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长安濒临破城,唐玄宗李隆基远遁四川,避敌锋芒。李亨在这段时期,未得唐玄宗同意的情况下,悍然称帝,强行将李隆基遥尊为太上皇。李亨为何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有人认为,李亨的做法与当年李世民逼迫李渊退位之举并无二致,乃大逆不道之举。笔者却有不同的见解,李亨与李世民二者之间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着本质的区别,相较于李世民的弑兄逼父,李亨篡夺皇位之举则属于被逼无奈,甚至在长远看来,他的做法在某些角度而言,还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夹缝中求生存的太子李亨
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生母是杨氏。杨氏虽然出身于弘农杨氏,但她是李隆基的姬妾,并非正妻,在府中的地位并不高。杨氏怀李亨的时候,正处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斗法期间。
李隆基为了避免李亨出生给太平公主留下话柄,甚至曾想过给杨氏吃堕胎药,好在最终并未实施计划,李亨这才得以顺利出生。
李亨出生以后,未能留在生母杨氏身边,由于当时太子妃王氏无所出,杨氏在这种情况下不敢专享做母亲的喜悦,只能将李亨送到王氏身边抚养。
李亨虽然非王氏亲生,但王氏将他视为己出,“慈甚所生”,在李亨只有两岁的时候,就被封为陕王。此后,又相继封官,在王氏的庇护下,童年过得颇为得意。
二岁封陕王,五岁拜安西大都护、河西四镇诸蕃落大使。——《旧唐书》
随着唐玄宗的年纪增大,如何防止八王之乱那样的事情再次重演,李隆基在封禅大典之后想出了一个办法,建造一个巨大的宅院,将业已长大的皇子都安置在里面生活,这样既便于控制,也便于监视,最后还不忘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十王宅”。
李亨15岁时住进去,整整在这里住了13年。期间领朔方大使、单于大都护,曾率兵到边境抵御外敌。在对战契丹的过程中,建立了不少军功,在军营里积累了一定的声望。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太子李瑛被废杀,他被唐玄宗立为新的太子才算结束。
李亨被立为太子,成为储君之后,地位获得极大的提升,但真正的苦难生活才刚刚开始。彼时,李瑛已经做太子20多年,协助唐玄宗处理国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最终却落得个被废杀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李瑛死后,太子之位空悬,当时的宠妃武惠妃与宰相李林甫极力向唐玄宗推荐立寿王李瑁为太子。但唐玄宗却另有想法,想立年长且“仁孝恭谨”的李亨为太子。双方争执不下,此事整整搁置了一年有余,最终在高士力谏言下,唐玄宗力排众议,立李亨为太子。
高士力劝唐玄宗:“推长而立,谁敢复争”
所以,李亨是在背后势力不强大的情况,依靠自己“年长”的优势被立为太子之位。如此一来,李亨成为太子之后,立刻成为众矢之的,无论是武惠妃,还是宰相李林甫,对他处处针对。
李林甫对李亨的针对可不是为难那么简单,他动起手来都是往“死”里弄,诬告、陷害,甚至逼得李亨向他低头,与妻子离婚才能自保。宰相如此欺负太子,李隆基不知道吗?他当然知道,但他没有制止李林甫,这才让李林甫的胆子越来越大。
在唐朝,宰相针对太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虽然这件事表明看起来非常愚蠢,但身为宰相,背后靠的是皇帝,在皇帝与太子之间出现矛盾时,宰相为了求生,只能坚定地站在皇帝这一边。
如果你想提前为自己铺路,暗中与太子结交,让在位的皇帝如何看你?恐怕还没能等到太子登基,就被皇帝给处死了。所以,在唐玄宗不帮助太子培养班底的情况下,宰相与太子之间的关系,注定是要对立的。
这也就导致了唐玄宗纵容李林甫对李亨处处为难,甚至生死相逼。而且,在杨国忠顶替李林甫的宰相之位后,这种情况依然没有改善,杨国忠就像是接过了李林甫的接力棒一样,出任宰相后立刻开始针对太子集团,这是一个解不开的死循环。
但在唐玄宗眼中,李林甫和杨国忠才是对他忠心之人,他们为了皇帝,甚至不惜得罪太子,帮助唐玄宗稳固皇位。太子与宰相之间的争斗,逐渐发展为不可调和的关系,杨国忠也算是倒霉,在他当宰相期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的统治地位被动摇了。
当叛军即将兵临长安城时,唐玄宗见势不妙决定出逃,杨国忠身为他的忠实奴才,在这个时候发挥巨大作用,决定护着唐玄宗逃往四川。
一来,杨国忠是四川人,在四川有自己的根基,若是唐玄宗跟着他逃往四川,有一定的保障;二来,叛军之所以难以抗衡,是因为他们的骑兵凶悍,但骑兵也有弱点,在平原地区可以纵横驰骋,进入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山地就难以发挥其优势,而四川正是一个骑兵没有用武之地的好地方。
安史之乱爆发后,很多人心中都对唐玄宗不满。若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不宠信安禄山,将那么大的兵权交给他,如何会有安史之乱?如今叛军兵临城下,唐玄宗又第一个要逃跑,更惹得军心动摇。
