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元朝帝师制度对元代政治的影响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06 11:41:00 来源:戏说三国

元朝帝师制度对元代政治的影响

元朝是中国较为特殊的王朝之一,因为元朝的统治者是中国的少数游牧民族,并且中原地区由少数游牧民族进行接管,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比较少的,故元朝是极为特殊的。在如此特殊的朝代,当然所行的一些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也必然与之前的华夏王朝的统治观念并不一样。

元代兴起帝师制度,并且这样的帝师制度,使得后来元代的政治格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也是成为后来元朝灭亡的其中一个原因。

一、元朝设立帝师制度,是对于统治的策略

1.元朝设立帝师制度是有着直接的政治需求

元朝的军事实力虽然比较威猛,但是想要在短时间内对于原来的中原王朝进行一个击破,也是极为困难的。从元朝可以以很快的速度灭掉金国,但是却无法直接消灭南宋,并且将大量的军事压力放在西征上,故此军事矛盾得以解决,但是在西征的领土扩大到一定的境界,西征的军事矛盾没有办法进行缓和,故此最后元朝还是得回归到攻占南宋的领土问题上。

元朝帝师制度对元代政治的影响

在灭掉金国与南宋的这段时间差中,南宋比原来的金国多存活了45年,但是在攻占金时,元朝对于南宋也有着一定的作战措施,但是由于南宋其顽强的抵抗,使得元朝的作战措施并没有起到一定的实际效果。

长久战并不是游牧民族的优势,所以游牧民族需要进行一个快速的闪电战,以保证战争效果的取得。那么攻占南宋最主要的问题是四川问题,因为当时四川的地势较为特殊,也是有众多山城环绕,故此元朝的军队想要直接跨过此领域来攻占南宋是极为困难的。

另外,元朝是游牧民族,在游牧民族的观念中狩猎一般都是按照原始社会的习惯,也就是形成所谓的包围圈,对于已有的猎物进行一个摄取。

元朝帝师制度对元代政治的影响

这样的原始社会的观念被元朝的统治者运用在军事过程中,所以仔细发现元朝的作战策略大多都是用自己的骑兵将当时的已有领土进行一个完整的包围圈,将此王朝控制在这个包围圈中,然后依次蚕食。但是在攻灭南宋的过程中,元朝发现这样的策略貌似是无法形成通道,因为如果要进行如此大的包围圈,那么必须要攻占四川以南的部分地区。

但是针对川渝地区的特殊地形来说,这无疑是极为困难的。但是元朝一开始并没有放弃如此的原始观念,因为在长时间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原始观念已经伴随着他们完成了一系列的社会活动。故此当时元朝找到的第一个方法就是与当时的西藏进行合作,对于当时的四川地区进行一个包围夹击。

那么想取得西藏的一个合作需要,给西藏那方足够的利益。当时的元朝并没有完全统治整个中国,故此西藏在获取利益这方面有较大的主动权。元朝的帝师制度是始于阔端与萨迦班智达的交易。并且这样的帝师制度并没有因为一时的军事需求的消亡而消亡,而是随着元朝的统治,一直保留在元朝的统治末年。

元朝帝师制度对元代政治的影响

可见此制度对于元朝的各个领域来说,影响都是重大的。元朝也是想通过对于西藏的一方面妥协来获得西藏地区较好的管理,但是其吸到问题本来就是一个较难治理的问题,原带的如此措施也未免太不过于完善。

2.那么究竟元朝花费了怎样的代价,才取得西藏与之合作?

最终的结果是元代的统治者与当时的西藏达成了一定的协议,并且这样的协议在忽必烈继位,与西藏的萨斯达教派的八思巴合作之后生效,并且正式建立了统治西藏地区政教合一的政权。西藏虽然在生产力条件上比不上元朝的游牧民族,也比不上中原,但是西藏在其本身的地形上本就有极大的便利。

因为西藏本身位于青藏高原地带地区,海拔都是极其高的,故此军队想要对于西藏进行一个直接统治,代价至少是很大的,所以历代的统治者不光是元代的统治者,不肯愿意花费较大的力气在西藏进行自己的直辖统治,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毕竟在秦汉我国的边界无限的扩张时期,也并没有直接攻上西藏。

元朝帝师制度对元代政治的影响

并且在花费巨大的代价取得西藏之后,能不能守得住,这也是一个另外的问题。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是采用以夷制夷的策略来稳定西藏。所以会出现一个很常见的历史现象,只要中原统治处于分裂割据状态,那么西藏此时一定会分裂出一个较为独立的民族政权,来维持西藏的统治。

一旦中原地区出现了极其强大的大一统国家政权,那么此时的西藏民族统治也会自然而然地消失,而由顺从或者说听服于中央王朝。

其实元朝一开始并没有想过与西藏妥协,而是直接攻上西藏,迫使西藏对于元朝进行一个臣服。但是在其中的过程中,元朝发现西藏的势力比较错综复杂,并且西藏的一些政权是极为特殊的,政权对此控制很难控制,故此最后也只能以以夷制夷的办法进行一个妥协。

