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戚继光能战胜沿海倭寇,主要凭借着三个有利因素:一是在朝廷受到张居正等中央官员的信任和支持;二是他精通兵法,懂得因势利导,灵活应对,指挥能力较强;三是积极改革战法、开发应战的武器。
下面就专门给朋友们介绍一下,戚继光发明的专门用于对付倭寇的武器——狼筅。从这个方面去认识戚继光能荡除倭寇的原因。
狼筅是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浙江、福建抗倭斗争中发明的一种兵器。
明朝嘉靖年间,由于政治的腐败,海防松弛,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的活动日益猖獗,并与当时的大奸商汪直、徐海等人相勾结,在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劫夺财物、屠杀居民、掳掠人口,带来严重的危害。戚继光怀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心愿,勇敢地率领浙江人民展开了抗倭斗争。在战斗中,他发现倭寇多从海上来,在广阔的海滩上敌人战斗队形散得很开,用传统的疾藜、拒马之类的兵器,不能有效地阻止敌人的进攻,因而他经过认真琢磨和测试,利用当地所产的,稍作加工,从而成为一种崭新的兵器,用来阻挡敌人的进攻,这种新式武器后来就被称为“狼筅"。
狼筅,长一丈二尺,重七斤左右,通常是用九节的茅竹制成,如果有十节,十一节的那更好。
整个竹身,除下部两节手握的地方以外,其余各节的小竹枝全部保留下来,稍加整理后,在枝梢上装上倒钩,另外再在竹梢上装上一把半斤多重的利刀,这样,一支完整的狼筅就制成了。由于在抗倭斗争中,对它的需要量很大,而茅竹九节以上的又有限,这样就只能采用拼接的方法,在茅竹的根部或者梢部,用藤绑上另一段茅竹,以使它达到足够的长度,这样才能发挥该兵器的效用。并且狼筅的根部要粗重,不可前重后轻,只可后重前轻,以便持筅者掌握。另外要特别注意梢部的韧度,防止它在战斗中出现断折,而使其失去作用。
狼筅的使用,通常要选身强力大的兵士,因为它很粗重,不象使其他兵器那么轻捷。在战斗中,它得与其他兵器配合使用,并有一定的队形。戚继光据古兵书中所述的“长兵以卫,短兵以守”、“长以卫短,短以救长”的部署法则,组成了一个以狼筅为中心的战斗队形,根据狼筅体长、笨重,不易转动的特点,多用一持盾牌者在前面保护用长矛手在左、右两边护持,在后面则用大刀、镗钯手配合,从而形成一个以狼筅为中心的战斗团体,可以独自为战。
在当时狼筅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由于它有足够的长度,较之长矛等长兵器要长得多,在战斗中可以说是起了一种门户的作用。它可以在很远的地方就直刺敌人,而敌人却近不了身,俨然如一道藩篱挡在敌我之间,因而给抗倭将士心理上以极大的安慰,使他们能以此为凭借,而大胆地杀敌:在倭寇心理上也造了很大压力,使他们望之胆寒,而斗志尽丧。另外,狼笼上的倒钩有一种特殊的作用,用来钩拽敌人的大旗,消灭敌人的旗手,使其兵无主,打消敌人的士气。虽然狼笼有如此大的威力,但如果训练不精,它的效果是发挥不出来的。
训练中宜练就一套方法,要与其他兵器紧密配合,否则将会带来不利,甚至导致失败。在最初使用时就出现了这个问题,因训练不精,兵士们没有胆量执筅向前,往往临阵弃筅而逃,而丟弃在地上的狼筅反过来却戳伤己方的兵马。由于这样一些问题的出现,几乎使得它没有被继续使用下去。后来,兵士们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实战,狼筅的威力得以充分地发挥出来,以后几乎是百战百胜。
由于它的威力,很快被传到两广的抗倭战场。两广制作狼笼用的是簕竹,它的质量较浙江、福建的茅竹更好,韧度更大。狼筅作为南方的一种利兵,它取之于南方的物产,用之于南方的战事,但对于北方则不适用,时人有生搬此例者,用北方的枯竹制成狼筅来对付游牧民族入侵的骑兵,其结果就不行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18 11: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