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 记者 利声富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正是国内春季播种好时节,位于北纬18度的三亚南繁育种基地,水稻、棉花、玉米等南繁作物陆续成熟待收。田间地头,南繁科研人员忙碌身影随处可见。
今年新年伊始,南繁热土就好消息频传。农业农村部等5部门在三亚发布《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三亚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不可替代的光和热,是选育良种的地方。南繁硅谷建设,三亚如何发力?都有哪些措施?
打造重大科研设施平台、高标准建设南繁基地、升级优化南繁服务体系、加强种业产业园建设、加强种质资源保存收集、提升种业创新活力、加强“一带一路”种业贸易……3月17日,记者从三亚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三亚将通过16项措施助力南繁硅谷建设。

三亚南繁基地智慧无人插秧机。记者 利声富 摄
打造科研平台 提升育种创新能力
野生稻是宝贵种质资源,在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品质和增强适应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野生稻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尤为迫切。为加大国际合作确保珍贵的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为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日前,全球野生稻保护联盟在三亚成立,通过强化国际合作赋能南繁硅谷建设。
“这是三亚打造重大科研设施平台,提升科研育种创新能力的又一新措施。”三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发挥关键共性平台引领作用、建设应用研究平台、设立产学研联合种业创新机制等方面,三亚推出的重点措施有推进农作物表型鉴定平台、精准设计育种中心、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种业核心技术攻关科研平台高效运转。同时,建设三亚市热科院热带果树种质资源保存基地、崖州区海垦南繁种质资源保存基地、育才优旗榴莲种质资源保存基地、三亚南山热带优异果蔬资源保护基地等种质资源引进保存及繁育基地,对引进的热带优异果树种质资源开展本地驯化,推进成果就地转化推广。
此外,支持中种集团等种业领军企业发展育繁推一体化,依托科技城创新研学谷,持续推进海南专项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面向科研单位、园区高校开展“崖州湾”菁英人才科技专项、博士生创新基金项目,开展具有明确应用场景的应用研究,保障南繁硅谷人才输出。
优化育种基地 提高南繁服务水平
打开手机,实时在线查询南繁用地情况和服务类型,足不出户就可选出自己理想的南繁土地、技术劳务服务、常规农机作业、农资供应、品种筛选、智慧农业、田间后勤保障等南繁CRO服务。

三亚南繁基地繁育的百合。记者 利声富 摄
这样的场景,放在此前,南繁科研人员想都不敢想。但随着三亚优化提升科研育种基地,提升南繁服务水平后,这已成为常态。
“南繁南繁,又难又烦。”这句话道出南繁科研人员面临的艰辛和不易。
据了解,在优化提升科研育种基地,提高南繁服务水平中,三亚通过高标准建设南繁基地,布局热带作物、畜禽水产良种繁育基地,升级优化南繁服务体系等措施解决南繁科研人员的烦恼。
田埂变成宽阔机耕道,水利修到田间地头……在三亚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基地,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齐全、田间道路畅通,成片试验田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高标准建设南繁基地中,三亚将推进南繁科技城周边新增南繁科研育种用地纳入核心区工作,保障南繁产业用地需求。同时,打造数字南繁育种基地,加快科研院所、国家种业阵型企业、重点涉农高校等单位的南繁基地现代化升级改造,高水平打造南繁科研试验基地与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智慧化平台样板。
“各南繁单位,为保障南繁用地质量,提升南繁基地地力,本次南繁季节过后,三亚将实施绿肥项目,用于改良土壤,有意向南繁地力提升的单位填报相关信息。”这几天,三亚市各区农业农村局群发的这条信息,让在三亚进行南繁育种的科研人员倍感温暖。
为提升南繁基地地力,三亚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使用土壤调理剂、种植绿肥还田等增肥减酸措施。
南繁服务水平大为提高,这是不少在三亚进行南繁育种科研人员的共鸣。
据了解,升级优化南繁服务体系中,三亚通过建种子烘干仓储、配套服务区、南繁综合服务中心、南繁科研基地人才小院等设施提升南繁硬件配套服务能力,为南繁单位提供田间共享服务。加大南繁种业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南繁种业CRO主体)孵化培育力度,统筹布局智慧南繁基地、智慧种业CRO服务等应用型信息化系统,为南繁单位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等。
建种业园区 构建现代南繁产业体系
鲜食玉米、诱人的西甜瓜、各色水稻……三亚市崖州区国家现代农(种业)业产业园,参加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田间展示的2300多个优质新品种长势喜人。微风吹拂下,稻浪起伏,瓜果轻轻摇曳,整个产业园的农作物都在跟随着风的节奏律动,就似在欢迎参与会国内外嘉宾。

