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光绪废除科举制,标志着清王朝已经行将就木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2-11 19:48:00 来源:戏说三国

我们且不论科举制的好或者坏,有利还是有弊,单就清光绪帝废除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而言,清王朝已经是到了运转不下去的时候了。

光绪废除科举制,标志着清王朝已经行将就木

状元及第,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耀

一个社会,一个集体,在局势稳定下来之后,总会慢慢的形成一种停滞和凝胶态,社会各阶层的上下流通是艰难而小众的。少数得势的权贵把持绝大部分的利益,然后从指缝里漏一些光给极少数的幸运儿。

从古至今,都是这样一种过程,所以中国才有那么多的世家大族,才有门当户对的门阀鄙视链,才有出身贫寒的饱读诗书之人难敌出身大族不学无术却仍居高位的世家子。

光绪废除科举制,标志着清王朝已经行将就木

乌衣巷代表的不仅仅是高门大户

在隋朝施行科举之前,中国的王朝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经历了很多的乱世和朝代更替。而作为普通人,很多时候都只是时代的炮灰,要么是在战火中湮灭要么是在和平年间被地主和权贵欺压。只有大约两三个时期,人才是被主动发掘和渴求的。

一个是战国时期,各国流行变法和图强,这时候中国大地诸国纷争,所谓的大争之世,对人才的渴望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期。所以这一时期,有很多平民百姓一步登天的故事,身挂六国相印都是寻常事。

光绪废除科举制,标志着清王朝已经行将就木

百家争鸣,各显神通

第二个时期是汉武帝前期。汉武帝是千古一帝,雄才大略,又极富创新精神,绝不墨守成规。汉武帝下诏求贤是真的在虚心访求。所以汉武帝朝堂才有很多的真正有才之士奔涌而来。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正是对汉武帝求贤若渴的真实写照。

而汉武帝时期也一直存在着路线之争,到底是尊老还是尊孔的问题,最终拍板定下了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也由此开启了两千多年的儒家王朝。是的,王朝虽然起起灭灭,但所有的王朝都是“儒家王朝”

光绪废除科举制,标志着清王朝已经行将就木

儒家一出,谁与争锋

第三个大规模重用人才而不问出身的时期应该是东汉末年直到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求孔明,曹操倒履相迎许攸等等都是这一时期人才宝贵的真实写照。

曹操是汉武帝之后第二个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雄主,英雄从来不问出身和出路。

光绪废除科举制,标志着清王朝已经行将就木

曹操剧照

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就是想说,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到底有多重要。正是有了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才使得那些真正的饱学之士有了一个进步的阶梯,有了一个成功的希望。

而没有科举之前,人才往往是埋没随百草,只有等到特殊时期,或者是大乱世,或者是遇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英明君王才能有发挥作用的机会。

光绪废除科举制,标志着清王朝已经行将就木

古代士子求学

也正是有了科举制,才有了阶层的正常流通,合法递进。

光绪虽然是在大环境的逼迫下不得已废除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吗,但从此天下士人断了上进之路,砸人饭碗断人钱财,这都是要人命的事情。

想想明末李自成不过是丢了一份不怎么样的工作就气急败坏的造反最后亲手葬送了明王朝。到了光绪这儿,这清朝也就确实没的几年可以蹦跶了。

光绪废除科举制,标志着清王朝已经行将就木

旧时王谢燕

新中国建立之后,当兵和考大学是人生的两大出路。很多人都是通过高考来实现人生的跃升和命运的改变的,直到现在,高考考上一个好大学仍然是值得庆幸和幸运的事情,也很大程度上能真正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是我们现代人的阶梯和幸运。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2 00:46: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此清朝科举的历史还需加上关外的7年。因此,清朝实行科举制一共268年(关外7年,入关后自顺治二年乙酉乡试至光绪三十一年乙巳科试261年),其中童试历史264年,乡试266年,
2024-04-30 15:31:00
历史上6人比李世民强,李世民望尘莫及,不是一个档次
...帝“分科考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打压世家大族,为科举制创建铺平道路。科举制度下,寒门子弟可以出人头地,进入朝廷,扩大了王朝的统治基础,也促进了阶层流动。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
2023-08-20 17:00:00
他本是状元郎,慈禧嫌弃他的姓因此落榜
科举制自隋朝建立之初,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直到清朝光绪31年废除,已经有了一千三百年的历史,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社会平民百姓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并且也为社会提供了许多人才,正所谓:十年
2023-10-02 19:54:00
科举的改革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所周知,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是隋朝开创的科举制,这一选官取士制度在唐朝得到承袭并完善。此后历代沿袭,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正式废除为止,科举制度在历朝
2023-05-15 19:42:00
历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张三甲,武功在霍元甲之上,名气不如霍元甲
...状元的人生。一、封建社会,尚武之风在封建社会中由于科举制度风靡一时,所以很多寒门子弟,都可以通过读书走上仕途。殊不知除了读书这一条路之外,还可以通过武术比赛的形式,作为步入仕
2023-02-08 15:09:00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张三甲,武艺高强无人能敌
科举制度从隋朝创立,历经一千多年,作为中国古代统治者选拔官员的一种主要手段,对历史的影响巨大。科举制度扩展了选拔官员的范围,吸引了大量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有识之士,打破了原本的阶级固
2023-01-12 22:53:00
宋代科举屡考不中者也可得到“特奏制”,成宋朝的国策
...,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
2023-01-14 09:37:00
清朝科举三奇案:一个高兴,一个伤心,一个悲惨,科举制最终废止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朝废止。在清朝期间,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即府县考、乡试、会试和殿试,考中后依次称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清朝在实行科举制选
2024-10-14 10:50:00
普通外国人眼中的汉朝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马共和制民选代表制的一个有趣的替代。(秦皇汉武注:科举制诞生于隋唐时期,汉朝的人才选拔方式为察举制)7、我认为刘邦是不幸的,他用前半生来建立自己的帝国,又用后半生来杀死那些帮
2023-01-03 19:3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沉肩挑山,砥砺攀登——记山东中烟滕州卷烟厂卷包车间“挑山工”於永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五岳之首,万千游客无不惊叹于泰山的雄奇俊秀,令人仰望。然而我,却折服于一群小人物
2025-09-04 10:15: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团长说今晚要走70里路,途中还要消灭800个敌人,我们就跑啊跑。在部队里,赶路不是用走的
2025-09-04 07:40: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