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双槐树遗址出土,发现了三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03 14:53:00 来源:戏说三国

在如今的江浙地区,蚕桑养殖是支柱性的经济产业,而且从古至今都是一门不错的生意,不过这也需要相当的手艺和技术。考古研究表明,蚕桑养殖的历史远比我们认知的要久远,比如在双槐树遗址出土了一件骨雕家蚕,不仅证明了养蚕的历史悠久,还发现了三个秘密。究竟是什么秘密呢?下面小编来给您揭秘吧。

双槐树遗址出土,发现了三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双槐树遗址位于河南巩义的河洛镇,早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考古专家们就推测该区域内有石器时代的遗址。后来,在1984年全国文物普查的时候,专家们经过发掘确认该遗址的年代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约5300多年。由于不具备深入发掘的条件,因此直到2013年之后专家们才全面发掘双槐树遗址,在此过程中也有极大的收获,刷新了人们对史前文化的认识。比如,发掘出来最早的瓮城结构,还发现整齐的居住遗址,以及进行规划过的公共墓地,清理出1700多座大大小小的墓穴,甚至还有祭祀台等,令人惊奇不已。

双槐树遗址出土,发现了三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专家们表示,双槐遗址的发现可谓石破天惊,其繁盛的程度远远超出想象,故此,也有专家将其称之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甚至怀疑它就是传说中的“河洛古国”。值得一提的是,遗址内出土了一件骨雕文物,长6.4厘米,整体造型为头昂尾翘得绷紧“C”姿态。一开始,专家们琢磨了半天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后来被一位当地养蚕的农民看到了,他对专家们说道:“这不就是蚕嘛,是吐丝阶段”。

双槐树遗址出土,发现了三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于是,专家们用家蚕进行了对比,果然是一模一样的状态。如此说来,在5300多年的时候,这里的先民就驯化了蚕,并且开始了蚕桑养殖……而这一时间也比以前认为的养蚕历史还要早1000多年,一时间也引发了学界的热议。

从整个大区域遗址来看,在双槐遗址内发现蚕雕也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在周边的青苔遗址和汪沟遗址此前都发现过炭化织物,由此说明当时的先民不仅养蚕,还学会蚕丝纺织,否则怎么会有丝织品呢?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中,专家们通过蚕雕和丝织品,还发现了三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双槐树遗址出土,发现了三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第一:已经出现了染色技术。在遗址中发现的炭化织物,虽然看起来都面目全非了,但是专家们将其浸泡在特殊的溶液中,并对其成分做了化学鉴定,最终发现里面竟然有一些矿物质颜料的成分。由此说明,当时的丝织物不是本色的,而是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染色,说明了当地的先民已经懂得从矿石中获得颜料,并且将其用于丝织物的染色,所以当时的丝织物应该是花花绿绿的样子。

第二:能做熟丝的先进工艺。所谓“熟丝”,是指将生丝脱胶,也就是现在的“煮蚕”,这样更有利于的蚕丝的上色。专家们表示,当时先民应该是发现了生丝染色后容易褪色,比如淋雨之后颜色就没有了,因此后来偶然发现蚕丝煮过后再染色就不会褪色。值得一提的是,专家们还出土了一块这样的丝织物,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早的熟丝染色丝织物,体现了远古先民的无穷智慧。

双槐树遗址出土,发现了三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第三:奇特的丧葬文化习俗。在发现的众多墓穴中,也有不少婴儿或小孩子的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其中都会发现丝织物。一开始,专家们对这种现象也感到费解,后来通过一个成语得到了答案——破茧成蝶。当时,先民们受到蚕的影响,他们用丝织物包裹后入葬,如此一来就宛如一只蚕,便可以在另一个世界中得到重生。由此可见,蚕已经影响到当时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他们从生到死都离不开蚕,而这对于我们如今去研究蚕文化也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

双槐树遗址出土,发现了三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考古发现,就是去发现未知的历史,如果没有蚕雕,如果没有丝织物,我们对远古先民的或许是一无所知,而正因为有了这些文物的出土,才让历史变得清晰,甚至是让我们每一阶段的历史都变得触手可及。

参考资料:

