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介绍唐代科举的兴起与发展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4-21 10:03: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这句话非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一句广为流传的亘古真理,即便是梦回唐朝,也同样是唐代人民的生存智慧。

自古身强体壮的人倾向于卫戍边疆,在沙场用军功为自己和家族赚取无上荣誉,精于商贾之人则更有可能会西征丝路,通过贩运商品为妻儿换来一世荣华。

不过对于那些手无缚鸡之力,身无片技之长的人,广纳百贤的大唐盛世,自然也会为他们提供特有的晋升之路,这便是唐代科举!

介绍唐代科举的兴起与发展

一、大国选士,唐代科举之百花齐放

除了战争灾荒等不可抗力的影响,唐代科举基本上是一年一试,所以又被称为“岁试”。

为了相对公平,唐高李渊特意在其诏令中给予了学士和白丁平等的考试资格,对于这两种人,民间常用“生徒”与“乡贡”来形容他们。

正因如此,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们,可以不论出身高低和财产多少,不在乎有没有官员举荐,都可以自行报名参加考试。

甚至参考人不一定要有在官学学习过的经历,只要你有足够的学识,科举的大门都会为你敞开。

介绍唐代科举的兴起与发展

如果说到此为止,便将唐代科举的英明之举一带而过,那无疑是对唐代皇家才能的埋没。

因为他们在科举中,还考虑到了另外一种特殊的情况,那便是特殊人才,比如算术、金融、礼法人才等。

根据《新唐书·选举制》中的记载,唐朝科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

其中明法、明字、明算三项,便是为这些特殊人才而准备的“专业技能考试”。

介绍唐代科举的兴起与发展

二、五言七韵,白丁平民的宫廷曙光

不过无论是特殊人才,还是官家子弟,在大唐八千万的浩瀚人海中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于是乎有机会能让一个白丁问鼎金榜的进士明经,方是唐人津津乐道的不二法门。

科举制创立之初,对于成绩优异四个字的定义还不是很成熟,很多为官之人对一个人有才与否的判断,多半要从此人平日里创作的诗词歌赋来进行判断。

一来二去,民间便兴起了“行卷”的风潮。

介绍唐代科举的兴起与发展

行卷,即是考生在考试之前,通过找门路,托关系的等方法,提前将自己最好的作品送给名人请求推荐的捷径。

在行卷之风中,最广为人知的例子,则要数白居易了。

当年白居易在长安应考时,将《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经典文章投递给了当时的著名诗人顾况。

顾况在听见白居易的名字后,用“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的话打趣过他。

但是在看见“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的名句之后,还是拍案惊叹说:“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

之后更是极力推荐,促使白居易一举及第。

介绍唐代科举的兴起与发展

另一位因此出名的则是杜牧,不过让他出人头地的,却仅仅是一篇《阿房宫赋》。

纵使行卷这种做法的确让一些考官发掘出了民间的大贤,及时引他们入仕,但久而久之,行卷的最大弊病也显露无疑。

在这种行卷遍行的世风下,一部分主考为了能更准确地选拔人才,往往请自己熟悉的文坛名流协助自己评判试卷,鉴定优劣。

但没想到这样的后果却是将他们的审美化作了莘莘士子们争相努力的方向。

介绍唐代科举的兴起与发展

当无数学士与白丁将学问造诣全都偏向于《赋得古原草送别》《阿房宫赋》等一众诗歌之后,大量的诗词歌赋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出,在弹指之间便占领了文学界的大半江山。

有些人认为这些通过《五经》、历代史书及《切韵》等工具书生搬硬凑出来的应试诗歌失去了诗歌应有的美韵,是对古代先贤的不尊重。

但也有人认为,对于《五经》《切韵》等书的普遍运用,反而是促进了百家文学对于科举考试求取贤才的重视。

然而笔者认为,无论此事好与不好,都不能抹削唐人孜孜不懈的通过创作唐诗来表达他们对于科举制的热爱。

介绍唐代科举的兴起与发展

三、千古绝唱,风骨声律蕴绚丽瑰宝

随着时代的发展,朝代的变迁,科举制早已淡出历史的长河,仅仅留存于广大学者对唐代历史的学术研究中。

不过对于科举制中很多精华部分,精明的教育学家们却将它们一直沿用至今。

唐肃宗在位,李揆主持科考时,就曾大刀阔斧的为枯燥无味的科举制进行了一次惊世骇俗的改革,直接将《五经》《切韵》等工具书直接放在了考生的案头上。

并故意将考试的方向偏离,出一些偏题怪题,以防止将那些高才低能,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所谓“近视”标为上佳。

有了如此前车之鉴,现在考试中便有了“开卷考试”这一更为考察学生运用工具能力的方法。

介绍唐代科举的兴起与发展

除了科举内的部分制度外,唐代为后世留下的另一样瑰宝便是多如牛毛的唐诗了。

诸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的名句更是早在义务教育时期便深深的刻在了每个人的脑海中。

正因此,很多现代诗以及对联在创作之时,都是按照唐诗的五言或是七言作为模板,以求对仗工整,风雅别致,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虽然“一纸走天下”的行卷科举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唐诗三百首》也无法再收录任何古代大贤新作。

不过处于新世纪的我们也不必扼腕长叹,毕竟“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的选才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心中。

介绍唐代科举的兴起与发展

结语:

