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马忆玲
“有矛盾找李所,他有说法和解法。”为着群众的这份信任,李信华在基层奔忙了30年。自学法律知识,成立“老兵调解工作室”,自创“三法”调解法,李信华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一批“调解新人”的老师,他先后获评全国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试点工作突出个人、江苏省“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记个人一等功)”、江苏省“优秀人民调解员”等荣誉。
身为江宁区司法局四级调研员、禄口司法所党支部书记、明年就到60岁的李信华如今依然奔波在为群众送法普法的基层,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南京实践贡献着力量。经他调处化解的矛盾纠纷多达2000余件,无一起转化成刑事案件。李信华究竟有何秘诀?记者日前进行了采访。
5月7日,李信华准备出发参加为期一周的培训。他左脚刚跨进车门,又忍不住回身叮嘱留守工作室的年轻调解员:“跟老百姓交心啊急不来,多听听他们怎么说,现场随机应变,有突发情况联系我。”
果然,8时不到,老百姓陆续来了。情绪一上来,屋里有拍桌子的、破口大骂的,甚至有摔东西的。徒弟张胜学着师父的做法,笑着等村民撒完气,扶起被踢歪的椅子,再递上一杯热水,让大家把原委和利弊一点点说清楚,引导他们用正当途径解决问题。
“和老百姓打交道,不能让他们觉得你居高临下,了解情况也不能走马观花。调解纠纷的同时更要把他们的心结解开。”李信华经常跟徒弟念叨,调解不仅要讲法律政策,也要讲乡情民情,舍得花时间和当事人坐下来聊明白,才能找出合适的“疏通管道”。
“最近生意还好啊?”近两年,李信华总爱去辖区一家小吃店坐坐。2022年,他在回访社矫对象吴某(化姓)调解协议履行情况时,了解到吴某妻子陈婧(化名)独自经营小吃店,还需照顾2个未成年孩子和1个重症老人,经济负担重。李信华加强了日常走访和关心帮扶,逢年过节送来慰问物资,并帮助这个家庭追回债款。吴某深受感动,表示今后一定遵纪守法,不再触碰法律底线。
看到这个家庭逐渐回归正轨,李信华感慨道:“如果调解结束就扔着不管了,一个家就垮了。我们要把当事人的心结解开,真正帮扶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重新出发。”
“再忙也要按时吃药,不差这一时半刻儿。”12日早上,妻子照常把药盒装进李信华的包里叮嘱道。李信华摇摇头反驳:“怎么不差?早半天调解成功,当事人早半天安心。”说完,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他熟练地绑上护腰带,迈着“螃蟹步”出了家门。
妻子的担忧源于2022年6月的一个晚上。忙碌了一天的老李刚到家准备吃饭,就接到一起工亡事故纠纷来电。他二话不说放下碗赶往现场,连夜做通企业工作,整整23个小时没休息。随后,李信华心脏发闷、椎骨酸痛被送往医院,查出来心脏血管堵塞已达70%。谁知吃完药没歇多久,他又“溜”回了工作岗位。
“要不是万般无奈,老百姓又何必求助我们呢?不能让他们等着。”李信华说,自己也经历过为衣食发愁的苦日子,更能体会当事人遇到难事时的急迫心情。
今年春节前夕,一些工人走进禄口司法所,痛诉工程承包商卷款潜逃。“各位工友放心,我一定让大家过个安心年!”李信华找到发包方企业负责人协商先行垫付170万元工资,同时安排所里干警跟随公安一同前往外地追款。半个月时间,他白天扎在工地安抚工人,晚上吃住都在所里,顶着重压守住了承诺。
“调解工作,难!可是把这难事做好了,当事人的日子就好过了。”抱着这样的想法,李信华迈着别扭的“螃蟹步”,走遍了禄口的大街小巷、家户农舍、田间地头。
如今,李信华自创的“算账法、宽窄法、共鸣法”调解“三宝”,已成为年轻调解员口耳相传的“武功秘籍”。
“时代在变,调解的类型和方法千变万化,但我们做好调解的原则不变,那就是: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和发动群众。”李信华拍拍徒弟们的肩膀,语气坚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3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