三亚南繁基地繁育的彩虹西瓜。记者 利声富 摄
崖州区国家现代农(种业)业产业园是南繁硅谷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之一,也是不少好种子落地首站。“三亚持续加强产业建设,引进先正达、大北农、国投种业等国内外种业领军企业,建立现代化种业产业链。同时,发展以南繁种业为主导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南繁种业为科普主题的研学基地。以崖州区为重点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三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健全保障体系 提升南繁服务能力
1月,在一次资源普查中,三亚市农业农村局的专家发现了一株“杂草”不同寻常的身份——野生稻,成为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新成员。
南繁育种,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尤为重要。没有种质资源作基础,再先进的育种技术和保障条件也不能凭空创造出优良的品种。
为此,三亚通过建设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国家野生棉种质资源圃、三亚南山热带优异果蔬资源保护基地、开展“疣粒野生稻”等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等措施加强种质资源的保存收集。
“我国现有的野生稻保存设施均位于亚热带或温带地区,无法满足热带地区对于野生稻保护的需求,三亚具有优越的光热资源,可满足全球所有野生稻种所需的生长繁殖条件。“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在三亚崖州区建设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保存着22种野生稻、1.3万份野生稻种质资源,是全球最大的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中国农业科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虽然海南不是产棉区,但全球最大野生棉种质圃却在三亚。“目前全球已知共有54个棉种,但有些棉种只有标本或者记录,实际上还存有活体的野生棉只有40多种。我们的资源圃目前保存了来自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的39种野生棉,基本涵盖了所有原产地,是全球最大、最全的野生棉活体保存种质圃,收集保存资源棉种数和杂种数均居世界第一。”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海南南繁基地负责人刘记说。
种业发展,创新为先。为提升种业创新活力,三亚通过建设国家植物品种测试三亚中心、海南省品种测试评价站、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崖州湾知识产权特区审判庭、三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机构为种业企业服务。
服务能力的提高,吸引不少种业企业、科研院校的进驻。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表型组学研究、野生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作物精准育种技术、大数据智能设计育种、智慧化数字化南繁技术、南繁生物安全与风险评估、南繁种子品质鉴定与分子改良等7支院级创新团队入驻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后,主要围绕南繁创新链条,发展种业创新力量。
迄今为止,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服务海南地方发展,已经取得多项成果。科研项目方面围绕南繁种业、生物安全、服务海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开展创新,获省、市级等资助立项67项,取得突破性增加。科研成果方申请专利7项、制定农业团体标准4项,优异成果率先在崖州湾科技城就地转化。
此外,建崖州湾科技城安置区、南繁科技城人才房以及建设崖州湾科技城医疗、教育、体育、商业休闲等民生保障项目等配套项目,让前来三亚进行南繁育种的科研人员不再有后顾之忧。
搭国际交流平台 拓展种业发展空间
刚在三亚成立的全球野生稻保护联盟吸纳了来自24个国家的26位相关领域科学家,他们将为解决水稻增产等关键问题提供智力支持。这是三亚强化国际合作赋能南繁硅谷建设的又一新平台。

三亚南繁基地繁育的圣女果。记者 利声富 摄
开展种业技术交流合作、加强“一带一路”种业贸易、发展种业会展经济等是三亚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拓展南繁各业发展空间的主要措施。
开展种业技术交流合作中,三亚将鼓励中种集团、先正达、隆平高科等种业领军企业引进境外优势资源、先进技术、高端人才、现代管理制度等,提升种业国际化竞争水平,参与“一带一路”产业发展合作,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分支机构等。
同时,推进海南大学与新西兰梅西大学开展合作办学等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落地,建设西甜瓜、水稻新品种、冬季瓜菜展示示范基地,开展国内外新品种展示等。
完善隔检设施 推进中转基地建设运转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三亚充分用好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的便利条件,支持科研院所、大型种业龙头企业引入世界热带地区的优质种源。目前,“常规引种”已实现常态化,“特许审批引种”路径已打通。正稳步推进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不断提升软硬件能力建设,全力推动境外引种业务落地。
优化种质资源准入通道、深化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体系支撑、建设种质资源隔离检疫设施是三亚完善隔检基础设施,推进中转基地建设运转的措施。
提升航空口岸种质资源及产品查验能力以及月亮岛、南山港种质资源流通查验能力;搭建动植物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支持中国检科院等单位开展种质资源检验检疫技术创新研究;谋划推进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隔离基地“生物谷”系列项目等一系列项目正稳步推进中。
据了解,《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涉及三亚市重点建设项目35个,为此,三亚通过加强机制创新、人才支撑等措施,强化跟踪服务,加快推进南繁硅谷规划落地。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韦晓凡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7 20: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