李亨抓住机遇,为了改变命运搏一次
唐玄宗不是糊涂的人,他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为了稳住长安的局势,他决定让太子李亨留在长安镇守,给他出逃争取时间。这种将儿子推入火坑的做法,激怒了李亨,掌控着飞龙禁军和“典亲兵扈从”的李亨决定抓住机会,决定为了改变命运搏一次,遂率军在马嵬坡追上了逃跑的唐玄宗。
李亨因为在长安危难时刻被留在长安抗击叛军,以及他主战的态度,在军民之中得到许多的拥护者。反观唐玄宗的护卫部队,则处于饥疲劳顿之中,军心不稳,两者较量之下,唐玄宗一方很快就败下阵来。
眼看着就要成功的时候,一件令李亨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发生了,禁军首领陈玄礼似乎并未意识到他参与的事情是什么性质,在逼死了杨国忠和杨贵妃以后,他竟然主动向唐玄宗表示忠心。
李亨这时候才明白,陈玄礼跟着他不是站在他这边,而是真的认为杨国忠和杨贵妃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想要除之而后快。但对于唐玄宗的忠心,他却始终都没变。
由于陈玄礼这种奇特的心境和做法,导致李亨与李隆基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中,一场争夺皇位的死战,最终却以不分胜败收场。
虽然此时的李亨和李隆基都知道了对方要做什么,但也只能装作什么也没发生,继续按照原计划行事。李亨率兵返回,李隆基则继续向四川逃跑,但父子之间解不开的梁子却已然结下了。
唐玄宗虽然逃往四川并不光彩,但他毕竟还是有地方可逃。与唐玄宗分兵离开的太子李亨,面对的未来却是无家可归的局面,他不仅要逃,而且无处可去,一路颠沛流离、草木皆兵,直到李亨率兵抵达曾经经营过的朔方军治所灵武,这才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李亨一行人虽然狼狈,但军中却不乏能征善战的将军和能谋善断的智囊,一个以李亨为中心的班底,就这样在灵武重新凝聚在一起。再加上李亨在灵武有一定根基,且灵武也是用兵之地,很快就形成一股新的军事力量。
另一方面,唐玄宗也没闲着,在马嵬坡与太子李亨分开以后,他也明白了李亨的立场,为了防止他发展壮大,唐玄宗颁布了一道圣旨,将天下的兵权交给各个皇子分掌。尤其是他的爱子永王李璘,更是直接“领四道节度都使,镇江陵”。
唐玄宗的这番操作,一反此前严控皇子兵权的方式,将重兵交给爱子李璘,让他与李亨抗衡的意图十分明显。
唐玄宗不是庸人,如果非要说他有什么缺点,那可能就是他活得太久了,导致唐玄宗晚年的表现远逊于登基早期,给他的人生留下了遗憾。即便如此,他这一招封李亨为兵马大元帅,又将兵权分给诸位皇子的做法依然堪称高明。
然而,他的爱子李璘却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在李亨称帝之后,未能起到制衡李亨的作用,被李亨击败了。
李亨为何趁机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李亨为何称帝?这与当时的局势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唐玄宗失信于天下,导致许多能臣都没有继续追随他入川,反而选择跟随落魄的李亨。
李亨在灵武时,打仗有名将郭子仪,后勤保障有第五琦,作战谋略有李泌。身边跟随的将士们,也都是斗志昂扬,要打回长安,驱逐叛军。如此局势之下,三军用命,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
除去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不谈,只说跟随在李亨身边的这些人才,难道不想借此机会建功立业吗?如果李亨的地位只是一个将军,那这些人如何更进一步?但如果李亨登基称帝,这一切都不一样了,郭子仪、第五琦、李泌都有了进一步的空间,李亨手下的将士们,也有了拼死一战的追求。
唐玄宗无法力战的叛军,李亨凭什么去战胜?想要夺回长安,重振大唐的声威,就必须三军将士拼死一战,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李亨就必须要称帝。
除此之外,李亨还有一个必须称帝的理由。他在马嵬坡之变中,已经彻底与唐玄宗决裂,两人虽然是父子关系,但从唐玄宗的行动来看,已经对他有所提防。
若他以兵马大元帅的身份击溃叛军,即便夺得胜利,也断然难逃唐玄宗毒手。毕竟,唐玄宗对皇子的狠辣,可谓世人皆知。
综合以上两个重要原因,走投无路的李亨,只能在迫不得已之下选择登基称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在李亨掌权之后,将唐玄宗接回了长安兴庆宫居住。他逼退了陈玄礼,又流放了高力士,遣散了唐玄宗身边的歌女,让唐玄宗处于软禁的状态。
李隆基在如此凄苦的环境下,整整过了五年。或许,在这五年间,他也能感受到李亨当年的艰难处境。父子反目,两人之间再无任何感情,就是不知道,如果最终胜利的人是李隆基,他会如何对待李亨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8 16: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