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故乡的苕(散文)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3-01-30 00:29: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南通日报

□老九

灶台飘过一缕焖红薯的香甜,我从中感受到了故乡的问候。

我的故乡在鄂东南,那是盛产红薯的地方,是红薯的乐土厚土沃土。我不知故乡的红薯是哪个朝代引进的,是谁引进的,这应该是很早以前的事儿了。打从我记事起,红薯就一直伴随我,给了我很多的记忆。这远不是一缕香甜所能轻描淡写的,是深入到血肉和呼吸之中的。

家乡称红薯为“苕”,一个字,单名,感觉远比那“红薯”“白薯”“地瓜”“山芋”来得干脆。苕在我家乡的特点,也是一个字足以概括:多。我孩提时代家乡还在经历生产队,大家挖出的苕先归公,然后按人口来分。一般年景每人分六七百斤,如果一家三代有十口人,那就是六七千斤。我姑姑家的吴家林村,旱地多,人均分苕都在一千斤以上。那时人多房子小,家中一下子涌进这么多苕,床底桌底房角都堆垒着圆咕隆咚的苕,人都无处落脚了。一不留神,踩踏其上而导致四脚朝天的案例,家家都上演过。苕在占领人的胃囊空间之前,先要挤占人安身之地。来不及及时吃掉,苕会先后慢慢变烂,家中弥漫着烂苕的酸苦气息。于是,尽快处理家中苕就成了迫在眉睫的课题。苕洞储存,刨丝刨片晒干,打碎提取苕粉,焖熟拍成苕壳等零食,都是可行之法;最直接的,还是尽快吃掉,让其变成我们身体的能量。

关于苕,和苕一样的家乡父老乡亲,我可以写出厚厚的一本书来,字里行间有香甜,更多的是与之杂糅的酸辣苦楚。这里只想借苕之一寸皮,写一点点吃苕的诗意。

吃苕能有诗意吗?我以为是能有的,就看你怎么吃。

当时村里人烹饪苕的方案,千篇一律,图省力实惠,也图节省柴火,整篮子的苕,水塘边粗略洗洗,拎回家放入鼎罐,注水若干,加盖焖煮。我们称之为焖苕。苕是否熟了,掀开盖一根筷子探虚实,遇苕能一插通穿,表明熟透,可以开吃了。我见识的家乡人吃苕,比较大刀阔斧,挺爽气,像他们挥刀收割水稻或麦子一样,三下五除二,两端苕蒂一掰,中段整块皮顺势脱落,一个拳头大的苕就脱尽所有包裹,只剩下光光的身子。一碗装两三只苕,苕吃完了,碗内装有整碗的苕皮苕蒂。这皮蒂是家猪的美食。这段时间里,圈中的猪也长得快。

这种吃苕法,我没有发现诗意,感觉诗意与粗枝大叶无缘。与按部就班的直奔饱肚主题也不是诗。或者说即便有诗意,但没有被我发现。我发现不了。

那时,每每吃苕的秋冬时节,村里会被摊派很多公益劳力,去几十里外修水库或加固湖堤,自带生粮和铺盖卷儿。一出门十天半月回不来,带去的苕如何处置苕皮苕蒂?扔掉了太可惜。村人的处置方法是,用刨丝刨片的刨子,先刨下苕皮苕蒂,留下喂猪。无皮无蒂的苕,随家中人远行。如果说凑巧对应上了“诗与远方”,那也是“事后诸葛亮”。当时绝无这样的提法,更无这样的心境。

我读小学时,村里来了城市下乡插队的知青,他们说着好听的省城口音,身上飘着香皂味儿。有一个叫刘新勇的叔叔,在我家吃苕,他依样画葫芦地学着我们剥开苕皮,吃皮内的苕肉,却让我看了甚为惊艳。因为他剥的皮非常之薄,是苕皮上薄薄一层蝉翼般的膜,这层膜,大约只占了我们所剥苕皮的二十分之一不到。这膜是半透明的,朦朦胧胧,透过这薄薄的苕皮看过去,我看到他的指甲缝是干净无垢的,隐约写有“文明”“雅致”等字迹。但这不是后来出现的朦胧诗。我也没有发现现成的诗句。我只是隐约感觉到其中有不同凡俗的干净东西,值得仰视的东西。他不是种苕人,他知道种苕人的艰辛,他不舍得大大咧咧简单效仿。

还是后来我长大些了,读的书多些了,我方从这层朦胧的苕皮中读出了“敬惜”一类的字眼。并隐隐有“谁知盘中餐”的旧韵。这不是诗是什么?

