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北宋词人聂胜琼嫁于阳信李之问考 --北宋吴良臣夫妇墓志铭研究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3-18 17:00:00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作者:吴名岗

摘要:北宋词人聂胜琼及其《鹧鸪天·寄李之问》中的李之问、细君夫妇的爱情故事流传了千年,但我们仅知他们是北宋时期人。山东省惠民县石庙镇庵里吴村2012年出土的《宋故太子中舍吴君夫人周氏墓志铭并序》中,女“长适进士李之问”为我们揭开了这一谜团,使我们得知聂胜琼嫁给了阳信进士李之问,也为我们了解北宋时期棣州一带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聂胜琼;李之问;细君;庵里吴;吴良臣;周氏

人生在世,阅尽春色无数,很多事过眼即忘,有些事却令人难忘,让人寻寻觅觅,百思难解却思绪难断。宋词《鹧鸪天·寄李之问》之作者聂胜琼及词中的李之问夫妇就是惹人经常寻思之事。

鹧鸪天

聂胜琼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

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

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一、宋词《鹧鸪天·寄李之问》所记述的爱情故事

明朝诗人梅鼎祚纂辑的《青泥莲花记》载:

李之问仪曹解长安幕,诣京都改秩。都下聂胜琼,名倡也,质性慧黠,公见而喜之。李将行,胜琼送别,饯饮于莲花楼,唱一词,末句曰:‘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李复留经月,为细君督归甚切,虽饮别。不旬日,聂作一词以寄云云,盖寓调《鹧鸪天》也。之问在路中得之,藏于筴间。抵家为其妻所得。因问之,俱以实告。妻喜其语句清健,遂出妆奁资夫娶归。琼至,即弃冠幯,损其妆饰,委屈以事主母,终身和阅,无少间焉。

聂胜琼及李之问夫妇,他们的爱情故事很纯真,很特别,是诗词对情感的最确切、最真实的表达,很感人。虽流传了千年,但我们仅知他们是北宋时期人,其他具体情况则一无所知。

聂胜琼的词情真意切,是其真实感情的准确表达,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但首先被感动的是李之问。李之问与聂胜琼在东京相遇,“公见而喜之”,临别,唱一词:“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聂胜琼表达了要“随君去”的美好愿望,这使李之问“复留经月”。这位李之问大体表现了什么样的个人特征呢?

1、他是一位京官。“李之问仪曹解长安幕,诣京都改秩。”“仪曹”是唐朝的礼部员外郎,宋承唐制,是个京官。

2、他是个懂诗词,有很好的文化修养的人。

3、是个重感情的人,虽与娼妓交往,但重在情感,不然他不会因诗而“复留经月”。

4、是个坦荡的人,聂胜琼寄李之问的词,只是“藏于筴间”,妻细君“因问之俱以实告”。

受这首词感动最深的是李之问的妻子,也就是那位催促李之问快些回家的细君。细君的感动,不像一般人的只是感动而已,而她是付之于行动,她拿出自己的嫁妆为资,让丈夫把聂胜琼娶回家。她放弃的不仅是个人的资财,还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爱情,这可见其被感动之深!

聂胜琼的词说“有谁知我此时情?”,细君可谓真正的知情者。细君的行动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出于本性,不然怎会与聂胜琼“终身和阅,无少间焉”。如果说身为娼妓的聂胜琼能做到情感专一,从良归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那么,象李之问妻子这样体贴人情,无私关爱别人的女性那就十分罕见了。细君这位成全了聂胜琼和李之问纯洁爱情的淑女,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所仅见的,我们不能不为这样一位女性所感动!

被称为细君的这位,或者说成全了聂胜琼爱情的这个人,除了他是北宋文人李之问的妻子之外,她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她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尤其爱好诗词。不然她不会被聂胜琼的词所打动。《青泥莲花记》说她:“喜其语句清健”,可见其文学素养深厚。

2、贤淑宽厚的德性。妇女的嫉妒似乎是本性,古今依然。但此人不然,与河东狮吼之类全然相反。

3、娘家富裕,妆奁丰厚。把聂胜琼这样一个“都下名倡”赎出,不是一个俩钱能办的,一定是化了巨资。

4、这位细君为丈夫娶回情人,与聂胜琼“终身和阅,无少间焉”,是其天性使然。

那么,同时具备这样八个条件的李之问夫妇在那里呢?

