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财经

周天勇:1978-1988商品化和放开市场改革倒逼货币供应助力增长

类别:财经 发布时间:2024-10-07 14:57:00 来源:瘦子财经

笔者按:中央和国务院及时出台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政策,无疑是及时和正确的,笔者并无异议。需要提醒的是,政策刺激仅仅是对经济外部注入流动性加温,只有大力度的体制才能释放被计划行政禁锢的内生动能。笔者已经在公众号里发出了“政策刺激的前提是要给民企和外资以明确的方向及安全感”“若轻大力度改革释能而重政策刺激升温复苏将无功而返” “一定要想清楚刺激中国经济景气潜能究竟在哪的基础逻辑”三篇,今天发出“温故知新:三次增长从下行转向上行主要由改革启动”的第一部分,部之四。还将发出“经济复苏和向好需要刺激与改革同时发力”短文,请朋友们关注。

周天勇

市场体制既定国家的自然增长率,也就是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如果发生从繁荣到萧条的周期变动,宏观经济学上认为,因流动性不足,需求收缩,使实际产出水平达不到潜在的景气水平。因此,解决的办法是,用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向经济体系注入流动性,扩大需求,使过低的产出水平达到潜在的景气水平,使下行的经济增长率恢复到自然和潜在的经济增长率。

不同的是,渐进转轨经济的自然增长率,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渐进转轨经济的增长潜能,淤积在二元体制扭曲的禁锢之中,要使过低的经济增长率达到潜在的经济增长率,需要推进体制改革,释放被禁锢的体制性剩余—闲置和低效率使用的要素和无价格的资源。

因此,在渐进经济体经济增长转入下行,要将其扭转为上行时,主要举措是通过重大的经济改革,释放被禁锢的生产和财富能力,有时次要的可以配之初期和部分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没有体制改革,甚至体制复归,仅有扩张性政策刺激,只能温热一时,而热又会回冷,因为禁锢的体制性剩余潜能,无法用财政和货币总量性政策刺激出来。

温故而知新,我们来回顾1977年以来中国三次经济收缩并增长下行时,前两次并没有什么财政和货币政策操作,第三次也是用了少量的财政赤字刺激,如下图所示主要是大力度的经济体制改革,扭转并实现了经济的扩张和增长的上行。

三次改革启动增长的叙述太长,因而分三次刊出。

1971-1977年,经济处于非常不景气状态。GDP平均增长率为5.12%,M2年平均增长为7.96%,财政收支盈余占GDP比率0.02%,居民消费物价上涨率为0.63%。特别是1976年GDP增长为-1.40%,居民消费物价为0.30%,1977年M2增长率只有1.69%。国民经济不景气,处于下行区间。

1978-1988年期间,体制改革释放生产潜能,经济进入了扩张繁荣时期。GDP年平均增长10.21%,M2年平均增长为22.49%,财政赤字占GDP比率年平均只有0.71%,居民消费物价平均上涨率为5.56%。这一时期,财政以收支平衡为理论的国民经济计划管理,总体上没有赤字刺激经济景气的政策操作。

这一阶段中,货币供应的放量和居民消费物价的偏热,是刻意货币政策作用的结果吗?回答是否定的。这一阶段,宏观经济管理方面,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概念都没有。

体制改革主要是从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从资源计划配置向计划为主和市场为辅调整,商品化和市场化改革,必然是一种经济货币化的过程,改革倒逼了货币量化宽松的释放,而不是主观的量化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恢复了景气。

一是实施了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废除生产队、生产大队和人民公社体制,解散低效率集体劳动的体制改革,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等一系列农村体制改革;二是推行了劳动计件工资制、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企业资产经营责任制、发展城镇大集体企业、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等一系列城镇体制改革。实际上,农民从工分劳动分配,农产品的统购统销,1600万在农村工分分配的知青回城进入货币工资发放的就业岗位,城镇职工劳动提高工资水平,产品扩大计划外市场销售,劳动和产品的货币化,产生了对货币供应的巨大需求。重积累和轻生活的生产结构,不能及时地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加上价格双轨放开改革,形成了消费物价的上涨。但是,消费需求大于消费品的供给,给这一时期和后来轻工业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容纳空间,强劲地推动了经济增长。

前面已述,1978-1988年,GDP年均增长10.21%。从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GDP增长来源的分解看,体制改革潜能释放为:(1)解散生产队集体劳动,农业承包经营和城镇计件工资制改革,发展乡镇企业、农民外出务工等,劳动力从低效率领域向高效率领域配置,其劳动生产效率提高贡献的GDP年均增长率为2.47%;(2)个体、乡镇和部分外资企业资本占非金融企业总资本比率上升,资本生产效率提高贡献的GDP年均增长率为2.12%;(3)1971-1977年,广义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GDP增长为-1.21,改革开放后,翻负为正,贡献的GDP增长1.12%。从改革各动能结构看,创新、劳动和资本生产率提高,对改革GDP增长总贡献权重分别为21.19%、43.26%和37.13%。

体制改革释放的经济增长年平均为5.71%,占这一时期GDP增长的55.93%。也就是说,如果没有1978年开始的改革,1978-1988年中国体制不变的自然经济增长率应当为4.5%。

结论是:(1)从上图的倒V型增长曲线看,这种大力度的体制改革,也会启动经济从下行向上行的增长;(2)体制改革内生动能启动的经济上行增长,对财政收支、债务平衡和货币币值等方面的负作用要小得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07 20: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中国未来中高速增长主要动力来自改革
...转自:深圳特区报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主任周天勇做客市民文化大讲堂中国未来中高速增长主要动力来自改革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关炜瀛)“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看,中国未来还有
2024-05-19 07:01:00
周天勇:增强居民消费为主的一系列需求侧体制改革
...两部分研究报告,分篇陆续摘要发出。今天发出之十二。周天勇居民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使螺旋循环收缩的居民收入流动到居民消费支出的流量得到扩张。但是,需要明确的是,配套的改革是通过
2024-07-31 17:26:00
印度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是红利还是挑战?
...口将增至17亿人口。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周天勇:“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吃饭或者生活都是自给自足的,那多生几个孩子时,没有机会成本的,就城里叫机会成本。一到城
2023-07-12 14:14:00
...方正在展开探索。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主任周天勇说,用甜高粱秆发酵的青贮饲料喂养牛羊,增加甜高粱作为饲料发展畜牧业,能提高饲料安全保障能力。中国糖业协会专家组专家闵亚
2024-04-05 18:32:00
高通胀困扰中东多国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受美联储持续收紧货币政策、乌克兰危机等影响,中东多国去年以来承受的本币贬值、通货膨胀压力未见缓解,局部地区甚至愈演愈烈,严重影响当地民生和市场稳定。国际观
2023-02-16 22:07:00
2023年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
...同关心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10月13日上午,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主办,国际金融与产业合作论坛(IFIC)合办的“2023年国
2023-10-14 22:05:00
古代的货币,是否随朝代更替而替换?
...过郡国五侏钱、赤仄五侏钱,才最终确立了二官五侏钱,货币流通混乱问题得到了解决,巩固了中央集权国家的统一,建立了以铜钱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至此,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统一了货币制
2022-12-24 16:29:00
米莱执政百日,希望与挫折相伴
...,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财政账户实现平衡,阿根廷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融资计划达成协议,国家风险大大降低,一些改革也取得进展。然而,并非一切都那么美好。尽管只是暂时情况,但通胀率急
2024-03-20 09:34: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权威访谈)——访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
2023-01-08 04:31:00
更多关于财经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