了借款人、借款数目和日期,并盖了公章。欠条里还明确表示,日后若红军有能力,一定会归还这笔借款。

尽管杨长银出钱是为了支援国家,并没有要求一定要回这笔钱,但红一军始终秉持着承诺,欠条也被妥善保管。红一军在孝感的停留时间并不长,随后由于反围剿的战况紧张,红军被迫南下支援苏区。之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踏上了漫长的长征。

湖北老农曾借给红军400大洋,2015年孙子带借条讨要,结果怎样?

杨长银与红军失去了联系,但他始终没有忘记那张欠条。他关心着战场上的每一个消息,时刻激动或愤慨,而那张欠条则被他小心存放在家里最坚固的铁盒子里,作为自己爱国心情的象征,也成为了家族的一份宝贵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红军经历了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漫长的历史时期,曾经的借款人有的英勇牺牲,有的部队解散,许多当年写下的欠条也只能一直悬而未还。

杨长银则始终怀揣着对国家的信念,继续生活着。直到1949年,国家迎来了新生,尽管杨长银年事已高,但他看到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他感到无比自豪。在临终时,杨长银嘱托自己的儿子杨文顺,要好好保存这张欠条,保留这份珍贵的历史纪念。

湖北老农曾借给红军400大洋,2015年孙子带借条讨要,结果怎样?

时光流转,杨长银去世后,欠条传给了杨文顺,最终由杨明荣接手。他从小就听爷爷和父亲讲述这段历史,对这张欠条充满了敬畏。为了保管这张传家宝,杨明荣精心制作了一个漆黑的盒子,并放入樟脑丸,防止虫蛀,尽可能减少打开的次数。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杨家早已不再富裕。杨明荣的家庭在贫困中挣扎,每天为了生计奔波,甚至住不起宽敞的房子。在一次深夜,杨明荣疲惫不堪地回到家,看着破旧不堪的家和孩子们因贫困而忍受的痛苦,他内心满是愧疚与无奈。他开始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改变家境。

湖北老农曾借给红军400大洋,2015年孙子带借条讨要,结果怎样?

最终,他想到了那张爷爷留下的欠条。作为民国时期的硬通货,400大洋的价值对于当时的普通百姓来说是巨大的,而这张欠条上写明了会如数归还的承诺。杨明荣虽然心里没有把握,但在生活压力的驱使下,他决定试试看。

湖北老农曾借给红军400大洋,2015年孙子带借条讨要,结果怎样?

经过一番努力,杨明荣带着欠条来到当地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经过详细了解后表示,由于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他们需要对欠条进行文物鉴定。如果欠条属实,那么欠款一定会按时偿还。经过多轮鉴定,专家最终确认了这张欠条的真实性,并查证了当年红军确实在该地区活动过并且筹措过军费。这笔历史遗留的借款也因此得到了认可。

湖北老农曾借给红军400大洋,2015年孙子带借条讨要,结果怎样?

专家计算得出,按照当时的购买力,400大洋约等于今天的40000元人民币。于是,杨明荣顺利拿到了这笔还款。尽管这笔钱并不是巨额财富,但对于杨明荣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帮助。那张欠条,承载的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象征着红军与百姓之间深厚的情谊。

湖北老农曾借给红军400大洋,2015年孙子带借条讨要,结果怎样?

这起事件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些人认为,这笔钱远远不足以表达当时的感情;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钱的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对历史的认同与责任感。你怎么看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17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老农拿红军欠条找政府,85年前借出400大洋,如今政府兑付多少?
...注我,一起开启幸运之旅吧!祝您财运亨通,心想事成!老农拿红军欠条找政府,85年前借出400大洋,如今政府兑付多少?一张欠条,八十年承诺:我们该如何守护历史的温度?一位湖北老农
2024-12-11 22:48:00
讲好十堰档案故事 弘扬红色革命精神——2025年十堰市“红领巾读档人”活动记略
...沟红色教育基地,市第二中学的张林晏动情讲述了“珍贵借条”的故事。“这张借条边缘破损、纸张泛黄,上面写着‘借莫瑞金苞谷3斗两升,陆宝平麦两斗4升’。”1946年,中原突围部队在
2025-09-12 09:32:00
湖北老汉找出85年前“欠条”,红军借款400大洋,现在能兑多少钱
...杨明荣杨明荣家境并不好,然而这张欠条上赫然写着400多大洋,在以前无疑是一笔不菲的“巨款”。其实特殊的并非欠条的金额,而是借款的双方。仔细翻开已经破损严重的纸张,相关部门证实
2025-04-24 18:10:00
H5丨一张珍贵的红军传单
...物品出现严重困难,毛泽东亲笔致信向徐海东借钱,收到借条后,他毫不犹豫将五千块大洋送交中央,并言明是送不是借,同时复信一封:坚决服从党中央的领导!不朽的历史功绩伟大领袖毛泽东称
2024-09-30 20:27:00
大洋嶂阻击战:红军以少胜多的经典范例
...犯,红三军团第四师十二团二营和师部侦察队千余人,在大洋嶂与国民党军3个团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大洋嶂离泰宁县城约10千米,是一座雄踞于泰宁北上新桥、黎川要道口的大山。主峰高达海
2024-11-19 23:48:00
湖北老农发现祖坟冒烟,专家赶到后立刻封锁整座山,这是为何
...碰上祖坟冒青烟,并不是什么好事。多年前,湖北有一个老农,就遇到了祖坟冒烟的情况。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扛着锄头去农田工作,结果意外发现,远方山上的祖坟,居然冒起了浓浓的青烟。刚
2024-06-29 13:58:00
七旬老农只因同名竟成被告
本文转自:检察日报七旬老农只因同名竟成被告江苏兴化:调查核实明真相检察监督解“乌龙”检察官到滨海县严某所在村村委会,开展司法救助前的调查核实工作。莫名成了被告,名下的银行账户也被
2023-08-09 06:56:00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陕西75岁老农骑行29天跨越一千多公里到武汉看长江大桥
...,不知在何时越过了农家的院墙。75岁的陕西西安蓝田县老农陈有银,在2024年8月,也决意要短暂“逃离”待了大半辈子的家乡。去哪里?老人目标明确:千里之外的武汉。他想要亲眼看一
2024-09-30 13:51:00
一老农竟然发现自己祖先是皇帝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5000年的文明。而历代王朝一直传承着一家一姓的传承。比如说武则天后来当了皇帝,就十分看不惯李姓出现在自己面前,所以要是找了一个借口,将李姓清楚干净,这样她觉得
2023-03-18 15:1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