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巴中日报
图一:市民在川陕苏区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前缅怀革命先烈。
图二:市民在望王山参加登高活动。
图三:巴城南龛山景区游人如织。
龙年新岁启新程,登高望远向未来。又到正月十六,在这个日子里登高祈福迎新,是巴中人沿袭千年的习俗。众多市民走出家门登高,品味千年民俗魅力,展示文明新风尚,感受家乡新变化。
登高看变化,一年更比一年新
25日早上9时许,城市中轴景观线南龛坡区域游人如织,张学金不停地按动快门,一旁的友人忙着放飞无人机。一阵忙碌后,他满意地舒了一口气:“那一拨人的服装色彩很适合,这个角度也刚好避开一旁的塔吊。”
作为巴中本地知名摄影家,张学金从1995年起用镜头记录巴中登高节盛况已整整30年。相比往年,他对今年的登高节变化深有感触:“明显感受有三点:一是道路设施更好了。十几年前登南龛山和望王山,道路狭窄还不平稳,我曾经一手按快门、一手‘捞’要被挤倒的孩子,那时是从土路、山坡爬上去,下山更需注意安全。现在的道路平坦又安全,沿途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怡人。二是巴中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以前仅有南龛山、望王山、塔子山等几座有限的山头,但现在的巴州、恩阳、经开区境内,大小景区景点数不胜数,看似各山头人员少了,实则大家的选择更多了。三是各部门的‘保驾护航’更给力。前些年铺天盖地的商业因素没有了,让登高节回归纯粹,让登高更清爽、更有序、更安全。”
南龛社区党委书记、主任王小红正在登山梯步上维持秩序,面对汹涌的人流,他显得十分高兴:“新年新气象,人兴百事旺。只要大家愿意来,我们搞好服务莫怨言。”
王小红已在这片区域从事社区工作29年。此前这里是典型的老旧小区,虽有南龛山景区,但是通行不便。如今,上级党委、政府下大力气打造城市中轴景观线,让社区看到了美好的发展前景。
在九寨山景区秋池书院附近,家住巴中经开区时新街道鸿涧雅居的张景成一家,正沿着游览步道慢行,一路上欢声笑语。“今天不仅我们一家人来了,两个妹妹也都带着家人一起来登高踏青,看家乡新变化,祈望大家新年步步高。”
厚重历史,赋予巴中人文化自信
“唐代被贬的太子,每年正月十六登高望远,想念他的母亲,也希望能够返回长安。”在望王山山顶,陈子仁正眉飞色舞地给身边一群年轻人介绍巴中登高节来历。作为西昌学院的一名大学生,他趁着开学前邀约了几名外地同学来巴中一起登高,感受巴中登高节所蕴藏的厚重历史文化。
在九寨山景区游客中心门口,由巴中经开区联合市文广旅局开展的“登高寻年味、喜乐闹元宵”2024年正月十六非遗展示暨文化惠民活动在这里举行。说唱脸谱、二胡《赛马》、四川扬琴《蜀道》、舞蹈《母亲是中华》……精彩的演出、丰富的奖品,引得台下观众纷纷参与其中,共度一个有文化内涵的登高节。
上午7点半,80岁的巴城市民张仁善早早起床,洗漱完毕后,一步一步沿着巴城城市中轴线的石梯向上登,来到南龛石窟摩崖造像。这里是张仁善及其他市民争相打卡的景点之一。南龛石窟依山开凿,气势雄浑,始凿于隋代,兴盛于唐,被誉为“盛唐彩雕,全国第一”。
“这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多年来,承载的不仅是记忆,也是浓厚的历史文化。”张仁善说,“现在被政府保护得很好,作为巴中市民,我感到很骄傲。”
南龛石窟研究院负责人李盛明一大早就来到石窟核心景区,为游客讲解石窟文化。“2001年,巴州区境内的水宁寺石窟、西龛石窟、北龛石窟合并到南龛摩崖造像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盛明介绍,“近几年,除了邀请高校专家、研保单位从岩体加固、防风化探索等方面进行文物本体保护外,我们也在不断挖掘石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如今,以南龛为代表的石窟艺术,已经是巴中的一张城市名片,也赋予了巴中人的文化自信。”
位于塔子山山顶的晏阳初博士史迹展览馆,是登上塔子山必去的地方之一。展览馆中,以晏阳初生平事迹为主线,用750余份文字资料、200余张历史图片,生动展示了晏阳初先生从青春少年到耄耋之年、从祖国家乡到大洋彼岸的光辉一生。
作为巴州区三江镇人,市民宋远辉每年都会在登高节这一天来塔子山缅怀晏阳初先生。“他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提倡除文盲、做新民,号召广大群众读书识字,为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展览馆里,宋远辉一边观看展览,一边向随行的外孙介绍晏阳初的有关事迹。
“带后辈参观博物馆,希望能在孩子内心深处种下一颗真善美的种子。希望他长大后,能够像晏阳初那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宋远辉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期许。