在今阳信县。

二、《周氏墓志铭》李之问与宋词中李之问之契合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山东省惠民县石庙镇安里吴村2012年出土了吴良臣及夫人周氏墓志铭等。《宋故太子中舍吴君夫人周氏墓志铭并序》载:

夫人周氏,棣州阳信县人,太子中舍骑都尉赐绯鱼袋吴良臣之继室。夫人生有淑质,出于天成,克修妇道,皆中礼法……女二人:长适进士李之问,次皆早逝。

笔者经过研究,特别是对李之问夫人吴氏出身背景的深入探讨,认定进士李之问就是宋词《鹧鸪天·寄李之问》之李之问,吴氏就是成全了词人聂胜琼“寻好梦,梦难成”美梦的关键人物细君。

(一)、两李之问的年代相同

对《鹧鸪天·寄李之问》中之首句“玉惨花愁出凤城”之“凤城”,各家的注解都是“汴京”,即北宋京都汴梁,今开封。因此断定李之问是北宋时期人物。从全词所表现的大环境看,当是北宋中期,社会处于和平稳定且富裕的时期,才产生了这样的爱情故事,才产生了这样的诗词。

《周氏夫人墓志铭》,制於宋哲宗绍圣三(1096)年,其女婿,进士李之问,正是北宋中期人物。

(二)、两李之问的年龄相同

李之问与聂胜琼相遇在其任“仪曹”并“解长安幕”之后。“儀曹”是对礼部员外郎的称呼,此职一般都是进士出身并有较长时间的历练,40几岁应该还是年轻的。从他和妻子细君的相互关系看,也应该是这个年龄,不然,难于如此融洽。

《宋故太子中舍吴君夫人周氏夫人墓志铭》说:夫人生五男,“女二人,长适进士李之问,次皆早逝。”墓志铭制於宋哲宗绍圣三(109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宋故承奉郎守太子中舍致仕骑都尉赐绯鱼袋吴府君墓志铭》说:“长女适李恕,次适李宗期,皆进士。”以此我们知道:此李之问曾名李恕,他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前的进士。

吴良臣娶周氏时“中舍公年已六十而嗣未立再娶”,死时“年逾八十”,李之问妻是吴良臣与周氏的长女,父死时早已出嫁,到熙宁九年她不过二十岁。二十年后,周氏去世,李之问的妻子吴氏不到四十岁,如果李之问年龄与妻子吴氏相仿或大几岁,他到绍圣三年大约已四十几岁。

李之问和聂胜琼的故事极可能发生在宋哲宗时期。

(三)、《寄李之问》写作时间约在“元祐”年间

《鹧鸪天·寄李之问》感情真挚,十分感人。其中的“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尤其动人。但此句也受到了前人词句的影响。唐人温庭筠曾这样描写雨声:“梧桐树,三更下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里写的只是雨声。

宋人万俟咏的《长相思·雨》则写道:“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此词显然受到了温词的影响,“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就是因袭过来的,但增加了“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这样表现人的诗句,比温词更动人。聂胜琼的词,不但有万词“梦难成”这样的现成诗句,在词意上也显然受到了万俟咏的启发,把写雨与写泪融合在一起,由前人的写雨改成了重在写泪,泪雨相共,室内室外相应,“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十分感人。

万俟咏,“籍贯与生卒年不祥,哲宗元祐(1086—1092年)时,以诗赋见称于时。”李之问与吴氏结婚在熙宁九(1076)年前,他与聂胜琼的相识在其当官之后,聂胜琼是读到万俟咏的《长相思·雨》之后写下《赠李之问》的,极可能在元祐年间。这就证明了,《周氏墓志铭》中的 李之问就是聂胜琼的男友李之问。

(四)、从“李恕”到“李之问”之谜

从《吴良臣墓志铭》之“长女适李恕,次适李宗期,皆进士。”到《周氏夫人墓志铭》的“女二人,长适进士李之问,次皆早逝。”我们知道:李恕和李之问是同一个人,他是吴良臣和周氏夫人的大女婿。那么,为什么同一个人而名字不同呢?即使有别名,刻在岳父母墓志铭上的名字也应该尽量相同才是,为什么李恕改为李之问呢?

