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
冬至过后,就进入了数九寒天,持续的低温,让室外气温堪比冰箱冷冻室,风刮到脸上,犹如刀割一般,生疼。
然而,在宣城市宣州区沈村镇胡村回族村新建的养菌室里,吴晓明却身穿一件单衣,拿着探照灯,仔细查看菌包长势,不一会功夫,额头上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直往下淌。
“养菌室的温度需要控制在25摄氏度,是适合菌包生长的最佳环境。”吴晓明说,和以往在大棚里相比,菌包成活率至少提高20%,一般都能达到90%以上。
吴晓明是本村人,自从和食用菌打上交道,就没离开过这个行当。用他的话说,在食用菌里摸爬滚打了小30年,不是专家胜似专家。
养菌室里的菌包码得整整齐齐。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这话,一点不假。从最初的五六亩地种木耳,到后来建棚扩大规模,再到建高压灭菌室,以及新建养菌库,吴晓明种植规模越来越大,种植品类也越来越多。如今,他已经成了村里的农业带头人,还成立了宣城市胡村回族村乡情食用菌培育专业合作社。
木耳、秀珍菇、红托竹荪……小小食用菌,在吴晓明的带动下,为当地村民百姓撑起了“致富伞”。
其实在此之前,村里也比较迷茫,早在2016年就利用宣城市委统战部的20万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建了10亩大棚。“种过西瓜,也栽菇蔬菜,由于土质原因,效益都不是很好。”胡村回族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池久强直言,这才改种木耳和菌菇。
大棚建了得有人种,产生效益,顺利成章就租给了吴晓明,专门用于种植食用菌。2018年,结合扶贫资金,村里又建了高压灭菌室;今年年初,村里利用138万乡村振兴资金新建了菌包养菌室。
作为菌菇项目的配套,养菌室不仅延长了菌菇的保存时间,而且从根本上保证了菌菇从生产、采摘、保存、运输到销售全方位的配套服务。
眼下正值木耳上市,采收可持续至来年5月份。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摄
“有了养菌室,就能很好地控制温度,我们也开始种植高端的红托竹荪,鲜货价格高的时候能卖到100元/斤。”吴晓明说,这是尝试的新品种,目前来看效益很可观。
因为气温低迷,这些天木耳生长缓慢,工人们都忙着制作菌包,“今年秀珍菇有40万包,明年能翻几番,增至120万包。”吴晓明说,现在的菌包都是自己生产,不仅节省成本,而且制作的菌包原料充足,产菇量高,品质也不赖。
食用菌种植原材料易得,废弃的菌包经过发酵还可以用来制作有机肥料,重新用于农业种植,保持土壤肥力,实现农业的生产循环。
吴晓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木耳菌包能产干耳1两2钱,一亩地可放1万个菌包,按照当前35元/斤的干耳价格,刨去成本,每亩还有七八千的收益。”
对于村民来说,有得赚是一方面,关键是省时省力还省心。
“养菌室里的菌包采购回去,只需撕去外层塑料包装,放置恒温恒湿的密闭空间,个把月就能采摘,一采就是好几茬。”在合作社专门负责生产的胡胜海如是说。
小菌包,大“蘑”力。
今年,合作社产值有望突破800万,同时为村集体增收15万,并带动30多人常年在食用菌基地务工。“作为宣州区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胡村回族村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村里的主打产业,力争带动更多村民参与种植,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看着即将冒出的新一茬木耳,池久强信心满满。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6 1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