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885年,左宗棠病逝的消息传来,举国哀悼。这位晚清的“中兴名臣”一生战功赫赫,尤其是在收复新疆的战役中,他力挽狂澜,保住了国家的西北边疆。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位伟大英雄去世后,朝廷却为了给他定一个合适的谥号,愁得头发都快掉光了——连上四次谥号,都被慈禧太后坚决否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背后又藏着怎样的玄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段故事。

左宗棠:不顾年老病重,亲自领兵收复新疆
要说左宗棠这个人,那可是大清朝的硬汉子。他年轻时饱读诗书,志向远大,后因太平天国和捻军叛乱而投身军旅,加入湘军。左宗棠作战风格果断狠辣,最重要的是,他从来都不是一个只会打仗的武夫。除了带兵打仗,左宗棠在地方治理上也有独到见解。可以说,他是“文武全才”。

不过,左宗棠最被后人称道的功绩,还是他在晚年亲自领兵收复新疆的壮举。当时的清朝,内忧外患不断,新疆更是动荡不安,差点儿就落入俄国的手中。朝廷内部有人主张“放弃新疆”,觉得这块地方不好守,倒不如省点事儿。而左宗棠可不答应!他当即拍板,认为“新疆是我大清的国土,寸土必争!”

那时,左宗棠已经年近七十,身体也大不如前了,但他依然不顾一切,抬着棺材亲自领兵出征,最终成功收复新疆,稳固了国家的边疆。这一战,左宗棠为大清立下了不世之功,也让他成为了晚清历史上屈指可数的英雄人物。朝廷陷入难题:谥号到底该怎么定?
然而,左宗棠虽然功绩辉煌,但他生前的性格可不是什么“好好先生”。左宗棠是个**“钢铁直男”**,脾气又直又硬,敢说敢做。特别是在朝堂上,他毫不留情地与一些权贵、官僚正面对抗,甚至和慈禧太后都发生过矛盾。因此,左宗棠虽然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当时朝廷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待见他。

他去世后,按理说,以他这样的功勋,朝廷应该给他定个非常体面的谥号。然而,定谥号这件事成了一个烫手山芋。朝廷的官员们既要考虑到左宗棠的功劳,又不能让谥号过于高调,显得对朝中其他权贵不够尊重。而且慈禧太后对左宗棠的态度也很复杂,虽然认可他的功绩,但对他生前的刚硬性格却不太喜欢。

于是,朝臣们绞尽脑汁,提出了四个谥号——但这四个谥号,一个接一个都被慈禧否决了。真是让人费解,为什么给左宗棠定个谥号,竟这么难?四次拟定谥号,慈禧次次否决第一次拟谥号:“文襄”
第一个提议的谥号是“文襄”,意思是文治武功兼备,既体现左宗棠的军事才能,又肯定他在治理地方的政绩。毕竟,左宗棠不仅会打仗,他在地方建设、农业水利方面也做出了不少贡献。按理说,这个谥号是比较符合左宗棠一生功绩的。

但慈禧觉得不对劲。她认为“文襄”这个谥号太过拔高,左宗棠虽然有功,但这“襄”字代表的功劳未免过分,仿佛在历史上把他捧得太高了,因此慈禧不满,直接否决了这个提议。第二次拟谥号:“忠襄”
朝臣们不死心,第二个谥号是“忠襄”,想突出左宗棠的忠诚。毕竟,这老爷子一生对大清忠心耿耿,尤其是在他晚年不顾年老体衰,亲自出征新疆,这份忠诚无人能比。“忠”字既表彰了他的忠诚,也不失公允。

但没想到,慈禧还是不买账!她觉得“忠”字过于严肃,仿佛在暗示别的大臣不够忠诚。这个“忠襄”还是被慈禧否决了。第三次拟谥号:“忠毅”
第三次,朝廷拟了个稍显柔和的谥号:“忠毅”。这个谥号一方面肯定左宗棠的忠心,另一方面则突出了他的果敢坚毅。左宗棠一生行事干脆利落,作风果断,所以“忠毅”两字似乎挺合适。

可慈禧又觉得不妥。这次她的理由是,“忠毅”虽然听起来不错,但不够全面,似乎只强调了左宗棠的勇武,而忽略了他在文治上的成就,还是不够完美。第四次拟谥号:“襄敏”
朝廷官员们想来想去,干脆换了个稍微“中性”一点的谥号,定了“襄敏”。这个谥号的意思是表彰左宗棠处理国家大事的聪敏和灵活应对,既不显得太过隆重,又不失公允。

可慈禧再一次否决了。她觉得“敏”字太轻飘,不足以彰显左宗棠的伟大功绩,认为这个谥号根本不配。最终定谥:“文忠”折中出炉
经过四次否决,朝臣们也快被逼得没招了。于是,他们又定出了一个谥号,既不会过于拔高,又能体现左宗棠的忠诚和成就——“文忠”。这个谥号的“文”字,表彰左宗棠在文治武功上的全面成就;“忠”字,肯定了他一生对国家的忠心耿耿。

“文忠”这个谥号看起来比较中庸,不会让慈禧觉得太过拔高,也能让左宗棠的功绩得到合理的肯定。最终,慈禧同意了这个谥号,总算让左宗棠的谥号之争告一段落。慈禧为何反复否决?背后的复杂政治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慈禧太后对给左宗棠定谥号这么挑剔?其实,这背后不仅仅是字眼的争论,更是朝堂政治的反映。

左宗棠生前个性刚烈,敢于直言上谏,甚至经常与慈禧和她的亲信发生冲突。尽管慈禧承认左宗棠在收复新疆中的重大功绩,但他强硬的性格和生前的对抗,导致慈禧对他始终有些不满。

再加上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慈禧担心如果给左宗棠一个过高的谥号,可能会引发朝堂内外对她的政权不满。因此,她需要在功绩和政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也是为什么她会对朝臣拟定的谥号反复挑剔、连连否决的原因。左宗棠的功绩无法磨灭
尽管谥号之争折腾得朝廷上下焦头烂额,但对于后世而言,左宗棠的历史地位早已稳如磐石。他不顾年迈病重,亲自领兵出征,收复新疆的壮举至今仍被后人传颂。无论他的谥号是什么,左宗棠的伟大贡献已经深深铭刻在中国的历史记忆中。

谥号虽然是一种官方的评价方式,但真正影响历史的,是一个人的实际作为。左宗棠不需要过多的字眼修饰,他的忠诚与功绩早已证明了他对国家的伟大贡献。即使朝廷为他的谥号绞尽脑汁,历史却早已为他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03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