笔者猜测,也许,李之问在妻子细君的强力支持下娶回词人聂胜琼这事,吴氏在当时就受到了称赞,且影响很大,《周氏夫人墓志铭》是有意记下此事,才直接写李之问是其女婿的。

《周氏夫人墓志铭》是其门人,进士:郭东撰文,他的孙子,进士:吴知常书写的。

三、李之问妻吴氏出身书香世家

墓志铭中虽然关于李之问夫人吴氏的文字极少,但这是其父母的墓志铭,对其父母有较详尽的记载。我们据此可以了解吴氏的出身背景和家庭情况,有些问题可以得到证实,这对了解和认识吴氏夫人是很重要的。

吴氏出身书香世家。其祖父吴尧之时就“家有书万卷”,那时活字印刷术还没有发明。吴尧举进士不第而亡,他喜欢诗词,他写的诗词往往记诵人口。

吴氏的伯父吴鼎臣进士出身,官至天章阁待制,擅文章,能诗词。其伯兄吴善长也是进士出身,亦善诗词。

其父吴良臣“少举毛郑诗,迨兄中第,曰‘兄仕可以行道,吾居可以治生。’故不复进取。”良臣学的是“毛郑诗”,亦即《诗经》。因汉朝鲁国人毛亨在秦火中保存了《诗经》,故称毛诗。东汉人郑玄为毛诗作《笺》,故后人称毛郑诗。良臣与弟信臣“皆举学究”,为了支持哥哥在外当官“行道”,他才放弃学业,没再考取进士。“学究”是宋朝学位中的一级,考取一经的称为“学究”。《宋史•选举志》载:“初,礼部贡举,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皆秋取解,冬集礼部,春考试。合格及第者,列名放榜于尚书省。……凡学究,《毛诗》对墨义五十条,《论语》十条,《尔雅》、《孝经》共十条,《周易》、《尚书》各二十五条。……五年,……命殿中侍御史李莹等为考官,得进士二十六人,五经四人,开元礼七人,三礼三十八人,三传二十六人,三史三人,学究十八人,明法五人,皆赐及第。”[1]2410-2411以此可见,学究是与进士一样通过考试得到的科举学位。

吴良臣“家有书万卷”,考取了学究,因哥哥吴鼎臣考中进士为官,才放弃学业,在家“治生”以支持兄长。

“皇祐中”,哥哥吴鼎臣“以侍御史知谏院。命使契丹,恩得任子。”这次出使契丹,吴鼎臣完成的很好,回国后,仁宗降恩,任其一子弟为官。

吴鼎臣向朝廷推荐二弟良臣,朝廷任命他为“郊社斋郎”。 没有多长时间,吴良臣“调临邛尉”。 到四川成都西南去当“临邛尉”——管治安的副县级干部。这对年已五十多岁,从未当过官的山东惠民人吴良臣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在临邛尉任上,吴良臣“廉敏畏谨”,恪尽职守,“盗贼怗息,卒秩满,无敢犯者”。在偏远的大西南地区,良臣以其勇敢和智慧治理地方治安,使盗贼服服怗怗。这使朝廷很满意,朝中的相关官员准备推荐重用吴良臣。这时,年近六旬的吴良臣“慷慨告老”,朝廷也无话可说,给他提了一级,“恩以国子监丞致仕”。吴良臣又回到了惠民老家。

吴良臣从临邛尉回到京师以国子监丞退休,他的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先后去世,夫人贾氏又去世。年满花甲的吴良臣成了一个孤寡老人。

壮心不已的吴良臣又娶了一位25岁的周氏夫人,竟然生了5男2女,两个女婿都是进士。后来他的孙子吴知常在不到20岁时考中了进士,我们今天见到的《周氏夫人墓志铭》就是她的孙子吴知常书写的。

退休以后的吴良臣没有闲着,他又拾起了老本行,作生意。所以《贾夫人墓志》说:“中舍自临邛尉代归”后“治生里中,日益饶”,《吴良臣墓志铭》也说“自退,居家益饶”,家里更加富有了。

