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金陵晚报
解读南京老地名
浦口背后藏着一条不为人所知的长江支流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地名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地理和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价值取向、文化品位、社会形象的一种体现。南京地名作为历史见证,从山丘、河流,到街巷、桥梁,都饱蘸着浓郁的金陵文化气息。近年来,随着大量南京稀见历史文献面世,以及王聿诚等南京地名专家孜孜不倦的挖掘、整理和解读,更多老地名来源真相得以拨开重重迷雾予以还原。
“浦口”这个名字来源于一条河流
众所周知,今天的南京市浦口区是由江浦县和原浦口区于2002年合并而成。对于“浦口”这一地名的含义,1984年的《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解释是:“浦口,意为水滨临岸之地。据清《同治江浦志》载:‘浦口……元为浦子市,亦称浦子口’。”2012年《南京地名大全》称“‘浦口’,意为水滨临岸处”。
王聿诚曾任南京市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评审专家,并参与编纂了最新版的《江苏省南京市标准地名录》。他认为,将浦口或浦子口解释为“水滨临岸之地”,实际是只采用了“浦”字的第一个义项——水滨,却不是对“浦口”的完整解释。而“浦”字在古文中还有其他含义。《康熙字典》引《风土记》:“大水有小口别通曰浦。”南京地区的“浦”字作为河流通名,均为长江支流水道,比如古称龙藏浦的秦淮河、古称板桥浦的板桥河、古称江宁浦的江宁河和新林浦等。“实际上,无论是浦子口,还是浦子市、浦子山地名中的‘浦子’,里面都藏着浦口地区的一条河流——浦子口河。”
明《万历应天府志》记载:“浦子口河,东二十里,源出定山卓锡、珍珠二泉,由浦子口西入江。”《清史稿》记载:“大江西南自安徽和州入,右与江宁分岸。为口四:曰乌江,曰老西江,曰新河,曰老河。受浦子口河,东北入六合。”王聿诚表示,基于今天浦口的丁家山河及下游的外金汤河均属原浦子口河,“浦口”地名的解释则增加了“浦口为浦子口河省称”之说。
大名鼎鼎的“永宁泉”系明代人工开凿
江南第二泉是雨花台风景区里的一处名胜,它的得名传说是南宋诗人陆游评定的,如今,其水边还有一尊陆游品茗的雕像。
殊不知,相比起江南第二泉,它作为“永宁泉”的名字却更为人所熟知。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到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一个拍那一个肩头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其所在的“高座寺”在宋时一度改称为“永宁寺”,在明代被拆分为高座、永宁两寺。
王聿诚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该泉在宋元地方志中均无记载,直到明《正德江宁县志》中,在关于高座寺的记述中才见到“永宁泉”之名。据明人周晖万历三十八年刻印的《金陵琐事》记载,著名文人盛时泰遍访金陵名泉“二十四处,皆序而赞之,名曰《金陵泉品》”,其中高座寺之泉名为“高座寺茶泉”。
那么,茶泉又是如何来的呢?明万历四十三年,盛时泰的朋友朱孟震在所撰《河上楮谈》谈及“金陵泉水”时记载:“茶泉在高座寺右,成化甲辰寺僧湛寂庵自开凿,得水沦茗味尤胜,嘉禾姚绶题曰茶泉”。成化甲辰即成化二十年。湛寂庵为高座寺住持,人称其虽“澄心面壁”“犹有诗书结习未忘”,并编有《雨花台志》《雨花台诗集》。嘉禾即今浙江嘉兴。姚绶是明代书画家,曾官至监察御史。
“朱孟震记述甚详,足见江南第二泉系明代成化年间人工开凿而成,本名茶泉。”王聿诚说。
“武定桥”的旧称不是“长乐桥”
长乐路是南京城南东西向的一条干道,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由三坊巷、顾楼街、武定桥、大夫第、院门口、新廊、小石桥等路段整合而成。
对于其地名来历,有一说法称其是因长乐禅林(长乐庵)得名。王聿诚认为,这显然是将长乐路与长乐街的地名来源混淆了。“长乐街古称竹街,清代称篾街。街东段清末改称糖坊廊;街西段,后因街中有长乐庵而改称长乐街,其时,长乐路旁并没有叫长乐禅林或长乐庵的寺庙。”
对于长乐路的地名来源,《南京近代道路史》则言:“‘长乐’一线需经所在长乐桥(即今武定桥)故就其路线所经以命名。”该说法也被多部地名书接受。王聿诚认为,该说法将武定桥认定为长乐桥,显然也是错误的,“武定桥的旧称不是长乐桥,而是嘉瑞浮桥。”元《至正金陵新志》载:“武定桥在镇淮桥东北,淳熙中建,景定二年,马光祖重建,自书榜。旧名嘉瑞浮桥,又曰上浮桥,时长乐为下浮桥也。”意思是说,武定桥与长乐桥是两座浮桥,武定桥为上浮桥,长乐桥为下浮桥。
复成桥位于常府街东端,跨内秦淮河东支。该地名后又延伸出了复成里、复成巷、复成新村、复成南巷、复成北巷等地名,颇具辐射性。
对于复成桥地名来源,旧录称以附近旧时“复成仓”得名,但王聿诚却发现,明《洪武京城图志》则记载,实际是因“坏而复成”得名:“复成桥,在玄津桥南,既坏而复成之,因以名焉。”而明代属于南京羽林右卫的复成仓,《明英宗实录》《明睿宗实录》均写作“复成桥仓”。“可见复成仓是因复成桥得名,是复成桥仓的省称。”
除此之外,明代南京还有一座复成桥,即位于鼓楼区宝塔桥街道的宝塔桥,地处金川河入江处。旧录称“因江岸塌方下沉,故名伏沉桥,后以西岸建宝塔,遂名现名。”所谓伏沉桥,其实就是“复成桥”。明景泰年间刻本《寰宇通志》卷八“应天府”一章记载:“复成桥有二,一在西安门外竺桥北(应为南),一在金川门外通江桥西”。为加以区别,明人称下关复成桥为“小复成桥”,故明陈沂《金陵古今图考·明都城图》载名“小复成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5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