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史地新知录⑥|生于四川逝于江苏的苏轼,为何葬于河南郏县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22 07:10:00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文|许志杰

郏县“三苏园”,当地人又叫三苏坟。三苏,乃指入列“唐宋八大家”之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及其两个儿子苏轼苏东坡、苏辙苏东轩。三苏园里的三座坟茔,分别安葬着苏洵的衣冠冢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的遗骨。众所周知,苏氏父子均出生在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州市),以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落叶归根,去世后要尸骨还乡,葬在自家的氏族墓园。为什么苏氏三父子将墓园建在了距离眉山老家一千多公里开外的郏县?

史地新知录⑥|生于四川逝于江苏的苏轼,为何葬于河南郏县

苏坟夜雨的传说

河南郏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县份,早在周康王时就称“夹”,时称夹邑,秦始皇设置郡县,称夹县,隶属颍川郡,南北朝废颍川郡,北魏始设颍州辖之。隋代设汝州,辖夹县,后裁撤,元大德八年复设夹县并改写为郏县。现在的郏县属河南省平顶山市,有全国县城(曲阜除外)存在最为完好的郏县文庙(孔庙),有被称为万里茶路重要节点的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山陕会馆,以及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临沣寨,与三苏园一起成为郏县四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此足以证明,此地历史文化厚重,地理自然环境优越,“三苏”长眠于此,于情于理都在其中。

带着惊奇与崇仰,我们踏进三苏园。听说三苏园有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叫苏坟夜雨。清朝时候,时任郏县县令张笃行拜谒三苏坟,夜宿其中。时至深夜,突然雷声大作,风雨袭来。张笃行被从未见过的景象所震撼,起身推门来到走廊,细观天象,却见星月齐明,园内静谧安详,何来雷电风雨?张县令大为惊疑,回到房里,起笔写下“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不鼓衣,雨大不湿襟”的亲身体验。如此灵异事件传开,使本来就是墓地的三苏坟,有了一些令人犯疑和恐惧的神秘感,很多人敬而远之,只能遥祭。当然也有好事者到三苏坟亲身体验,竟然屡试不爽,甚感怪哉。

为了消解存于人们心中之疑恐,有骚客兴之所至,将其命名“苏坟夜雨”。曾经令人毛骨悚然的风言风语,被演绎成一个传说,使本来就扑朔迷离的三苏坟与苏家父子的传奇色彩更加契合,倒也符合一代又一代人对苏家父子的追捧心理。后来有人研究分析,三苏坟历经多年建造,园内柏树参天茂盛,加之三苏坟所处高地,到了夜晚稍有风起,柏树枝便会随风摇曳,互相缠绕,从而发出吱扭吱扭颇似雷声雨声的音响。

三苏园地势居高,四周一览无遗,可远观嵩山余脉。域界甚广,建筑众多,包括三苏祠、广庆寺、三苏坟、三苏湖、东坡碑林等众多历史遗迹。更有新近落成的三苏纪念馆,全面展现苏家父子坎坷艰难的人生经历。三苏纪念馆大门前苏洵与两个儿子在一起的巨型雕塑,栩栩如生,真实、形象、深刻地表现了父子三人在一起写诗读诗、谈古论今的温馨场景。

史地新知录⑥|生于四川逝于江苏的苏轼,为何葬于河南郏县

三苏坟墓道宽绰静寂,贯穿在苍松翠柏之中,两边的石兽静卧草丛。三苏坟大门两侧的楹联,准确地将父子三人的一生经历与文学成就包含在内:“一代文章三父子,千秋俎豆两峨眉”。指示标牌这样描述三苏坟的形成: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江苏常州,次年闰六月,由江苏常州移至河南郏县,苏轼葬此十年后的公元1112年,其弟苏辙卒于颍昌(今许昌),并葬于此处。公元1350年,郏县县尹杨允将苏洵衣冠葬于两公冢之间,始称“三苏坟”。距今674年。

苏洵墓前石供桌一直以来被称为“摸福石”,当地人有一顺口溜:“站立祭坛闭双目,直行向前去摸福,谁能摸住香炉石,万事如意皆是福。”据说科举时代一些学子进京赶考时,总要到三苏坟摸一下老泉坟前的香炉石,图个吉利。