一晃千年,诗圣、诗仙、诗魔、诗鬼都早已化作尘埃一去不复返,平仄押韵对仗工整的苛责模式也纷纷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无缘亲眼见证斗酒诗百篇,倒也不必捶胸顿足,毕竟“以文会友,以笔为媒”的优良传统早已广布于无数笔墨流转之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1 12: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画眉如何识深浅:科举“公平竞争”背后的博弈
...的赏识,得其引荐而扬名,在宝历二年(826)中第。既然科举制是一种公平的考试制度,考生朱庆馀为何要在考前奉诗张籍,低眉顺眼地用隐晦的诗句探询自己的仕途前景呢?科举考试又是否能
2023-06-07 15:40:00
科举制下的寒门困境:唐朝科举真相揭秘
科举制起于隋而成型于唐,它的第一大作用是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使“寒门出贵子”成为现实,因而收获了一片赞誉声。可实际上,直到唐朝结束我们都没有看到“寒门出贵子”的盛大景象,真正
2024-03-16 07:01:00
朱元璋说要恢复宋代开明统治,为何还要40个妃子陪葬?
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在宋朝大规模推行。科举制的普及,让秦始皇的郡县制达到真正的完善。今天我们看看中国古代文明,何时达到了顶峰,又为何会衰落?01白居易写诗讽刺皇帝,唐宪宗读了,却让
2023-02-12 15:21:00
​长庆元年的科考舞弊案,是“牛李党争”的导火索
...名士之节,即可获得朝廷高官厚禄,好生奉养。即便到了科举制盛行的唐朝,李德裕出身的赵郡李氏依旧长盛不衰。李德裕除了有位做宰相的父亲李吉甫外,其祖父李栖筠在唐代宗时期就是朝廷的御
2023-01-07 01:28:00
古代科举制度如何实行的
...题目一定都不容易,不然怎么能刷下一批又一批的人呢?科举制度是隋炀帝杨广首创的,隋朝只有38年的历史,但是隋文帝杨坚却开了一个好头,开创了开皇之治,实现了国富民强,到了杨广做皇
2023-02-04 12:40:00
唐宋时期,门阀势力衰落
...不得诛杀大臣,善待柴氏家族,俨然一副明君形象。02、科举制完善,文官政治发达 选官制度,是衡量社会公平、公正程度之重要指标。夏商周时期,盛行世卿世禄制,官职基本都是世袭,具
2023-08-22 20:44:00
科举考试:古代的公平选拔与官场变革
...元,考中状元的人,最开始阶段能够授予多大的官职呢?科举制出现,公平公正在科举制出现以前,其他的推举官吏的制度无一例外都是为贵族服务,甚至在九品中正制期间,出现了“上品无贵族,
2023-10-26 14:48:00
古代官员工资低廉,买房难如登天
...地可住。这时就已经开始了对官舍问题的研究。当然此时科举制度还未兴起,一般都是通过察举推荐等制度选拔官员,直到隋唐时期科举制才正式确立。此时通过科举为官的官员逐渐增多,再加上中
2023-10-07 22:37:00
苏轼鼓励晚辈考试,告诉他中举之后有什么好事
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后,这种选拔人才的举措越来越得到重视。科举制从唐朝开始发展,宋朝得到规范,明清时期达到极盛顶峰。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将它当作步入仕途的不二法门。科考对于每个学子都
2024-03-15 19:0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聚焦厦门本土文学与红色历史 何况两部新作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厦门作家何况近日接连推出两部新作,分别为书评集《我看与看我:厦门当代作家作品过眼录》与长篇纪实文学《流动的领土
2025-11-15 08:20:00
一生赤诚报国,百岁丹心长存——追忆百岁新四军老战士段飞
大皖新闻讯 11月14日晚上六点半,103岁的抗战老兵段飞在安徽亳州市涡阳县家中安详离世。11月15日,段飞老人的儿子段超告诉大皖新闻记者
2025-11-15 12:56:00
太行风|一眼千年
一眼千年——遥望古代壁画中的燕赵往事1998年拍摄的安平汉墓出行图白盖轺车。冯 玲摄近日,“彩墨生辉 古壁乾坤——河北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正在河北美术馆举办
2025-11-14 08:41:00
“永恒回响”——汉唐艺苑2025秋季拍卖会即将启幕
时序入冬,艺术盛事再启新篇。汉唐艺苑2025年秋季拍卖会——“永恒回响”书画、瓷器、玉器精品专场,将于11月20日至11月21日在成都启雅尚国际酒店5楼桑耶裕康厅举行预展
2025-11-14 16:31:00
在黄河奔腾入海的壮阔画卷中,在泰山巍峨耸立的云海之间,齐鲁大地以其五千年未曾断流的文明血脉,孕育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
2025-11-14 17:31:00
11月的太原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周末,我乘车沿新兰路一路前行,去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平坦宽阔的道路两边
2025-11-14 18:13:00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走进普定
11月12日,《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调研活动走进普定。本次调研与拍摄活动以地理与人文的独特视角,聚焦屯堡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
2025-11-14 10:52:00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 活力运河③:临西古砖 匠心传奇
邢台市临西县历史上是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与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两条运河接续造就了临西(古称临清)的繁荣。史料记载
2025-11-13 08:05: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1日,河南平顶山,新娘即将出场时老太太想“抢喜”,婚礼督导眼疾手快及时发现并制止。“抢喜”
2025-11-13 10:56:00
想要读懂山东,或许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巅或徜徉于海岸线。如今,一种更深度的“游山东”方式正悄然兴起——走进散落于齐鲁大地的博物馆
2025-11-13 14:46:00
来滕州看“小国重器”
山东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
2025-11-13 15:22:00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