这位六七十岁的北宋退休官员在家“治生”,赚了多少钱,我们不得而知。但其《墓志铭》说:吴良臣“闢斋馆、治亭榭,乐与贤者游。”棣州知州张洞、秘书阁王异都到他家中游玩。斋馆是书斋、书房,亭是亭子,榭是建在台上的游观之所。有亭榭必有花园,老年吴良臣竟在庵里吴老家建起了花园,还引来州郡的主要官员到此与之相游,这既可见其富有,又足见其人望。

棣州知州张洞见于《宋史·列传第五十八》,张洞与宰相兼著名辞人晏殊是好朋友,“晏殊知永兴军,……游其门者皆名士,尤深敬洞……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1]8052张洞还受到宋仁宗的看重,“仁宗方向儒术,洞在馆阁久,数有建明,仁宗以为知经,会复考进士崇政殿,因赐飞白‘善经’字宠之。洞献诗谢,复赐诏奖谕”。[1]8053

就是这样一位“善经”、擅诗的著名文人“出知棣州”。棣州当时是北宋北部边境的重镇,位置十分重要。宰相贾昌朝在给宋仁宗的《备边六事》中说:“太祖命李汉超镇关南,马仁瑀守瀛州,韩令坤镇常山,贺忠惟守易州,何继筠领棣州……”[1]7834这足见当时棣州战略地位之重要。张洞到此,也是朝廷对他的重用。

张洞知棣州,始于嘉佑六(1061)年。据宋人周必大《跋欧阳文忠公与张洞书》载:欧阳修知颍州时,张洞为推官,他们关系密切,所以有五幅欧阳修给张洞的信札。周必大的跋说:“嘉佑六年,文忠在枢府,而洞以秘阁校理出守棣州,答第五书,次序皆可考。”[4]301张洞等到吴良臣家大概在他任棣州的次年,即公元1062年,这年吴良臣67岁。

张洞和僚友王异等到吴良臣家中宴游十分高兴,他说:“士隐不必山林泉石,君市朝隐也。”说吴良臣是位隐于市场的隐士,就像东方朔隐于朝堂一样。张洞等玩得兴高采烈,大笔一挥写下了“市隐”两字,“为诗者又十数”。这些士大夫在庵里吴村游兴之浓烈可见一斑。

李之问夫人吴氏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耳濡目染,她懂诗词,喜聂胜琼词“语句清健”是自然的。

四、母亲周氏“生有淑质,出于天成”

李之问岳母周氏25岁时嫁给比她大35岁的吴良臣,这无论从哪个时代看,都是少有的,北宋25岁的大姑娘绝对是剩女,大概她要求太高,才被剩的吧。

周氏嫁给吴良臣后,虽然是老夫少妻,但他们夫妻过得很和睦,很幸福,生了5男2女7个孩子,他们夫妻共同生活了20年,吴良臣死时,子女婚嫁都已完成,即使最小的孩子10岁完婚,他们也在10年中生了7个孩子。这足以证明他们夫妻的美好关系。

《周氏夫人墓志铭》说她:“生有淑质,出于天成”,是说周氏的淑女品质是天生的,自然的,不是强管教出来的。有这样品质的母亲,才有可能生出不嫉妒,有真情的女儿。

吴良臣夫妇生养出宋词《鹧鸪天·寄李之问》词中李之问妻细君那样的女儿是符合人生逻辑的。

五、“细君”及其他

《青泥莲花记》载:“李复留经月,为细君督归甚切,虽饮别。”称李之问妻子为“细君”。

细君是西汉人东方朔对其爱妻的称呼。《汉书·东方朔传》载“东方朔平原厌次人也”,“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他多次直言上谏汉武帝,“上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东方朔又是个滑稽善变之人,常以滑稽之恣谏武帝,斗奸佞。“久之,伏日,诏赐从官肉。大官丞日晏不来,朔独拔剑割肉,谓其同官曰:‘伏日当早归,请受赐。’既怀肉去。大官奏之。朔入,上曰:‘昨赐肉,不待诏,以剑割肉而去之,何也?’朔免冠谢。上曰:‘先生起自责也。’朔再拜曰:‘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壹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上笑曰:‘使先生自责,乃反自誉!’复赐酒一石,肉百斤,归遗细君。”[3]2149颜师古的注说:“细君,朔妻之名。”