郏县三苏坟真伪之争

需要讲清楚的是,郏县三苏坟非天下唯一。

在三苏父子的老家眉山,有苏洵家族墓地,又称苏公陵,或苏坟山。苏洵家族墓地有四座墓,分别是苏洵与程夫人合葬墓,苏轼结发夫人王弗墓,以及苏轼、苏辙衣冠冢。这样的布局与郏县三苏坟所称格局完全吻合。另据刊载,在苏氏家族祖居地眉山东坡区修文镇十字卡村,有鲜为人知的苏氏家族墓地,村里人叫“苏坟园”,而且由来已久。经过四川省文物部门的考古挖掘,确认苏坟园中的大苏坟园为苏轼孙子苏符墓穴,小苏坟为苏轼曾孙、苏符之子苏山的墓葬。

史地新知录⑥|生于四川逝于江苏的苏轼,为何葬于河南郏县

其二,安徽霍山县有一座苏轼墓,有人写文认为,河南郏县出现苏轼墓,只是因为苏轼生前有遗愿要“葬于嵩山”,但在霍山县档案局存有一套八本的苏氏宗谱,第六本《文忠公年谱》中却写有“(苏轼)次年六月葬于庐山府霍山钓台乡上瑞里,葬处张家湾双山,苏家岩甲山庚向”,以此为据,苏轼墓可能就在霍山。宗谱还有苏轼画像,不仅如此,宗谱同时有宋仁宗、英宗、哲宗几位皇帝的画像。文章同时指出,因为霍山县自唐朝末年撤销县置,划归六安县管辖,直到明初才恢复县置,其间五百多年的历史成为空白期,很多发生在霍山的名人故事,或言语不详,或干脆没有记载。

郏县三苏园除了有三苏坟,还有苏仲南夫妇墓。据“苏仲南夫妇墓”介绍,三苏坟的真伪问题在1972年之前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1972年之后不再争论,就是因为发现了“苏仲南夫妇墓”。这是一座很有价值的古墓葬。1969年当地生产队灌溉农田时发现了被水冲出的苏仲南夫妇墓穴,挖掘出的墓志铭上写有“和十五年晦日,和葬于汝州郏城上瑞里先茔之东南巽隅……”(苏仲南系苏辙之次子),后经苏学界专家考证无疑点,全国公认葬郏县,墓志铭原件存放在河南省博物院。

除此之外,还有零星的有关苏轼家族墓地葬于何处的说法,皆难自圆其说。前文所述郏县三苏园有关介绍,苏仲南是苏辙次子,他们夫妇埋葬于此,只能说明苏仲南夫妇追随了父亲苏辙,因此苏辙去世后葬于郏县是最无争议的,记载比较明确。但是,苏辙葬于郏县,苏辙次子苏仲南夫妇葬于郏县,能不能完全证明苏轼亦葬于这里,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追溯当年地理场景

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常州因患痢疾不治去世,翌年他的遗体葬在了远在1300里之外的汝州郏县。三苏纪念馆记为“苏轼葬郏”: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闰六月二十日,苏轼葬于汝州郏城钓台乡上瑞里,即今河南省郏县茨坝镇苏坟村。

事过境迁,当时情景记录不足,未能留下板上钉钉的相关史料,因而各类坊间传说纷纭复杂,莫衷一是。

一说,去世前苏轼留下遗嘱,将自己埋葬在汝州郏县,那里有一座与家乡峨眉山同名的峨眉山。根据苏辙所撰《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记,苏轼到达常州之后不久即生病不起,想到自己来日不多,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一封信:“公始病,以书嘱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苏辙手拿哥哥的书信,哭着说:“小子忍铭吾兄”,答应给哥哥写墓志铭。二说,在运往老家眉山途中,苏轼遗体辗转数日,此时天奇热,经不住这么长途跋涉。正在汝州郏城迎柩的山东无棣人李之仪劝说苏家后人,葬在了郏县。三说,宋代有不成文规矩,出身中原之外各地的朝廷命官,死后可以在汴京(宋朝国都,今河南开封)方圆五百里之内的任何地方选地安葬,郏县符合此规定。

另有一个说法,苏辙在汝州做官,生前苏轼曾经游历汝州,留下美好印象,曾表达自己去世后葬在此地的意愿。大家都知道苏氏兄弟感情笃厚,尤其苏辙对苏轼更是亦步亦趋,一直追随哥哥脚步。苏轼在常州病逝以后,弟弟与侄子苏过商量,将苏轼遗体运往郏县,入土为安。还有人说,从父亲苏老泉到儿子苏轼、苏辙,打心眼里喜欢汝州郏县一带,生前都曾经在此小住,多次言语死后要葬在这里。苏洵有诗曰:“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

