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性格对能力有着决定性影响,能力又会左右命运。以豫亲王多铎(豪格的十五叔)的评价而言,豪格是个“性情柔弱”之人,无法做到“以一力胜众人”。因而,即便他身为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即便有着赫赫战功,却还是错失了两次继承皇位的良机,最终落得个死因含糊不清的结局,他的福晋还被十四叔多尔衮迎娶。
顺治帝能够继位,全然是各方势力相互冲突、彼此妥协所产生的结果,也可以讲,他是最大的坐享其成者。
清太宗皇太极是那种文韬武略兼备之人,此前的文章也曾提及他不存在显著的不足,完全称得上是个全才式的人物。倘若硬要说他存在什么短处的话,那就是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到了晚年居然极为儿女情长。
在崇德六年(1641年)的时候,他的宠妃海兰珠离世,皇太极悲痛得数次昏厥过去,他自己都讲过清太祖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自己都未曾这般哀伤。可以说,对海兰珠的过度思念,亦是致使皇太极于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骤然猝死的一个因素。
豪格身为皇太极的长子,并未继承其父的文武双全。与清初大多数开国诸王一样,他在军事方面足智多谋,然而在政治上却表现得很平庸,甚至可以说豪格在政治上属于低能的。
皇太极共有十一个儿子,他的次子和三子都在天命年间夭折了。豪格作为皇长子,要比第四子叶布舒大18岁,较第五子硕塞大19岁。由于他年龄最长,而且战功卓著,他的其他兄弟因为年幼,毫无战功,没什么名气。
所以,在皇太极在位的17年里,豪格是他的子嗣当中唯一非常出众的。早在崇德元年(1636年),当皇太极称帝大肆分封宗室的时候,豪格就被封为和硕肃亲王,还独自统领正蓝旗。
然而,从这一点也能从侧面发觉,皇太极对自己这个长子的重用,乃是在别无他选的情形下才为之的,毕竟其他的儿子都过于年幼。
豪格在政治方面的无能之处就在于,他连最基本的方向都分辨不清,未能紧紧追随父亲皇太极的步伐,也没有坚决捍卫父亲皇太极的立场,这致使皇太极觉得这个儿子实在是过于“庸愚”。
崇德元年(1636年),豪格受封肃亲王之时,同时受命管理户部。彼时皇太极极力构建皇权,致力于一家集权,意图压制八旗旗主,于是效仿明朝制度设立六部,实际上就是打算凭借六部这类国家机构来夺取八旗的权力。
不过,直接凭借六部来夺权显得过于露骨,因此皇太极让八旗贵族掌控六部,例如豪格,他既是正蓝旗旗主,又掌管户部,通过这种方式来缓和八旗与六部之间的矛盾,进而逐步实现权力的过渡。
当然,八旗旗主也不是愚蠢之人,他们自然不想让原本属于八旗的权力转移到六部,于是借着掌控六部的时机,表面上遵从,实际上却背道而驰。皇太极的策略十分简单,那就是强化对部务的监督,通过启心郎来监督那些掌管六部的八旗贵族。按常理而言,豪格作为皇长子必然要坚决站在父亲皇太极这一边,然而豪格却没有这么做。
彼时,豪格的堂兄岳讬受封成亲王,还掌管着兵部。皇太极的某种做法让岳讬颇为恼怒,豪格也随之产生不满情绪。于是,这二人对启心郎“常常窥探我俩的话语,然后马上上奏”的行径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
豪格这般行径就像是跟着外人让自己的父亲陷入难堪的境地,这使得皇太极极为愤怒。或许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皇太极觉得豪格这个儿子是扶不起的阿斗了。最终的处罚结果是,岳讬被判定犯有离间皇太极与豪格父子关系等罪行,被降为多罗贝勒,解除了兵部的任职。豪格同样被降为多罗贝勒,被解除了户部的任职。
随后,皇太极的爱妃海兰珠在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生下皇八子。彼时皇太极对后宫进行五妃册封,海兰珠被册封为东宫大福晋宸妃。这表明当时的大清已呈现出显著的嫡庶差异。豪格虽为皇太极正室所出,但其生母未被列入五妃之列,其身份地位已然降低。
而中宫大福晋,即后来的孝端皇后,仅育有三个女儿,并未产下子嗣。所以,皇八子可被视作皇太极的嫡子。因对海兰珠的宠爱而爱及皇八子,皇太极将这个皇八子称为皇嗣,还颁布了大清第一道大赦令,完全是把他当作皇位继承人看待。在当时李氏朝鲜的史料记录里,甚至直接把皇八子称作皇太子。