物以稀为贵。难得吃吃,觉得苕是好东西;但一日三餐都是苕,连吃一月两月直到大半年,顿顿这个劳什子,就变味了,唯恐避之不及。我那时倘不是肚子饿得慌,真是怕见到它。村里的苕不像如今这般软糯,都坚硬多粉,一不留神会噎得翻白眼。尤其难受的,是胃酸严重,一阵阵酸水从喉咙口下往上涌,烧心。

于是,白米就闪耀出银子的光泽来。

村里那些一口气养下七八个女儿最后得男丁者,非常怜爱此丁,会在焖苕的鼎罐里蒸一小钵儿米饭,此丁会在姐姐们咽口水的音阶中啧啧有声吃银米饭。我从他父母的眼中,分明看到了老牛伸出舌舔舐牛犊——这里有诗吗?

隔壁老太总是吐酸水。她有个相依为命长大的孙子。孙子用家中的苕找附近工矿职工人家兑换一些米,回家给奶奶熬粥。我眼里就像突然出现了一把皮尺,刷地拉出一截儿,虽不见刻度,也能朦朦胧胧地“量”出粥中有一只下跪吃奶的小羊儿——这里似乎有点触动人心的东西!

新勇叔叔的那截儿薄薄苕皮,还让我从当地一个地名变更中透视出人性光辉来。那地方以往一直叫“狗吃蜜”。如今终于得到正名,原来是叫“斗赐米”。地名来自一户富人的故事,他给人赠米,以斗计量。但他有个奇特规矩,对上门求粮者,一律留饭,饭就是苕。人家吃饱了主人才上桌,让对方看着自己是如何吃苕的。他吃着吃着,有些求粮者面红耳赤起来,终于满面羞赧落荒而逃,不再提求粮之事。原因是求粮者吃苕时桌上苕皮苕蒂多多;而主人吃苕时,却是连皮带蒂一同吃掉——这个地名的来历,不也就是一首叙事诗吗?

今晨,我在自家灶台焖苕,玻璃锅盖里的苕们待理不理地瞅瞅我,似乎是在问我还认不认得它们。我心中暗笑,能不认得吗?剥了你们的皮,我还认得你们的肉!

当一缕半透明的蒸汽,自灶台锅盖边喷射而出,我立刻自作聪明起来,凑近吸食这蒸汽,以达到清喉润肺的目的,抵御门外徘徊的“新冠阳君”。一缕浓浓的乡愁,带着绵绵的香甜,直冲心扉。透过这缕熟悉的蒸汽,那几十年来如影随形的一寸苕皮,又让我隐约看到和想到了诸多。

咕隆咕隆的锅底话语似乎不大认可我的作为,反问,你外出闯荡几十年,就这点出息啊,锅边一点热气也想到蹭便宜!