因为喜欢而葬于此,是不是也太任性了。仔细考究,这几种说法都有其可行性,亦皆存可商榷之处。作为当事人,苏辙留下的文字最具说服力。苏辙所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东坡先生墓志铭》)收录在《东坡乐府笺》一书中,并未见镌刻碑石等实物留存下来。从苏轼遗骨由常州迁往郏县的路线看,经过了润州(今镇江)扬州、南京(今商丘),过东京(开封),然后折头朝南偏西方向的颖昌(许昌)行进,再到汝州之郏城。虽然苏轼有致苏辙“葬我嵩山下”的书信,但苏辙《卜居赋》也言:“念我先君,昔有遗言;父子相从,归安老泉。”由此推演,运送苏轼遗骨最初设计路线的终极目的地,应该是眉山,而非汝州。葬于郏城,是由李之仪提议而临时动议的结果,并非不可。

当然,苏辙《卜居赋》:“今子瞻不幸已葬于郏山矣,予年七十有三,异日当追蹈前约,然则颍川亦非予居也”,和《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卜葬嵩山,既有治命”,是苏轼葬于嵩山下的不二证据,同时充分表达了苏辙的矛盾心理。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十月三日,74岁的苏辙在颖昌(许昌)去世,其子遵父命,葬苏辙于苏轼墓旁。兄弟二人“夜雨对床”,千年不休。矛盾与疑问随着时间推移并未烟消云散,事实却似尘埃落定。

山东人李之仪为苏轼送葬

传苏轼棺柩到达汝州郏县时,苏辙与李之仪城外跪迎。苏辙当时正在汝州养闲,其兄苏轼在常州去世的消息送到汝州,悲痛欲绝的弟弟立即作文《祭亡兄端明文》。而李之仪又是何方人士?

欲说李之仪,当然要从那首千古名词《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说起: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夜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作者就是李之仪。

李之仪,祖籍沧州无棣(今山东滨州),字端叔,出生于显赫世家,其母田氏故去,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梦溪笔谈》作者沈括为其书写《长寿县君田氏墓志铭》。李之仪“少力学,举进士,元祐中为枢密院编修”,并与东坡先生结交,为苏轼文人集团的一员。苏轼出守定州,45岁的李之仪被邀入幕府,半年不到苏轼被贬惠州,不久李之仪亦受牵连被贬。宋徽宗即位后,苏轼获赦,李之仪听闻非常兴奋,写信祝贺。苏轼得知李之仪因受自己牵连仕途坎坷,甚感心愧不安,师生惺惺相惜,相互慰及。据不完全统计,两人之间诗词唱和来往很多,李之仪《姑溪居士全集》中,收录与苏轼有关的作品四十多种;《苏轼文集》和《苏轼诗集》中,与李之仪有关的各类作品二十多篇,苏轼赞美李之仪的诗与唐代诗人孟浩然不分高下。

闻听苏轼病逝于常州的消息,李之仪嚎啕大哭。苏轼遗骨运达汝州郏城,李之仪与苏辙城口跪迎灵柩,并与苏辙及苏家后人一起将苏轼埋葬在嵩山下。送别苏轼,李之仪一直陷于痛苦之中,又遭诬陷谪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更加怀念老师,遂写下“几度惊回窗下梦,新来添得雨中寒。伤心不见东坡老,纵有鹅溪下笔难”的诗句。

虽然李之仪郏县跪迎苏东坡灵柩一章不见文献记载,又因为李之仪追随老师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几次被捕入狱,造成履历不清,行踪不明的遗憾。但是两人的师生情谊,共同的人生遭际,足可表明他们的心迹是走在一起。

