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AI下田 种业上分 看AI训练师如何给棉花“刷脸打卡”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5-02-27 23:01:00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

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我国农业科研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在科研育种加代、应急种子生产、制种繁种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今,这里正被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初春时节,总台央视记者来到这里采访,看到了种源攻关的新变化。

种源攻关里的AI训练师

在南繁基地的这块棉花田里,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年轻人在操作着机器人,带着笔记本电脑,给棉花植株拍视频。他们也被称为农田里的AI训练师。

AI下田 种业上分 看AI训练师如何给棉花“刷脸打卡”

这些年轻人告诉记者,在AI眼里,整片田地里的每一株棉花都是独一无二的,株高有多少,茎秆有多粗,叶片样态怎么样,都有数据上的细微差别,而从影像中去不断识别,提升精准度,就是第一课。

AI下田 种业上分 看AI训练师如何给棉花“刷脸打卡”

中国农科院智慧化数字化南繁技术团队博士研究生 何沛桐:每次采集7到10个视频,每个视频大概是30秒到90秒,我们每秒会在其中抽出三帧,大概是90到270帧这样一个数据量,然后再乘上一个10倍,大概是2700帧这样一个数据。每次对这种数据量进行一个标注,最后再送给模型去训练。

AI下田 种业上分 看AI训练师如何给棉花“刷脸打卡”

何沛桐说,去年11月份这批棉花种下去后,团队就开始用机器人采集影像。每7天采集一次,之后进行数据标注与AI训练,记录下不同苗期、不同地块、不同品种的棉花生长信息,等到棉花收获时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其间对AI不断进行数据喂入,最终将得到一个“棉花通识课”成绩优秀的AI模型。

AI下田 种业上分 看AI训练师如何给棉花“刷脸打卡”

有了这些AI模型,种源攻关的“最初一公里”——筛选海量田间数据,过去十几个人大半个月的工作量,一个晚上就可以轻松解决,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的田间基础工作时间。

AI下田 种业上分 看AI训练师如何给棉花“刷脸打卡”

而在种植棉花之前,他们已经把玉米病害的AI模型部署到了AR眼镜中,成为育种学家在试验田里的新装备。

AI下田 种业上分 看AI训练师如何给棉花“刷脸打卡”

中国农业科学院智慧化数字化南繁技术团队硕士研究生 潘攀:这上面的黄色的部分,就是有病害的部分,这个绿色的部分是,相当于是没有病害的部分。

种源攻关里的新装备

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记者看到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场景,育种已经不再单单是以前看到的田中繁复单调的劳作,而是有了更多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的全方位赋能。

总台央视记者 陈博:这里是海南南繁科技城的一栋人才公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从这里看出去,可以看到不远处有一个光点在缓慢移动。

AI下田 种业上分 看AI训练师如何给棉花“刷脸打卡”

这处发光是搭载着一系列传感器的轨道式采集平台,它正在采集3800株玉米的各类性状数据。从晚上7时开始,到第二天早上6时结束,以前科学家需要白天干的事儿,已经被夜里忙碌的机器替代。

AI下田 种业上分 看AI训练师如何给棉花“刷脸打卡”

这块试验田里正在培育84个品种的玉米样本,每一个的表现好不好,都要通过基础数据来判断。以往科学家们要带着足够的人手,在田间地头用工具一株一株地测量。而有了新装备,培育筛选出一个新品种的周期就可以从10年缩短到4年。

AI下田 种业上分 看AI训练师如何给棉花“刷脸打卡”

在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如今,一辆车装满五六个黑箱子,也成为科研团队出行的新常态。

AI下田 种业上分 看AI训练师如何给棉花“刷脸打卡”

中国农科院国家南繁研究院表型创新团队科研骨干 李艺超:有可能大家误以为你会出差,实际上你是去地里做实验。这个是我们目前正在使用的大疆无人机,它上面可以挂载不同的传感器挂在云台上面。

AI下田 种业上分 看AI训练师如何给棉花“刷脸打卡”

