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创新、开放、文化、协同!“长三角遇上大湾区”融媒新闻行动走进我市
——“逛不够的南京城,看不够的新立面”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周容璇
4月24日至25日,由省委网信办与江苏广电总台联合主办的“长三角遇上大湾区”融媒新闻行动走进南京,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粤港澳大湾区网络媒体及中央重点新闻网站驻苏频道记者,共同感受这座文化古都、创新之城的不同立面。
第一个立面:创新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此次来到南京,我最期待去参观以城市之巅命名的科技创新平台——紫金山实验室。”央视网记者顾津溶听闻多项世界第一的科技成果在这里诞生,那么,国际前沿的通信与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用?未来对老百姓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相较于5G而言,6G能够实现提升10倍以上的极致连接能力和高精度目标感知新能力,可以更好地与智能感知控制形成深度融合。”紫金山实验室普适通信研究中心研究员尤建洁介绍。
采访团的记者们纷纷感叹,6G近在眼前,未来已来。如此近距离地感受科创成果,令顾津溶大为震撼,她表示,丰富的创新应用场景与强大的内生安全技术,会让普通老百姓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
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记者们十分关心:长三角与大湾区两个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有哪些创新方面的协同与合作?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郜军介绍,作为长三角国创中心的主体单位之一,江苏产研院一直积极开展与大湾区的高校院所、企业的合作探索。“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合作,以产业需求为研究生培养课题,联合培养近百名研究生。同时深化与大湾区的产学研用合作,支持高校成果转化和技术难题解决,此外,与香港高校合作,实施联合研发创新项目,涉及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等领域。”
郜军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长三角和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让大湾区数字技术优势与长三角制造能力有效结合,推进跨区域协同发展和创新合作。同时,积极引进大湾区高端人才和科创团队,吸引创新创业团队到长三角区域孵化科技成果。
第二个立面:开放
高水平开放,为城市发展开拓新空间。
香港患者用上了江北新区产创新药!香港橙新闻编辑唐小茜激动地表示,此次南京采访活动中,她最期待就是走进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参观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了解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与“出海路”。
唐小茜提及的创新药是江北新区企业驯鹿生物自研的CAR-T细胞产品伊基奥仑赛注射液(FUCASO)。如何让患者不必“漂洋过海”来接受治疗,新药的“出海路”备受期待。
“通过南京生物医药集中监管与公共服务平台,药物的跨境与出口,有了坚实的保障。”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清瑶介绍,医药监管平台由他们联合南京海关、金陵海关共同搭建,面向江苏省内企业的特殊物品出入境需求给予“一站式”支持服务。
“我们与大湾区有良好的合作和交流,会和很多粤港澳的大学进行项目上的联动。比如高校老师有非常好的科技成果,我们这边有非常好的配套,包括资金和技术经理人的团队,老师就可以跟我们联络,我们能够帮助老师进行高效的项目转化。”卢清瑶表示,未来将与大湾区加深生物医药领域的合作,提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支持。
不仅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卢清瑶介绍,江北新区产业生态良好,在人才引进方面“大门敞开”。在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课题中,平台注重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的过程中,平台也会加强企业与高校间的人才培养和对接,助力高校培育更多具备产教融合思维的人才。
公共服务平台的实验室内,来自全国各地的生物样本正在进行检测。唐小茜不停地拿起手机进行拍摄记录,她表示,不仅了解到该平台与香港各大高校之间的合作,还看到了创新成果如何不断走向世界,高水平的开放让这座城市充满活力。
第三个立面:文化
想要了解六朝古都南京,从可抵万军的城墙开始,不失为一个绝妙的选择。
采访团的记者们进入南京城墙博物馆,倾听一块砖与一座城的历史故事。大湾区的记者很快被一块刻有“刘德华”字样的城砖所吸引,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马麟向记者们介绍,“这块城砖产地在明代瑞州府上高县,上面刻着‘总甲黄原亨甲首刘德华窑匠晏文叁造砖人夫刘德华’,说明他既是一个实操者,也是一个技术指导工人。目前,在南京城墙上发现了16块有‘刘德华’名字的石砖。”
“在南京,保护城墙,已经成为全民自觉参与的共识。”马麟介绍,博物馆还将现代科技手段充分运用于城墙保护工作中,在我们南京城墙的本体上面,一共有1700多个点位是做监测测控的,可以监测到下沉、雨水等侵害。
从博物馆出来后,澳广视记者关俊然一个箭步登上城墙,望着不远处的秦淮河与大报恩寺,不禁感叹,走在古老的城墙之上,脑海里不时传来历史的回响,这种奇妙的感受,正是来自南京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南京,我一定会再来!”
第四个立面:协同
“进一扇门,办两省事,成一家人。”这不仅仅是一句温暖的口号,而是苏皖边界乌江站的日常。
泗马河上一座桥,一头连着安徽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另一头连着南京浦口桥林街道乌江社区。明明是街坊邻居,过去因为行政区划原因,办理业务却需要“各奔东西”。为了满足两地群众对跨省政务服务的需求,2023年,浦口联动共治苏皖乌江站揭牌成立,通过推倒“信息围墙”,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走进乌江站,面积不大的房间里“五脏俱全”,公安、司法、综治、政务服务等窗口一字排开,一旁还放置有浦口区一体化自助服务机和马鞍山市政务服务自助服务机等,实现“政务服务24小时自助办”。“我们有两支队伍,一支是苏皖两地公安、司法、综合执法、社区网格、行政审批等常驻队伍,还有城建、交通、应急等轮驻队伍,以联动共治提升整体效能。”浦口分局乌江派出所所长徐建宏说。
“今年年初,和县乌江镇有一对6岁的双胞胎女孩走失,接到报警后,我们调取图像追踪,发现走到了江苏境内。”徐建宏告诉记者,站内立即启动应急处突机制,仅用15分钟,就找到了这对双胞胎。在乌江站,通过联动共治机制,两地合作的成效不断显现。数据显示,基于马鞍山、滁州公安共享的数据,指导线下两地公安巡防力量,乌江派出所辖区刑事案件下降61%,治安案件下降47%,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位居全区前列。
“听这边的居民说,过去办理跨省业务要‘跑断腿’,如今一个窗口几分钟就可以搞定,带来了实打实的便利。”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高梁小雨说,这样的联动共治站点让她深切感受到了长三角一体化与南京都市圈的生动实践。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26 11: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