《蚕改变历史》作者:罗格,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03 18:45:4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在黄河流域的荥阳县汪沟、青台村发现的最早丝织物,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家蚕等,都表明了黄河流域在栽桑养蚕与丝绸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另外,黄河流域粟黍的驯化栽培同样历史悠久,磁山
2024-08-27 10:03:00
度假、学习两不误,在郑州考古工地过“五一”火了
...地公众开放日”活动,吸引了近万名省内外观众走进巩义双槐树遗址、荥阳青台遗址和大河村遗址,参观考古现场、亲手触摸文物、享受露营和文创咖啡。三天来,在郑州考古工地,观众在学习历史
2024-05-05 17:55:00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走进双槐树遗址 探索“河洛古国”的奥秘
...,即河洛地区。2013年至2020年,考古人员在巩义市河洛镇双槐树村南部,发掘出距今5300年左右“河洛古国”的都邑,这也被专家认为是“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
2024-05-14 09:18:00
“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5300年前地震震级至少6.0级
被誉为“河洛古国”的双槐树遗址是近年来的考古热点,2022年有何新发现?1月5日,在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北京大学、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
2023-01-05 22:40:00
宋陵麦收落幕,宝藏小城出道
...,又有“东都锁钥”之称,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双槐树遗址。从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计算,巩义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置县历史。相对来说,巩义的文明史更为悠久,这里是
2025-06-08 19:44:00
露营、寻宝、喝咖啡!在郑州考古工地以最潮的方式过五一
...究院举办的“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活动同时开放了巩义双槐树遗址、荥阳青台遗址、大河村遗址,并送上焕然一新的休闲场地、丰富多彩的现场活动以及边走边讲的遗址解说。免费领取文创礼品、
2024-05-02 13:59:00
探秘河洛地区 《寻古中国·河洛记》开播
...献了哪些智慧和巧思? △河南宜阳苏羊遗址△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俯瞰局部《寻古中国·河洛记》近距离记录了包括新近发掘的河南宜阳苏羊遗址、巩义双槐树遗址等15个对于研究中华文明起
2023-11-13 16:14:00
考古遗址“潮”成度假胜地(文化中国行)
...层又一层黄土,神秘而高冷。今年“五一”假期,在巩义双槐树遗址、荥阳青台遗址、郑州大河村遗址,考古工地却有着让人惊喜的另一面。免费领取文创产品、品尝文物考古咖啡、参与考古体验发
2024-05-05 02:58:00
古人为何以“鹿”比喻政权
...区文明洼地现象”之说。 2020年,在河南巩义考古发现“双槐树遗址”——上古河洛古国,被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中华文明的主根脉,黄河文化之根,证实中原地区也有上下50
2023-07-07 22:1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这一展览是老教授们艺术才华与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更是他们以艺陶情、笔耕不辍的银龄风采的生动写照。9月16日,“银龄的风采——河北师范大学老教授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揭幕
2025-09-17 09:44:00
《德润武陵待君来》: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
一曲凝萃常德6500年文明风骨,是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城头山遗址的稻浪,翻涌着中国最早稻作文明的脉动;善卷“以德化民”的遗风在德山千年萦绕
2025-09-17 09:49:00
“游目骋怀——张宝珠山水画精品展”即将开展
前言人生在世,总要有一番梦想,纵然如梦幻泡影,言行也当用心。因为,只有以幻修真,无中生有,我们才可以成就梦中之想,并使之完善
2025-09-17 11:3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俗话说,春困秋乏。立秋后,很多人总感觉没精神,能坐着绝对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然而“躺平”对环境要求太高
2025-09-17 14:51:00
平原君赵胜,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之弟,曾两度任赵相,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门客三千,于国家危难时散家财守邯郸,智谋救国显担当
2025-09-17 17:24:00
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7日讯近日,记者跟随着“跟着楹联游济宁”活动走进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据了解,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又称河道总督署展示馆
2025-09-17 17:51:00
9月17日,在邢台博物馆看到的这款商代“耳为父癸”铜爵,是3000年前的专属滤酒器。古人饮用自酿粮食酒时,酒液中常含杂质,在斟酒时进行过滤,入口酒液瞬间更丝滑。(摄制:常曌宇、张
2025-09-17 22:41:00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聘任英烈后人为顾问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吉林故事
9月17日,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顾问聘任仪式正式举行。此次仪式的举办,是深入落实吉林省委部署要求的具体举措,旨在进一步增强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2025-09-17 22:42:00
邢台博物馆,一件2000年前的三轮盘附觞铜温炉,惊艳众人!(摄制:常曌宇、张文进、赵家琪)
2025-09-17 22:48:00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打卡南京其实是阅读《世说新语》的一种读法,反过来也可以说,阅读《世说新语》是打卡南京的一种打法……”9月14日
2025-09-16 15:57:00
孟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孟府了解到,孟府作为孟子嫡系后裔的宅邸,其春联习俗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年俗文化
2025-09-16 16:08:00
孔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孔府了解到,孔府作为孔子嫡长孙的府邸,其楹联不仅是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9-16 16:11:00
五马祠街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五马祠街了解到,五马祠街因明代孔尚经的家祠“五马祠”而得名
2025-09-16 16: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