这个是我们一个地面激光雷达,它可以立在田间,对整个田块进行精确扫描。

AI下田 种业上分 看AI训练师如何给棉花“刷脸打卡”

从空中俯瞰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可以看到大小不一、颜色不一的试验田块错落有致。

AI下田 种业上分 看AI训练师如何给棉花“刷脸打卡”

中国农科院国家南繁研究院表型创新团队博士后 刘帅兵: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通过我们自动化的技术,包括表型鉴定技术,包括遥感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过这些多学科交叉以后,这一整个流程化的技术,或者说这个科学体系,我们要完全自动化。

种源攻关里的年轻力

如今,种业振兴的道路上,不仅有资深的育种学家,还有更多新面孔的加入,他们在核心种源攻关上发挥了什么作用?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的走廊里,记者看到,机器深度学习、大数据预测、人工智能应用,不少代表着前沿科技的词汇,出现在科研团队和科研项目的名字中。一个个跨学科的青年人才,通过精准培养、定向招引,加入“爆改”传统农业的队伍。

AI下田 种业上分 看AI训练师如何给棉花“刷脸打卡”

这些年龄在25岁到28岁的青年人才,已经成为基地种业创新团队的主力。他们把一部分育种过程,放到大模型里进行,通过“纸上谈兵”,替代过去在田间的实际种植,减少成本,缩短时间。

AI下田 种业上分 看AI训练师如何给棉花“刷脸打卡”

中国农科院南繁研究院大数据智能设计育种团队博士后 张治梁:我们这两年主要开发了算法,可以通过该地区收集它的一些气象数据,以及它的育种表现,包括病虫害等等,以及它土壤的肥力等各种各样的数据,通过我们的育种模拟系统,就可以进行它的育种规模的缩小。

AI下田 种业上分 看AI训练师如何给棉花“刷脸打卡”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一系列政策扶持,让越来越多大学的相关院系来到这里,开展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课程。而当地各类涉农科研院所也为他们提供了实践场景,让不少跨学科的人才投身农业科技攻关。

AI下田 种业上分 看AI训练师如何给棉花“刷脸打卡”

中国农科院智慧化数字化南繁技术团队科研助理 申家炜:我的同学和朋友也很不理解,就你一个学机器人的,一个工科的,怎么还跑海南这么老远去做农学了。一开始我确实没办法回答他,后来我也想明白了,就是本质上,机器人发明出来,只有当它服务于人,才是真正体现它最大价值的时候。

AI下田 种业上分 看AI训练师如何给棉花“刷脸打卡”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金文成:通过这些青年人才,战略科学家的创新引领,来整体上带动我们国家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的发展和进步。最后要构建我们农业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我们的自主创新的平台。

