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岳阳日报
“吃春”正逢时 尝“鲜”有风险!
误食有毒野生植物进入高发期,为避免中毒,市民需牢记不采、不买、不吃的“三不”原则
苏梅岛裸盖菇(毒)。
有毒异色牛肝菌(毒)。
土红鹅膏(毒)。
野三七(毒)。
商陆(毒)。
滴水观音(毒)。
皂味口蘑(毒)。
春季万物复苏,公园、山区、树林、绿地里,野生蘑菇、野菜(果)纷纷“冒出了头”,不少平时吃腻了家常菜的市民,都喜欢在春季品尝这份新鲜的“礼物”。然而,野生植物不能随便吃,严重者可造成生命危险。本报整理了一份野生植物食用“说明书”,提醒市民预防野生植物中毒。
说明一:慎当“菇”勇者
蘑菇中毒的原因
野生蘑菇的种类很多,其中有毒者有500多种,剧毒者有40余种。
野生蘑菇的大小、形状、颜色、花纹千变万化,普通人很难分辨,有些蘑菇就算是专家也要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才可以鉴别,一旦误食可引起中毒。
有的毒蘑菇外观与无毒蘑菇非常相似,采摘时混杂在一起,食用后也会引起中毒。
蘑菇中毒的危害
毒蘑菇的毒素成分各异,中毒后出现的症状也不相同,常见的可分为胃肠炎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光敏皮炎型7种类型。中毒后,轻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及视力模糊、精神亢奋、错乱、幻觉等精神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溶血、肝脏和肾脏损害,甚至导致死亡。
如何预防蘑菇中毒
目前,对蘑菇中毒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旦发生中毒,易出现发病急、症状重、病死率高的情况。
预防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
不采摘
非专业人员很难分辨有毒与无毒的野生蘑菇,市民不要轻信民间或者网上流传的毒蘑菇鉴定方法,一定要做到不采摘野生蘑菇。
不购买
做到从正规的商场、超市和集贸市场购买人工栽培的食用菌;
切勿从路边、流动摊贩和网上购买野生蘑菇,更不要轻信店家的宣传而购买。
不食用
做到不食用自采或者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外出旅游或到农家院就餐时,要谨慎食用不熟悉、来源不明的菌类。如果食用,应当留下蘑菇的照片。
怀疑蘑菇中毒了,怎么办?
尽快就医
蘑菇中毒的潜伏期较短,市民一旦食用野生蘑菇出现不适,无论症状轻重,都应尽快就医。
若中毒者意识清醒可立即催吐,如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以免引起窒息;一起食用过毒蘑菇的人,无论是否出现中毒症状,都应该迅速就医,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留存野生蘑菇样本
就医时,应及时告知医生中毒者野生蘑菇食用史,最好携带剩余的野生蘑菇或者野生蘑菇的照片,以便医生确定野生菌的种类,正确施救。
说明二:路边的野菜(果)别乱采
野菜(果)中毒的原因
有些有毒植物与野菜、野果的外观相似(如:毒芹与水芹、滴水观音与芋头、断肠草与金银花、化儿草与血皮菜、马桑果和桑葚等),误采误食后引起中毒;
有些野菜、野果含有微量天然毒素(如:蕨菜、桐油果等),如果烹饪不当或一次食用量过大也会引起中毒。我省引起事件较多的有毒野菜(果)包括滴水观音、铁树果、商陆、野三七等。此外,桐油果、马桑果、曼陀罗、野芹菜等引起的中毒也有发生。
怎样避免野菜(果)中毒
仔细鉴别,谨慎采食。不熟悉、不认识、易认错、受污染的野菜(果)坚决不采不食,不买不卖。为满足公众需求,一些野菜(果)已实现人工规模化种植,大家可以通过正规销售渠道进行选购。
妥善贮存,合理烹饪。野菜(果)不宜存放过久,生食野菜(果)应清洗干净,对不宜生食的野菜(果),需要经浸泡、蒸煮、烹调等处理后才可食用。
食用野菜前应留存少许野菜(果),或拍个照以便中毒后鉴别种类,食用后若有不适,及时就医。
婴幼儿、孕妇、乳母、老人、对野菜(果)有过敏史、消化系统存在疾病的人群,不建议食用野菜(果)。
如何区分野菜(果)与有毒植物
很多野菜(果)与有毒植物极其相似,比如滴水观音与芋头、毒芹与水芹、断肠草与金银花等。我们大部分人并不具备扎实的植物学分类知识,采摘时辨别错误的概率极大,不建议大家野外挖采。
野菜(果)中毒有哪些症状?
如何处理?
野菜(果)中毒症状会根据食用量、植物种类、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中毒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多见,有些可以引起过敏症状,严重的可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建议一旦发生不适,马上停止食用,立即催吐,携带剩余野菜(果)及呕吐物,及时就医。
本报综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6 05:45:4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