(本文作者为高级记者,媒体从业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2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从眉而来,魂归郏县 北宋文豪三苏为何心安吾乡?
...坟园为苏轼曾孙、苏符之子苏山的墓葬。生于眉山,葬于郏县。提起三苏墓,很多网友都情不自禁想起河南,平顶山市郏县茨芭镇苏坟村东南隅的三苏坟,是北宋大文学家苏洵、苏轼和苏辙的墓冢。
2023-11-21 11:41:00
苏轼兄弟晚年居住在颍川一带,为何会葬在河南郏县?
...苏轼葬在四川,其实并非如此,苏轼兄弟二人都葬在河南郏县的苏坟村东南处。这让人不禁产生了疑问,眉州距离郏县遥遥千里,他们为什么舍弃故乡而葬在中原呢?而且是这么不知名的郏县?让我
2023-02-23 17:09:00
苏轼为何选河南山村做长眠处
...却没有选择落叶归根,而是葬在了河南的一个小山村——郏县。或许正是因为多年四海为家的经历,让苏轼看淡了人间百态,写下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名句。他的一生,也正如词中所写
2023-01-17 15:40:00
苏轼墓旁的广庆寺内为何建有三苏祠?
...堂翊善奏请:郏城苏轼坟寺援范镇例赐名。宋孝宗诏敕:郏县苏轼坟寺以旌贤广惠为名。”(胡坤点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12月版,第2468页;陆心源
2023-09-02 19:58:00
此心安处是吾乡 “寻路东坡——大型人文采访活动”今日启动,封面新闻九路记者带你重走东坡路
...托,将他归藏于嵩山之下。第二年,苏辙将苏轼葬于河南郏县,如今,三苏已成为这里的文化符号,世代传承。黄冈苏东坡纪念馆苏海浩瀚,值得我们终其一生为之探寻。2月4日起,封面新闻将派
2023-02-04 10:17:00
...发表的题为《比中科院假院士荒诞!“俄罗斯外籍院士”郏县苏东坡墓文化33亿投资闹剧》的文章,引发广泛关注。由此,33亿元投资框架协议被爆流产,“投资人”苏文众多身份被打假,郏县
2025-08-21 23:46:00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精心讲好三苏故事 《巴蜀史志》“三苏文化专刊”出版发行
...山三苏祠博物馆、江苏常州、浙江杭州、山东诸城、河南郏县、湖北黄冈、广东惠州各地城市联盟成员单位提供了大量精美图片,确保专刊图文并茂。编辑部同志专程上门拜会全国知名苏学专家,邀
2023-11-09 09:58:00
...:张良(?-前186年),字子房,一说颍川城父(今河南郏县)人,一说新郑(今河南新郑)人,另一说沛郡(今安徽亳州)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政治家,西汉开国功臣,与韩信、萧何并称
2024-09-10 18:04:00
...区眉山片区珠海国家高新区眉山市东坡区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眉山市彭山区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仁寿县重庆市长寿区洪雅县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丹棱县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青神县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
2023-07-22 06:2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全球习练者近4亿人 太极拳在此发源
大河网讯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提到太极拳,不得不去其发源地——焦作温县陈家沟转一转。9月20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来到陈家沟景区
2025-09-21 07:37:00
大河网讯 9月20日上午,“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焦作武陟嘉应观,探访这座有“黄河故宫”之称的清代治黄文化建筑群
2025-09-21 07:37:00
电影《731》热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南京,日军当年也有一支“731部队”南报网讯(记者杜莹)电影《731》正在热映,主要讲述了抗战胜利前夕
2025-09-20 09:53:0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城市知识竞猜服务类节目《欢乐大猜想》约您畅游河北邯郸
千年古都,孕育出无数的成语典故,现代新城,绽放出摄人的夺目光彩,“活楼”、“吊庙”,诉说着华夏起源,贴崖石窟,讲述着文化底蕴
2025-09-20 11:08:00
书法爱好者郭书雷:巧构“合体字”,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从伟在多数人眼中,汉字是方方正正的符号。而在书法爱好者郭书雷的手中,汉字却成了可以巧妙拼插的“艺术积木”
2025-09-20 16:21: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李策:烟盒纸上写下赤诚宣言
“我们现在只是暂时的分离。”在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上百件展品中,有一张香烟盒纸引人驻足。香烟盒纸平整铺开,面积仅10余平方厘米
2025-09-20 23:34: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伊水畔的龙门石窟 藏着不朽文化印记
大河网讯 站在伊水之滨远眺,东山与西山隔河对峙,天然造就“伊阙”胜景,而嵌入两岸崖壁的石窟群,正是这座跨越千年的佛教艺术宝库
2025-09-21 00:27:00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
名不虚传、个个千年!河南这些小镇入列→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武则天沐浴过的温泉镇,齐桓公光临过的召陵镇,以造纸业出名的纸店镇,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缑氏镇……每一个地名
2025-09-19 2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