我倒是毫无羞愧感,谁让我自幼吃多了苕呢!即便家乡变成了故乡,但苕还是那只不变的苕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30 06:45:1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西南日报一缕炊烟过灶膛,满腹皆是饭菜香。在我眼里,故乡老屋的灶台,是平素日子里最具烟火气的地方。儿时,乡下外婆家的灶台是用石头和泥土垒成的,它就在外屋门口与隔墙之间的角落里,
2022-12-26 08:42:00
安宁自然随笔《万物相爱》出版:写作者对人类栖居地应报以敬畏
...三年完成的自然主题散文集,收录了作家书写自己的第二故乡——内蒙古大地的十二篇深情文字。作品用纯熟细腻、富含哲理的文字,对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进行了诗意的描绘与解读。内蒙古大地广
2023-08-28 14:33:00
...字——八里沟。无意中读到小贺的一篇散文——《移来的故乡》,才知道他的故乡叫做“八里沟”。那株红薯,是他春天回到故乡,正值栽种红薯,向乡下的父母讨要了一棵幼苗,千里迢迢带到了工
2023-03-16 01:35:00
想念一场大雪
...一种奢望,成了遗落在童年的一份回忆,所以就愈发怀念故乡的一场大雪,愈发怀念军营里的一场大雪。在网上看到一段雪语:“一下雪,南京就成了金陵,北京就成了北平,西安就成了长安,开封
2022-12-12 06:43:00
池州、青阳作协为何显玉新作《东圩埂》共办研讨会
...下茶溪小镇,池州青阳也成为其继庐江“东圩埂”后第二故乡。近日,池州市和青阳县作协联合主办何显玉散文集《东圩埂》研讨会,池州市及青阳县部分文人墨客相聚九华山下,研讨《东圩埂》,
2024-04-22 18:05:00
上游书话丨南风子:把心安在竹影里——杨柳散文集《花窗》细读札记
...灵的月华。而作为读者的我,仿佛重回氤氲着恬淡之气的故乡,感受田园的“清风明月”“醇厚民风”和“苦难中的诗意”。心冰融解,化为一江春水。散淡是《花窗》的精神内核,深藏古典人文精
2025-04-12 06:38:00
平凡笔触 诗意征程丨郑劲松:从历史富矿中不断挖掘和成长
...,就是在山水之间寻找它的、发现它的,或者要重建它的故乡。2、你写得好的前提,一定是大量地阅读。3、一个作者、一个作家要成长,一定要读有形的书。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读咱们的社会,读
2024-11-30 07:06:00
我们是故乡的孩子,是炊烟的孩子
...春的快乐。努力找寻童年的记忆,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故乡的原貌遍寻不见。童年的乡村,炊烟是农村的一大特色.歌曲《又见炊烟》里这样唱道: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
2023-05-13 22:26:00
...。其发表于《中国作家网》的作品,如《秋天的怀念》《故乡的烟火》《蛙鸣里的乡愁》等,以细腻笔触构建出一个充满温度的文学世界。这些作品不仅是对故乡风物的真实描摹,更是对生命本源的
2025-09-01 15:56: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
青春华章丨江苏南京:科技点“食”成金 文化浸润产业
在第113届全国糖酒会现场,观众了解精酿啤酒商品。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戚珂嘉 摄□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甜甜10月16日—18日在河西集团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第113届全国糖酒会
2025-10-19 09:54:00
2025年受欢迎的抗衰保健产品测评,十大NMN产品热门推荐
据权威医学期刊报告显示,人体内的NAD+水平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急剧下降。至于NMN,它可是生成NAD+过程中很重要的前体
2025-10-19 11:35:00
健康多壹点丨少饮酒,不酗酒!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徐良中国公民健康素养(2024 年版)第三十五条:少饮酒,不酗酒。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酒精)和水,几乎不含有营养成分
2025-10-18 21:06:00
陕西省保健学会营养保健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顺利举行
10月18日,陕西省保健学会营养保健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在西安举行。西安市第三医院临床营养科闫凤主任当选新一届专委会主任委员
2025-10-18 22:43:00
京东七鲜“火锅季”开启,上新百款火锅食材满足火锅经济升温
随着天气转凉,火锅消费迎来旺季。京东七鲜超市近日正式启动“火锅季”主题活动,精选上百种优质火锅底料与食材,并推出系列新品及优惠
2025-10-18 18:43:00
喜讯!烟台市奇山医院荣获“鲁医创新杯”山东省医务系统创新创效竞赛三等奖
近日,山东省医务工会委员会发布了《关于2025年“鲁医创新杯”山东省医务系统创新创效竞赛成绩的通报》。烟台市奇山医院报送的“基于AI语音的感染性疾病患者临床护理数据采集系统的构建及应用”荣获职工创新创效成果赛道三等奖
2025-10-18 16:41:00
2025年6款疤痕贴推荐:全肤质适配
《自然・生物医学工程》2025 年发布的全球疤痕修复白皮书指出,场景化祛疤产品市场规模已突破 200 亿美元,年增长率达 230%
2025-10-17 10:06:00
正典燕窝与中国检科院达成溯源合作,引领行业全链透明时代
10月16日,在正典燕窝肽杭州生产线投产仪式上,青岛正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质量检验检测科学研究院正式签署溯源服务协议
2025-10-17 10:06:00
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特色诊疗:了解不一样的艾灸——葫芦灸
在古代,艾灸就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黄帝内经》中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艾灸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
2025-10-17 11:07:00
骨痛灵酊为啥贴60分钟?中药药液+透气胶贴,起效快、药效久
随着气温降低,不少骨痛患者会依赖外敷贴剂缓解膝盖、腰部、颈部疼痛,却常被传统膏药“贴一整天、敷一整晚”的繁琐时长所困扰
2025-10-17 11:51:00
酵母蛋白:低嘌呤的高品质蛋白新选择
在追求健康饮食的今天,高嘌呤食物成为了许多人,尤其是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关注的焦点。传统观念中,高蛋白食物往往与高嘌呤含量相联系
2025-10-17 14:17:00
2025年口碑榜NMN抗衰品牌热门产品前十名,主流NMN抗衰产品介绍推荐
慢慢走进大伙视线的NMN,在当代健康领域里,是与细胞能量代谢过程及衰老相关的重要物质。其核心价值在于作为NAD+的直接前体
2025-10-17 14:18:00
荣治床垫:打造健康舒适睡眠新体验
在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中,睡眠问题逐渐成为普遍困扰:有人翻来覆去难以入睡,有人被夜间翻身的噪音惊醒,还有人睡醒后仍觉腰背酸痛…… 这些看似常见的睡眠痛点
2025-10-17 14:20:00
馒头里竟藏着“实验室”?看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学子如何用面粉“发酵”科学梦想!
鲁网10月17日讯近日,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66级新高一的同学们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厨房科学实验”。他们系上围裙、拿起面盆
2025-10-17 15:37:00
金乡县第二人民医院:脊柱侧弯筛查进校园 护航青少年脊柱健康
为关爱青少年脊柱健康,助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近日,金乡县第二人民医院组织专业医疗团队走进高河街道中小学校,为学生们开展了脊柱侧弯筛查活动
2025-10-17 16: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