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多彩贵州网讯 (本网记者 应腾 王华) 7月2日,《强国讲堂·十大考古进公园》以“移动考古课堂”形式亮相贵阳观山湖公园,将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的发掘与收获,用知识脉络图打造系统、高效、趣味的“考古公开课”,让来往市民游客了解考古知识、拓展视野。
十大考古进公园,将考古的魅力和公众的热情交融在一起
50米长廊满是“宝藏”,数十张高清知识脉络图解锁“知识盲区”,这是贵州考古首次以“移动考古课堂”形式走进公园,向市民游客持续输出贵州考古新成果。
《强国讲堂·十大考古进公园》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习强国贵州学习平台主办,中国文物报社、多彩贵州网、贵阳市观山湖区生态环境分局协办。
继贵州考古携成果“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进景区”后,以“移动考古课堂”的形式进公园,玩法是什么?
“十大考古进公园”,让社会了解和理解考古新发现的价值所在,从而让社会关心和主动参与
“将考古工作的全貌更真切地展现于公众面前,让大家感受到考古学的真实、历史的厚重以及贵州文化的绚烂。”中国考古学会理事、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大松山墓群发掘领队周必素告诉记者,相比讲座式分享考古成果,以“移动考古课堂”的形式进公园,是贵州考古不断创新呈现和表达方式,持续输出贵考古“新鲜感”的一大尝试。
系统性、权威性、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是“十大考古进公园”的亮点
作为贵州考古史上发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群,在2023年3月夺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的热点内容,不仅刷屏“走红”网络,也成为“移动公开课”的新课件。
在50米“移动考古课堂”展示区,大量高清知识脉络图,将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发掘与收获中,“大松山墓群在哪里”“考古人挖到了啥”“这些宝贝佐证什么”“考古人日常工作照是啥样”“发掘研究团队实力有多强”等热点问题逐一解锁,推动考古成果全民共享。
移动考古课堂,也成为新兴的亲子互动项目之一
记者在现场观察发现,系统性、权威性、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是“十大考古进公园”的亮点,而将文物保护和研究成果向公众展示和传播,也能成为具有吸引力和审美情趣的文化体验。
让考古成果走出库房,走近群众
“这才是真正的宝藏,看完提神又提气!”“95后”胡先琼是位汉服爱好者,来公园拍照打卡的她,意外观看了这场考古成果展。偶然的驻足,就让这位国风少年停留了30多分钟。
“从考古的视角了解一座城,以考古的方法看历史书籍之外的贵州历史,更加深了我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胡先琼说。
“重视公众参与”成为近年来考古发掘项目的新趋势
考古挖得好,也要讲得好,更要展示好。
现场,来自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80、90后”青年考古人当起讲解员,为来往市民、游客讲解发掘始末和收获,用青年考古人的严谨与专业,展示着考古事业中青春而充满年轻的力量。
移动考古课堂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大众置身其中,获取最新考古成果信息
“大松山墓群发掘以来,引起大家热烈的讨论,话题更是几次冲上热搜,这样的传播效果也让我们意识到,要把发掘成果转化成为通俗的语言,让大家认识到真正的考古。”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一室主任、大松山墓群现场负责人之一彭万告诉记者,公众对考古的新需求、新期待是一种必要的互动,“考古的魅力与公众的热情将相互滋养,这将成为不断坚定文化自信的一支重要力量。”
考古一线人员当讲解员,使公共考古从单向传播变成互动体验
接下来,贵州考古将继续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以线上“云上考古公开课”+线下“强国讲堂”“移动考古课堂”模式让考古深入社会文化生活,推动“考古学的大众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一审:郭邱磊
二审:田钰琳
三审:张超喻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3 20: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