当时元朝和西藏的统治者之间也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涉,包括一些多方面的会晤等等,所以最后才能达成忽必烈时期,西藏成为元朝统治中的一部分。当然西藏自己也能够意识到自身发展的一些弊端,所以在萨迦派的是萨加班智达的声望下,蒙古统治者最终通过和平的方式,将西藏纳入自己的统治版图之中。

元朝帝师制度对元代政治的影响

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西藏必须要遵守元朝的一系列规定,元朝需要派一定的大臣进行管理。元朝的帝师制度,也是因为西藏的特例而被元朝首次开创。经过双方的商定之后,忽必烈尊八思巴为上师,执弟子礼,该事件为佛教成为国教,以及设立元朝的帝师制度打下了基础。

元代的帝师的一些待遇上是比较丰厚的,并且地位尊崇,名义上是皇帝的老师。并且这样的制度与当时西藏的宣政院进行一定的政治结合,使得当时的政治的划分上也是较为模糊的,帝师是有着较大权力的。

二、元代的帝师制度,究竟对于当时的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1.元代的帝师制度是有利于西藏融入中原社会的

元代的帝师制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中国的以夷制夷策略。不过就是帝师在一些王朝的以夷制夷的策略中,名义上是较为好听点儿。不过总的上来说,元朝的帝师制度是有利于西藏融入中原社会的。

元朝帝师制度对元代政治的影响

因为仅仅从政治领域上来看,元朝的帝师制度与当时元朝的政治制度进行了一个接轨式的合作,虽然元朝并没有对西藏实行绝对的控制权,但是与西藏的统治方合作,那么有利于加强民族之间的交流,以至于日后中国的统一形成。

其次,元朝对于西藏的统治进行一个插手式的管理,其实也有利于西藏内部的一个稳定,在元朝对西藏进行一个直接统治之前,西藏其实是有五六百年的分裂的,那么可想而知当时的西藏本身,统治者没有办法去解决分裂这个问题,所以与当时的元朝统治者进行了一个妥协,希望元朝统治者能够解决西藏才留下来的问题。

果然在帝师制度颁布以后,元朝以自己的中央的绝对权威,那么对于西藏进行了一个的管理,使得西藏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内部稳定。并且对于西藏原来的一些野蛮习俗,由于元代本身也是先进的生产力,那么民族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这些野蛮习俗的削减。

元朝帝师制度对元代政治的影响

元代的统治者之所以派遣地师,对于西藏进行一个管理,其实也是避免与西藏产生一些直接摩擦的原因,毕竟一个崭新的领土并不熟悉其经济,文化风格,那么就需要当地的人进行熟悉度的一个把握。

如果这样的话,我不好,或者是元代并不设置这样的一个帝师制度,那么很有可能造成后续统治元代与西藏的矛盾越来越大,反而不利于之后中国的一个统一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交流合作。

2.由于帝师的权利过大,也导致了帝师制度在元代的政治结构中出现了较大的问题

帝师,顾名思义就是皇帝的老师,其实当时帝师的权力是比较大的。因为帝师相当于独立掌握着对于西藏的统治权而西藏作为一个较大的领土,可利用价值是很高的。并且当时第十除了直接掌握西藏内外事务的管辖权以以外,还与当时元代中央的宣政院以及中央的一些政治制度进行了一个接轨式合作。

