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广西日报
为了传承,她坚守十年带领村民种粮过上好日子
在大苗山撒播致富之种
韦继川
“尝尝,这些都是自己种的酿的。”在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小桑村,生性好客的谢秀萍端上糯香的米饭,倒上醇香的黄酒,热情地款待深圳“圳品”认证专家。
把酒言欢,时光倒流回十年前。
2014年,从老家传来消息:县里要振兴紫黑香糯种业,推动高科技投入、高抗性研究、高产量试验的“三高”选育保种计划。
“回家种粮!”在外经商的谢秀萍下定了决心。
她弃商归田的行为吓着了村民。“没搞错吧?人家赚了钱都往山外跑,而她偏把家人往深山里带。”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高寒山区种田绝非易事,耕地资源少,要规模化发展更是难上加难。何况,家乡稻米的品质和产量正逐渐衰减。
回乡当年,她把好些年赚的钱全部投入,把从分散在山坡上各家各户几近丢荒的360亩田承包下来。
这里的村民大都沿袭传统的种植模式,秧苗插得稀疏零散,农家肥未发酵好就直接施放……简单且粗暴。
读过中学,经过商,谢秀萍脑子管用。
“种粮要讲科学。”只要有机会,不管是自治区的、县里的,还是区外来的农技专家,她都“逮”住不放,或请到山上,或登门讨教。久而久之,专家成了朋友,自己也成了土专家。
挑战现状,示范先行。在专家指导下,她根据品种原生适应性,选定阳光、水源充足的独立地块种植传统谷种,并通过传统有机耕作方式,将符合品种特性、穗大饱满、活力强、无病菌现象的株穗选为谷种。
耕作中,谢秀萍结合现代水稻提纯扶壮技术进行管护,传统谷种的产量和质量大幅提升,亩产从150公斤左右提高到325公斤以上,既达到重复优中精选,又保留原生稻基因特性。
传统品种改良,产量翻倍,卖价翻倍。
“种粮能赚大钱!”眼见为实的村民不再甘当看客,纷纷找谢秀萍要一起种粮。她抓住时机,投资400多万元建了粮食烘干、储存、加工厂房。
如今,谢秀萍种粮版图遍及村村寨寨:360亩—1000多亩—3680亩,从她所在的安太乡小桑、元宝村辐射带动周边村以及临近的红水、白云、四荣等乡,面积超过1.8万亩。元宝村的稻谷基地还入选了全国第十一批“一村一品”紫黑香糯产业示范村。
苗族黄酒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仅仅限于每家每户的小坛小罐里。
谢秀萍又投入500多万元,建国标厂房,把村民的余谷按照品种不同,以每公斤3.6元至9元进行收购用于酿酒。
基地有机原生稻谷、黄酒,年总产值5000万元,远销广东、上海、北京、山东等地。800多种粮户年均增收4500元以上。
“种粮有奔头。”村民杜正兴高兴地说,自家小孩都外出务工,田地几乎撂荒。几年来,在谢秀萍指导下种了10多亩田,除了留部分吃的,大多卖钱,每年纯收入达1万多元。
该县粤桂协作工作组的同志介绍,2020年县里注入100万元粤桂帮扶资金,支持基地优质稻谷加工项目建设,每年村集体获一定分红。
去年开始,谢秀萍对标“圳品”认证体系,希望苗家农产品提档升级,销得更好更远。这是她最近请深圳专家进山的目的。
十年春播秋收,理想的种子经过奋斗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6 09:45:3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