尽管这位皇八子不久后夭折,但这也充分表明豪格已被排除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范围之外,这是他首次错失继承皇位的机遇。
尽管正常承袭皇位的时机已然错失,然而随后皇太极骤然离世,由于其生前未曾明确指定皇位继承人,这就表明豪格又有了继承皇位的可能。
豪格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得到两白旗拥护的多尔衮。豪格身为皇太极的长子,皇太极在世时亲自统领的两黄旗站在了豪格这边。统领镶蓝旗的济尔哈朗以及统领两红旗的代善,由于和多尔衮有过往的仇怨,都更偏向于支持豪格。再算上豪格自己统领的正蓝旗,这样一来,他总共获得了六旗的支持。
然而豪格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在于,表面上看有六旗对他予以支持,可这些支持他的势力都各怀心思,仅仅是由于他是皇太极的长子才给予支持,而非因为他是豪格本人而支持他。
两黄旗的主要大臣,像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这八个人,先后都到肃亲王府去了。他们居然“提出想要立肃王做君主,让顺治帝福临当太子,私下里一起商议这件事”。
其意思就是先让豪格登上皇位,接着再让豪格的九弟福临做太子,日后继承皇位。很明显,他们并非真心拥护豪格,而是打算用豪格来牵制多尔衮,把豪格当作一个过渡性的人物。
其所以这样,乃是由于豪格自己亲率正蓝旗。要是他能顺利承继皇位,两黄旗作为天子上旗的地位尽管能够得以保全,却必然要处在正蓝旗之下,这显然有悖于它们的利益。而年幼的福临并无亲率之旗,在他承继皇位之后只能依靠两黄旗,如此更契合两黄旗的利益。
济尔哈朗和代善这二人同样是老谋深算之人,他们的底线是皇太极的子嗣能够继承皇位便行,并非一定要豪格继位。他们也绝不可能为了豪格而与多尔衮真正地展开激烈争斗。
就连豪格亲自统领的正蓝旗也并非坚若磐石,正蓝旗里有皇太极的七哥阿巴泰。阿巴泰战功卓著,然而一直受皇太极的打压,在皇太极在位期间,仅仅是贝勒的爵位,他对皇太极心怀不满,在紧要关头,未必会诚心实意地支持豪格。
就最大的敌手多尔衮而言,也不会允许豪格继承皇位,在双方僵持难分高下的时候,他宁可做出退让,提议让年仅六岁的福临登基,自己则出任摄政王,以此来获取实际的利益。
在此种情形之下,豪格居然毫无作为。他既不能如同其父皇太极当年谋求汗位继承那般,去拉拢四小贝勒之类的少壮派,还和其他三大贝勒达成利益的相互交换;也无法四处活动,开展利益的交换活动,从而促使这些势力给予自己更多的支持,到最后还要表示谦让,如此一来,他就只能被淘汰出局了。
福临可谓是在多尔衮与豪格激烈相争时坐收渔利之人,但他也确实具备继承皇位的资格。首当其冲的是,从嫡庶的角度考量,福临的母亲孝庄太后位列皇太极后宫五妃之中,如此一来,福临属于嫡子,相较于那些由庶妃所生育的兄弟而言,占据着优势。能够在出身方面与他一较高下的唯有十一弟博果尔。
然而,博果尔的母亲娜木钟是蒙古林丹汗的遗孀,当年皇太极迎娶她是为了笼络漠南蒙古,鉴于这样的出身背景,娜木钟与博果尔母子在当时仿佛是政治上的透明之人。
孝庄太后亦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绝不是政治上的花瓶。在皇太极突然驾崩,皇位继承人尚未确定,两黄旗群龙无首之时,生下皇子的孝庄太后作为主母,当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正是经由她的斡旋,两黄旗最终决议支持福临。两黄旗作为皇权的代表势力,在当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再加上多尔衮以退为进也对福临表示支持,福临便顺利地继承了皇位。
多尔衮原本堪称最大的胜利者,顺治帝福临实则算不上最大的赢家,毕竟多尔衮后来独揽大权。在顺治五年(1648年)的时候,他还把劲敌豪格诬陷,削去其爵位并幽禁起来,没过多久豪格就离奇地死在了狱中,由此可见他权势之大,连皇帝的亲哥哥在他面前都难以保住性命。
多尔衮从摄政王晋升为皇叔父摄政王,又变成皇父摄政王,由此可以推测出他有篡位的心思,后来还企图废立顺治帝,身为皇父,以父亲的身份废掉儿子也就是一句话的事儿,距离皇位仅有一步之遥,只是随着他突然离世,顺治帝才有幸成为最后的赢家,否则清朝之后的发展走向就难以预料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16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