元朝帝师制度对元代政治的影响

使得当时的帝师不仅对于西藏有了一个很好的控制,并且对于中央的部分政治机构也进行了一定的权力渗透。所以在元代末期,很多地师往往会造成地方以及中央的一系列矛盾问题。

三、总结

不管是什么样的统治者,对于一定的领域进行统治,但实际上的统治经验是不变的。因为各个地区有各个地区的一些文化,经济等习俗等限制。故此,这样的限制也决定了治理政策的单一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6 15:45:1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他是忽必烈亲封的帝王师,在我国佛教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忽必烈在西藏实行的种种制度以及将西藏实际领导者封为帝师,西藏这次正式被纳入中国的版图,受到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导,自此成为了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领土。这一切的功劳不仅在于忽必
2024-01-08 14:50:00
被老子赞美为“治大国如烹小鲜”的伊尹,晋级成名相、帝师之路
...根据敌我力量变化选择有利战机。功成名就,一代名相、帝师以德治国,尊王不唯王伊尹辅汤固商,首先于建章立制方面:一、经济上“铸金钱”。方便民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二、政治上“制礼
2023-02-01 21:09:00
聊聊光绪帝师孙家鼐
...回京城,旋即被任命为年仅7岁的光绪帝的老师,这是他帝师身份的开始。以此为开端,他尽心尽力辅佐光绪34年,期间他任职于帝国多个实权部门,对帝国行政有了实践和经验。34年的辅政生
2023-04-19 21:23:00
年入过亿?污点主播“帝师”小红书复活记
核心提示:1.去年六月,“帝师”因偷逃税被处罚。此后,其抖音、微博账号被封禁。近日,凤凰网电商研究院注意到, “帝师”重新在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营业”。近年来,主播偷税漏税现象频
2023-11-30 10:21:00
五塔寺半截残碑,见证清初名将与末代帝师的跨时空交会
...保之章”,四框镌刻缠枝葫芦花纹。这块匾额竟然是末代帝师陈宝琛题写的!末代帝师、文化大家陈宝琛陈宝琛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清同治朝进士,曾任职翰林院编修、侍讲及至内
2023-09-07 10:33:00
晚清名臣翁同龢,为什么能成为两代帝师?
...龢是晚清时期非常著名的大臣,他不仅是同治和光绪两朝帝师,而且还担任过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大臣。晚晴时期的名臣众多,为什么翁同龢能成为帝师呢?其原因有两点。1、得益于他的父亲大臣
2022-12-17 16:04:00
史上最牛的三位帝师,其中两位遗臭千古
...砍成了肉酱,得到了报应!第三位:姚广孝姚广孝是一代帝师,姚家本来是医药世家,但是姚广孝却偏偏不走寻常路,公元1348年,年仅十四岁的姚广孝出家,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
2023-04-17 18:04:00
网红“帝师”展开疯狂报复!妖怪正式宣战,举报封号文案内容曝光
...有败绩。3月1号,妖怪再次将矛头对准了“见龙的男人”帝师,并在留言处感慨:懂天懂地不懂法。用这句话来总结网红“帝师”真的一点都不为过。在之前,网红帝师就因为各种曝料导致外界对
2025-03-01 17:56:00
研究元朝西僧的交往范围
从忽必烈可汗尊萨迦派法主八思巴为帝师,为历代统治者效仿。除了所敬奉的帝师外,还有其他教派法主深受可汗们的尊敬,形成了西僧与蒙古上层之间交往的范围网。除可汗宫廷之外,各宗王所供奉的
2023-04-20 15:4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趣玩山野!连江这个“宝藏营地”——元野营地焕新升级!
2025-11-18 13:01:00
一炉香火连两岸,一脉相承系宗亲——台湾彰化梁氏宗亲返乡谒祖
11月16日,南安翔云迎来台湾彰化县秀水乡的梁朝钦等41位宗亲返乡谒祖。“300多年前,弘丙公怀揣着对生计的期盼,从泉州蚶江港出发
2025-11-17 16:59:00
细品林黛玉魁夺菊花诗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插图曹雪芹先生虽是以小说家的身份而广为人知,但他还有一个重要身份:诗人。诗人曹雪芹来写小说《红楼梦》
2025-11-17 18:21:00
“陈陈相因”,出自《史记》,言太仓陈粮叠积竟溢仓外。身为普通读者,我深深偏爱青年作家陈陈相因的作品。她的创作,是冬日老墙缝里冒的新芽——根还缠着往昔的黄土
2025-11-17 18:22:00
文化不灭 国家永存——《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出版发行
今年10月,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故宫学”首倡人郑欣淼历时四年撰写的新著《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吉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2025-11-17 21:50:00
聚焦厦门本土文学与红色历史 何况两部新作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厦门作家何况近日接连推出两部新作,分别为书评集《我看与看我:厦门当代作家作品过眼录》与长篇纪实文学《流动的领土
2025-11-15 08:20:00
一生赤诚报国,百岁丹心长存——追忆百岁新四军老战士段飞
大皖新闻讯 11月14日晚上六点半,103岁的抗战老兵段飞在安徽亳州市涡阳县家中安详离世。11月15日,段飞老人的儿子段超告诉大皖新闻记者
2025-11-15 12:56:00
太行风|一眼千年
一眼千年——遥望古代壁画中的燕赵往事1998年拍摄的安平汉墓出行图白盖轺车。冯 玲摄近日,“彩墨生辉 古壁乾坤——河北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正在河北美术馆举办
2025-11-14 08:41:00
“永恒回响”——汉唐艺苑2025秋季拍卖会即将启幕
时序入冬,艺术盛事再启新篇。汉唐艺苑2025年秋季拍卖会——“永恒回响”书画、瓷器、玉器精品专场,将于11月20日至11月21日在成都启雅尚国际酒店5楼桑耶裕康厅举行预展
2025-11-14 16:31:00
在黄河奔腾入海的壮阔画卷中,在泰山巍峨耸立的云海之间,齐鲁大地以其五千年未曾断流的文明血脉,孕育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
2025-11-14 17:31:00
11月的太原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周末,我乘车沿新兰路一路前行,去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平坦宽阔的道路两边
2025-11-14 18:13:00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走进普定
11月12日,《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调研活动走进普定。本次调研与拍摄活动以地理与人文的独特视角,聚焦屯堡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
2025-11-14 10:52:00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 活力运河③:临西古砖 匠心传奇
邢台市临西县历史上是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与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两条运河接续造就了临西(古称临清)的繁荣。史料记载
2025-11-13 08:05: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1日,河南平顶山,新娘即将出场时老太太想“抢喜”,婚礼督导眼疾手快及时发现并制止。“抢喜”
2025-11-13 10:56:00
想要读懂山东,或许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巅或徜徉于海岸线。如今,一种更深度的“游山东”方式正悄然兴起——走进散落于齐鲁大地的博物馆
2025-11-13 14: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