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汽车

年产值11万亿技术全球领先,网友灵魂一问:利润被谁“卷”走了?

类别:汽车 发布时间:2024-06-15 15:02:00 来源:DearAuto
年产值11万亿技术全球领先,网友灵魂一问:利润被谁“卷”走了?

“2023年中国的汽车总产值已达到11万亿人民币,占全国GDP的比重接近10%,首次超过房地产,成为中国的第一经济支柱。”在“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CACS2024)”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奇称。

年产值11万亿技术全球领先,网友灵魂一问:利润被谁“卷”走了?

李奇所引用的信息来自国家统计局,相当权威。

汽车产销持续增长,技术领先全球

01

当然,这11万亿是包含整车、零部件在内全产业链的产值。就在2021年,我国一年房子的销售额高达18万亿人民币,当年汽车(整车)的销售额不到4.5万亿人民币。

2023年我国汽车销量首次突破3000万辆,创出新高,并且还在不断上升。根据中汽协的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车产销分别完成660.6万辆和67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4%和10.6%。

不仅市场规模全球最大,中国汽车技术也开始引领全球,新能源车走在了前列。在纯电领域,小鹏对大众、零跑对Stellantis集团实现了技术的“反向输出”。

插混技术更为领先,比亚迪总裁王传福表示,世界最先进的插混技术都在中国,全球插混已经进入中国时刻。

年产值11万亿技术全球领先,网友灵魂一问:利润被谁“卷”走了?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插混新车销量占全球的69%,2024年1-4月达到71%的超高水平,中国在世界插电混动市场表现超强。

车企要卷,但人要生活

02

一般而言,市场大、技术先进的产业,相关从业日子过得不错。比如说美国的金融、高科技、法国的奢侈品,台湾的半导体都挺滋润的,台积电的人均薪酬在2023年达到了72万元人民币。

但我国汽车从业人员却没有感受到第一大产业带来的喜悦,就被各种“卷”冲击得七零八落,车圈的卷包括但不限于卷价格、卷配置、卷老板(做直播、做视频)等。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忍不住吐槽:“中国汽车工业的内卷程度全球第一,价格战一浪高过一浪,也是举世无双,这种现象既是好事也是坏事。”

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在重庆车展的发言也震耳欲聋:“这样卷下去不是办法。企业的目的是什么?是盈利。而盈利又是为了什么,是为社会做贡献,包括交税和提供就业岗位。但现在呢?都在裁员,包括广汽集团也裁了不少。”

乘联会日前发出了“车企要卷但人要生活”呼吁,目前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50%左右的情况下,社会需要建立“油电同权”的竞争环境。车企要适应企业全面竞争的卷,但企业应该合理保护员工的权益,不能牺牲员工的利益,让员工过度内卷。

利润低不少企业亏损,价格战雪上加霜

03

为何汽车行业内卷,从业人员普遍不开心?甚至有人发出灵魂一问:钱究竟被谁赚走了?

其实,各种“卷”的背后,都是汽车行业极低的盈利能力。2023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5%,低于整个工业企业5.8%的平均水平。尤其是新能源车领域,尽管市场规模迅速扩张,但由于技术更新快、研发投入大,不少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年产值11万亿技术全球领先,网友灵魂一问:利润被谁“卷”走了?

汽车行业的利润率持续下降,2023年在5%左右;今年前4个月,更是跌至4.6%,低于整个工业的平均值。

今年以来的情况进一步恶化。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4年1-4月,汽车行业收入30,742亿元,同比增长8%;利润率为4.6%,相对于整个工业企业5%的平均利润,仍属偏低。

具体到国内18家上市车企,2023年有12家实现盈利,也就是说有6家是亏损的,但这12家中国车企2023年的净利润加起来也没有900亿,仅为丰田一家的40%。

年产值11万亿技术全球领先,网友灵魂一问:利润被谁“卷”走了?

2023财年,丰田全球的净利润为2300亿元,在中国没什么存在感的Stellantis赚了1400多亿,大众汽车集团尽管在华下滑,2023年全球盈利也在1400亿元左右。

雪上加霜的是,今年车市价格战启动早、降幅大,从2月春节后延续到4月底,时间跨度大,参与降价的车型接近去年全年的降价车型数量。

有统计显示,2023年新车平均市场零售价、终端成交价,比前一年下降了10-15%,今年1-4月份又下降了10%,这个降价力度可谓是前所未有。

主机厂不赚钱,很快传导到经销商等下游。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3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8.3%,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5.8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表明汽车流通行业处在不景气区间。很多经销商集团甚至呼吁主机厂,停止发货三个月。

原因:电动化转型的变革,产能严重过剩

04

这场高度内卷的变革,很多人难以适应,主要是汽车行业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因为汽车行业正从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的转型,从以燃油驱动向电力驱动之转型,形成巨大的产业、技术、生产制造各方面的变化,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面对这个机遇,中国车企一拥而上,总产能严重过剩。截至2022年底,全国乘用车产能合计4289万辆,而当年的产量为2702万辆,产能利用率为63%。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产能利用率低于75%时,就意味着产能过剩。

年产值11万亿技术全球领先,网友灵魂一问:利润被谁“卷”走了?