《青泥莲花记》称李之问妻为“细君”,隐含了李之问象东方朔一样对其妻子的仁爱,另一方面,也让人联想到李之问夫妇与东方朔是同乡。《史记·滑稽列传》载:“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张守节的【正义】说:“《汉书》云:‘平原厌次人也’,《舆地志》云:‘厌次,宜是富平县之郷聚名也。’《括地(志)》云:‘富平故城在沧州阳信县东南四十里,汉县也。’”[4]3205厌次即今惠民县,是秦县,汉初,从厌次分出阳信县,东方朔故里是今惠民县河坊乡钦风街人,历史上既属于厌次,又属于过阳信。钦风街在今惠民县城(宋棣州城)东二十里。李之问妻子吴氏是庵里吴村人,在棣州城西二十里,北宋属阳信县归德乡,今属惠民县石庙镇。称吴氏为“细君”也许是因吴氏与东方朔是同乡的关系吧。

从吴良臣与周氏夫人的墓志铭来看,我们可以断定他们的女婿李之问就是聂胜琼的情人李之问,这可谓文化史上的一件趣事。

李之文娶词人聂胜琼,胜琼与吴氏“终身和悦”,终老于阳信。从聂胜琼与李之问和妻子吴氏细君的故事可见北宋时棣州——今滨州经济文化繁荣之一斑。

《吴良臣墓志铭》、《周氏夫人墓志铭》《吴鼎臣墓志铭》藏于滨州市博物馆。

参考文献

[1][]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洪本健.欧阳修资料彙编[M]. 北京:中华书局,1995.