缅怀先烈,感恩幸福生活
沿南龛石窟拾级而上,从北门而出前行数百米,川陕苏区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高耸屹立,在其身后,绿树掩映间,矗立着4580余块红军将士纪念碑,众多市民在此缅怀革命烈士。
为纪念和缅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将士的丰功伟绩,南龛公园内建有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看,这一排全是长赤红军。”来自南江县长赤镇的游客吴昕明指着镌刻在纪念碑上的红军英名向家人讲解革命故事。
“既然来了南龛山,肯定要来看一下这里的碑林、纪念碑,重温先烈事迹,让今年这个登高更有意义。这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在提醒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更加珍惜。”吴昕明告诉记者。
在英名纪念碑一旁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发展历程展板前,几名头发花白的老人被展板上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发展形势图所吸引。“整个展板分为初心之志、赓续之路、时代之印、未来之光四部分,展现了巴中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市民黄先生称,他一大早上来花了半个多小时看完展板,感触颇深,“红色文化是巴中的宝贵资源,我们就要像这样保护好、传承好。”
展板前,也不乏年轻人驻足阅览。“我们走过了长长的碑林走廊,看完石碑上的一列列名字,了解了整个发展历程,对比了历史与现在,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巴中红色文化之魅力。”前来登高的市民陈林说。
文明护航,攀登中的“动人风景”
今年的登高有很多新气象,“文明登高”是其中之一。
“先生,麻烦你把烟头灭了,火源不准进山。”在望王山山顶,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巴州区分局江北大队执法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对市民进行劝导,“当前天气干燥,我们要加强宣传,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保障安全。”
在通往九寨山山顶的路口处,来自市交警支队三大队的赵国超正在有序指挥车辆通行。“我们早上7点就到值勤点了,确保登高游客安全出行。”
在南龛山,南龛社区26名工作人员全员出动,在设置的4处志愿服务点或森林防灭火临时处置点担任志愿者。社区副主任蒲小华介绍,自除夕以来的十几天,南龛山每日都会迎来大量游客,社区组织人员为游客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
一群身穿绿马甲的人员活跃在山头各处,有的在维持秩序,有的在捡拾垃圾,有的来回巡逻保障安全……他们是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以实际行动呼吁和带动周边游客保护环境、文明出游,时刻提醒登山市民注意安全、留意脚下,并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路线指引。“小时候和家人一起爬山,爬不动时,就有好多人鼓励我加油。如今我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志愿者,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来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志愿者小陈说。
“今天游客众多,为保障群众登高安全,我们出动了40余名队员,在南龛山各处开展应急情况处置、文明劝导、森林防火等工作。”巴中公益救援队负责人黄旭顺说,“我们还设立了临时指挥部,负责协调指挥服务保障工作。”
各部门单位、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各团体组织的志愿者活跃在各个山头,为登高“保驾护航”。市民也纷纷践行文明理念,用实际行动维护巴中良好形象,让一座座山、一处处景点映射着“动人风景”。
□本组稿件由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杨 翁凯 牟柯 张永龙 郑栋梁 李建军 向东升 付海旭 夏雨 采写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6 13: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