(总台央视记者 梁丽娟 王凯博 陈博 白金 王博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28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打造南繁硅谷 三亚这样发力
...台、高标准建设南繁基地、升级优化南繁服务体系、加强种业产业园建设、加强种质资源保存收集、提升种业创新活力、加强“一带一路”种业贸易……3月17日,记者从三亚市农业农村局获悉,
2024-03-17 16:17:00
良种一粒重千钧(人民时评)
...给的需要,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在海南的三亚、陵水、乐东三市县一带,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坐落于此。前不久,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
2024-01-15 06:31:00
三亚:育出好种子
2月23日,在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里,棉花育种专家赵国忠在观察棉花的长势。每年10月到次年4月,在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育种基地,不同年龄不同学科的育种人因为一个共同的愿景——
2023-02-25 10:46:00
以南繁作支撑打造“陕西新粮仓”
...。”9月19日,在第30届中国杨凌农高会上,陕西省榆林市种业工作站四级调研员尚凯达介绍,下一步,榆林市将锚定建设“全国现代种业强市“和“陕西新粮仓“目标,着力提升良种繁种能力
2023-09-21 01:11:00
...年种子研发,从分散科研到集群协同,从育种到制种再到种业全产业链,依托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正不断刷新中国种业的底色。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
2025-08-03 14:56:00
为粮食安全播下创新的种子
...实现粮食安全。春回大地,在海南的育种基地,在河南的种业创新平台,在春耕尚未大面积开始的东北和西部边疆省份,围绕特色农作物开展的育种科技攻关、优良品种推广,正导演着一部部生命的
2024-03-15 02:44:00
未来,南繁硅谷将发生大变化
...全面建成国家南繁硅谷。届时,南繁硅谷也将成为国家级种业创新高地、种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全球种业合作交流大平台、种业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谢焱表示,《规
2024-02-01 03:40:00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30日 第 05 版)【人物】南繁种业科学家【故事】海南三亚崖州湾边,垄纵沟横,良田万亩,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就坐落在这里。每年冬春,来自
2024-10-30 06:17:00
育种人的薪火相传
...亚日报◀ 2月23日,在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里,棉花育种专家赵国忠在观察棉花的长势。▶2月22日,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科研人员殷会德走在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里
2023-02-28 03:24: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东南网9月11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 通讯员陈西)据福州海关统计,今年前8个月,福建省共出口生物医药及医疗仪器36.1亿元
2025-09-12 07:01:00
东南网9月11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昨日,由海峡出版发行集团与菲律宾华教中心联合主办的2025年“丝路书香•四海传福”图书巡回展启动仪式在第46届菲律宾马尼拉国际书展二楼福建展馆举行
2025-09-12 07:30:00
9月11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等介绍“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工作发展成就
2025-09-12 07:38:00
9月11日,王先生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前几天,60多岁的母亲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说是给移动老用户免费送手机,后来在附近一家商店门口见面
2025-09-12 07:38:00
南报网讯(记者余梦迪通讯员 许晶晶)日前,由市发改委指导,市节能评审中心、市低碳城市建设管理中心、市青少年宫联合主办的“‘碳’寻未来校园
2025-09-12 07:46:00
中国网9月12日讯(记者李智)9月10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在北京拉开帷幕。本届服贸会吸引了全球8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设展办会
2025-09-12 07:47:00
吴艳:探寻传统音乐的传承密码
吴艳。受访者供图□芮天舒祁绩随着秋季学期正式开学,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教授吴艳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她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音乐
2025-09-12 07:45:00
江西援疆人员参与打造的节目在克州音乐大赛上获一等奖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的喜庆氛围中,2025年“四季欢歌?星耀克州”群众才艺大赛音乐类决赛落幕。当融合汉、塔吉克
2025-09-12 07:10:00
用竹笛为山村孩子奏响梦想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周雪莉)9月10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公布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名单,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水槎乡中心小学音乐教师肖惠文上榜
2025-09-12 07:10:00
青滨附院肝胆外科成功完成院内首例保留脾脏胰体尾部切除术
大众网记者 胡方圆 通讯员 吴文召 青岛报道“没问题了,准备收尾吧,术后注意随时观察……”近日,青岛滨海学院附属医院手术室里
2025-09-11 17:46:00
众点关注 | 秋意渐浓 错峰游热度攀升 记者实地走访东营多家旅行社
大众网记者 赵奕宁 东营报道随着暑期旅游旺季结束,9月旅游市场迎来了一年中的“错峰游”黄金期。近日,大众网记者走访东营多家旅行社发现
2025-09-11 17:46:00
E起正能量(53) | 于均强:晨练路上的“生命守护者”
大众网记者 薛成琳 东营报道9月8日清晨七点,东营市供应公园如往常一样聚集了许多晨练的居民。突然,一阵骚动打破了宁静,一位60岁左右的男士昏倒在地
2025-09-11 17:48:00
千里奔赴寻存单,农行威海羊亭支行5小时精准查证赢信任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连宁燕 通讯员 蔡秀丽 鞠玲玲“你们本可随便解释糊弄我,却花5小时帮我查得明明白白,这样的银行值得信任
2025-09-11 17:49:00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程星素材来源 毕节消防一审 何永利二审 田洋三审 孙晓蓉
2025-09-11 18:02:00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刘益春获评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殷维制图 赵一妍
2025-09-11 18: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