[3][汉]班固. 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作者简介:吴名岗(1952——),男,山东省惠民县人,山东省孙子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孙子文化、《史记》及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8 20: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部分。志盖为方形盝顶,正面刻空心篆书“大周故申屠君墓志铭”,四刹线刻花草纹。志石右下角残缺,志文楷书阴刻,21行,残存402字。该墓为兄弟夫妻合葬墓,纪年明确,墓主人身份清楚
2024-08-30 19:10:00
西安市灞桥区纺织西街 考古发现中晚唐军吏墓葬
...伾墓志,盖为方形,盝顶,顶面阴刻楷书“大唐故田府君墓志铭”,共3行9字,四周线刻卷草纹。志石为方形,四周略有残缺。志石边长47、厚12厘米。志文楷书,22行,满行22字,共计
2025-06-25 16:21:00
我国公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看看位于江苏的是哪些
...期:东汉潘乾校官碑,收藏于南京博物院;东汉永寿元年墓志铭,收藏于邳州市博物馆。三国时期:国山碑,位于无锡市;东魏石刻造像碑块,收藏于淮安市楚州博物馆;三国葛祚碑,收藏于南京博
2023-07-14 22:05:00
宋代有多少自撰墓志铭
在中国古代墓志铭撰写中,有一个较为特殊的现象值得引起关注,那就是墓主生前为自己撰写墓志铭,对一生进行回顾并加以整体性评价,很有自我盖棺论定的意味。为自己撰写墓志这样的现象在宋代之
2023-02-17 13:37:00
史地新知录⑥|生于四川逝于江苏的苏轼,为何葬于河南郏县
...灌溉农田时发现了被水冲出的苏仲南夫妇墓穴,挖掘出的墓志铭上写有“和十五年晦日,和葬于汝州郏城上瑞里先茔之东南巽隅……”(苏仲南系苏辙之次子),后经苏学界专家考证无疑点,全国公
2024-06-22 07:10:00
陈国公主墓,公主为何戴着神秘面具下葬
...么多陪葬品的人,身份肯定不一般。考古专家根据该墓的墓志铭,发现了墓主人的真实身份,墓中的女子是陈国公主,男子是其丈夫萧绍矩。史书记载,陈国公主是辽景宗的孙女,耶律隆庆的女儿,
2024-05-07 10:16:00
苏轼与欧阳修竟然是姻亲关系,两家喜结秦晋之好
...公夫人文》,以表缅怀;苏辙亦作《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墓志铭》,以表记铭。2.苏迨迎娶十四娘,了却两家心愿其时,苏迨与十四娘虽未完婚,但两家已互称亲家。如元祐五年,苏轼在杭州任上
2023-04-18 10:35:00
解读北宋名将韩令坤墓志铭
追忆宋代磁县宋将韩令坤墓志铭解读完成日前,经过专家一年多时间的研究,完成了对北宋名将韩令坤墓志铭的详细解读,整个墓志铭共2700余字,内容丰富为全国少见,明确记载了韩令坤的具体死
2023-02-08 15:04:00
论墓志书法的艺术价值
...藏罗振玉善识文物,喜研文史,对殷墟甲骨、汉晋木简、墓志铭文及宫中所藏历代图书、历史档案,乃至珍宝、钱币等,都有系统的研究。他自己也收藏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文物资
2023-07-16 19:4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纪念邹韬奋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之“韬奋好书”暨“好书评”揭晓大会在北京举行。河北省两种出版物获评2025年“韬奋好书”
2025-11-19 08:36:00
10位无名烈士生前容貌被复原,26位烈士遗骸完成DNA鉴定,怀揣照片的烈士颅骨破坏严重,“可能战斗时就已经不存在了”(见习记者:边义婷 剪辑:刘响)
2025-11-18 17:18:00
《天地有正气——颜杲卿颜真卿双忠记》出版发行
日前,由历史文化学者孙万勇创作的《天地有正气——颜杲卿颜真卿双忠记》一书,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该书忠于史实
2025-11-18 17:23:00
傅山园里遇良师
中华傅山园牌坊重阳时节,我所在的三立书画院一行30余人,赴中华傅山园参加纪念傅山诞辰418周年的临摹画活动。见群中张喜淯老师等现场拍摄的精彩视频与照片
2025-11-18 18:27:00
趣玩山野!连江这个“宝藏营地”——元野营地焕新升级!
2025-11-18 13:01:00
一炉香火连两岸,一脉相承系宗亲——台湾彰化梁氏宗亲返乡谒祖
11月16日,南安翔云迎来台湾彰化县秀水乡的梁朝钦等41位宗亲返乡谒祖。“300多年前,弘丙公怀揣着对生计的期盼,从泉州蚶江港出发
2025-11-17 16:59:00
细品林黛玉魁夺菊花诗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插图曹雪芹先生虽是以小说家的身份而广为人知,但他还有一个重要身份:诗人。诗人曹雪芹来写小说《红楼梦》
2025-11-17 18:21:00
“陈陈相因”,出自《史记》,言太仓陈粮叠积竟溢仓外。身为普通读者,我深深偏爱青年作家陈陈相因的作品。她的创作,是冬日老墙缝里冒的新芽——根还缠着往昔的黄土
2025-11-17 18:22:00
文化不灭 国家永存——《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出版发行
今年10月,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故宫学”首倡人郑欣淼历时四年撰写的新著《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吉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2025-11-17 21:50:00
聚焦厦门本土文学与红色历史 何况两部新作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厦门作家何况近日接连推出两部新作,分别为书评集《我看与看我:厦门当代作家作品过眼录》与长篇纪实文学《流动的领土
2025-11-15 08:20:00
一生赤诚报国,百岁丹心长存——追忆百岁新四军老战士段飞
大皖新闻讯 11月14日晚上六点半,103岁的抗战老兵段飞在安徽亳州市涡阳县家中安详离世。11月15日,段飞老人的儿子段超告诉大皖新闻记者
2025-11-15 12:56:00
太行风|一眼千年
一眼千年——遥望古代壁画中的燕赵往事1998年拍摄的安平汉墓出行图白盖轺车。冯 玲摄近日,“彩墨生辉 古壁乾坤——河北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正在河北美术馆举办
2025-11-14 08:41:00
“永恒回响”——汉唐艺苑2025秋季拍卖会即将启幕
时序入冬,艺术盛事再启新篇。汉唐艺苑2025年秋季拍卖会——“永恒回响”书画、瓷器、玉器精品专场,将于11月20日至11月21日在成都启雅尚国际酒店5楼桑耶裕康厅举行预展
2025-11-14 16:31:00
在黄河奔腾入海的壮阔画卷中,在泰山巍峨耸立的云海之间,齐鲁大地以其五千年未曾断流的文明血脉,孕育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
2025-11-14 17:31:00
11月的太原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周末,我乘车沿新兰路一路前行,去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平坦宽阔的道路两边
2025-11-14 18: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