目前我国的汽车产能整体利用率在64%,按国际标准,处于产能过剩状态。数据来源:电动汽车观察家

当下,中国国内的乘用车规划产能总量超过5500万辆,扣除建设中和规划中的产能,已经投产的产能约4465万辆,如果按照更严苛的实际可利用产能来计算,中国乘用车的“有效产能”在3850万辆的水平。

产能过剩就意味着激烈的价格战,但很多车企即使亏损也要强撑下去,因为涉及就业税收等因素,这使得短期内的价格战不可能停歇。

出海求利润,遭遇关税狙击

05

国内空前“内卷”,那就朝海外要市场、利润,有人说不出海就出局。毕竟,国际汽车巨头还赚得盆满钵满,中国新能源车在成本和技术具备比较优势。2023年,中国以491万辆的成绩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但海外市场远比国内复杂,光一个关税就可能让中国汽车失去优势。

年产值11万亿技术全球领先,网友灵魂一问:利润被谁“卷”走了?

“产能过剩”的把柄也被海外部分政客利用。5月份,美国就宣布,将对中国产的电动车征收100%的关税,相当于断绝了中国电动车进入美国的念头;土耳其日前宣布,将向所有来自中国的汽车征收40%的关税。

如果说中国汽车出口到美国、土耳其的很少,关税无伤大雅;但欧盟的动作你不得不警惕,因为欧盟是中国电动车的主要出口地。

6月12日,欧盟委员会披露了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的临时关税水平。其中,对已经配合抽样调查的比亚迪、吉利和上汽分别加征17.4%、20%和38.1%的关税;对配合欧盟调查但尚未被抽样调查的中国电动汽车生产商将征收21%的加权平均税;对其他未配合调查的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将加征38.1%的关税。

2023年,中国向欧盟出口了价值100亿欧元的电动车,市场份额翻了一番,达到8%,其中,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技术优势是根本所在。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earAuto立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5 1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强达电路年交付产品型号近10万款,业内领先!
...营业收入分别为7.1亿元、7.31亿元、7.13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 0.68亿元、0.91亿元、0.91亿元;今年上半年
2024-10-22 11:46:00
千亿白马股潍柴动力的难题:老帅“超期服役” 牵动资本市场神经
...00亿元。如今,潍柴动力已发展成为一家资产超过3000亿、年产值超过2000亿、市值超过1000亿的超大型企业,具备世界一流的竞争力。 谭旭光做企业坚持着三项原则:不涉足房
2024-07-23 15:39:00
当下竞争激烈,苹果iPhone 15为什么继续挤牙膏?
...有小幅度升级,也就是网友们所说的挤牙膏。而且为了让利润更好的Pro机型销量走高,苹果甚至还把”屠龙刀“挥向了标准版机型,所以我们看到从iPhone12到iPhone15的升级
2023-10-17 10:21:00
扬州新能源标杆龙头企业“成长史”
...15年来在扬累计投资超200亿元,新项目满产达效后将实现年产值超300亿元扬州新能源标杆龙头企业“成长史”记者 吴忠祥9月26日,晶澳科技扬州基地成立15周年庆典暨20GW高
2023-09-30 07:54:00
...环保减排水平在行业内居国际领先地位。能耗降低意味着利润的提升,而设备更新带给包钢灵芝稀土的远不止这些。设备更新中自主研发能力的不断升级,让企业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二期我们要
2024-05-08 07:42:00
工业产值首次突破500亿大关!贵州磷化集团2023年成绩单发布
...次突破5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5.89%,实现收入519.38亿元、利润30.04亿元,连续3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
2024-01-28 23:00:00
...造业德企、全球轴承巨头舍弗勒在太仓累计投资110亿元,年产值已经突破200亿元,2023年舍弗勒承担建设的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智能工厂标准应用试点,成为全国首批智能制造标准应
2023-08-21 19:08:00
豪掷10亿布局固态电池,冠盛股份能否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断升级和优化一站式多产品解决方案供应链平台,从一个年产值不足50万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全球售后市场全价值链综合服务商
2024-04-19 17:22:00
从一粒“电芯”看储能产业“裂变”
本文转自:福建日报成立仅4年多,厦门海辰储能年产值就突破百亿元,跻身全球储能第一阵营,从“高速度”迈向“高质量”,演绎了行业传奇——从一粒“电芯”看储能产业“裂变”□本报记者 方
2024-04-08 06:37:00
更多关于汽车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