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情感

为了42年前的嘱托

类别:情感 发布时间:2023-01-28 05:34: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为了42年前的嘱托

宣世才对冷暖没有概念,平时添衣加被,全靠李彩英照顾。本报记者 雷册渊 摄

为了42年前的嘱托

宣世才几乎从不主动与人交流,别人跟他说话,他也很少回应。 ■本报记者 雷册渊

新年的冬日午后,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解放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一位老妇人正在做针线活。她把两根灰色的细棉线合拢,左手食指的指腹在嘴里沾了沾,把两个线头捻成一股,然后屏住呼吸,试图让它们穿过右手里的针眼。

她连续穿了两次都失败了,继续尝试第三次,终于顺利穿了过去,老人松了口气,“这条裤子阿才穿小了,我帮他把裤腰上的扣子移一下位置。”

老人名叫李彩英,今年81岁。她口中的阿才,是邻居家的儿子宣世才,从小患有智力障碍。1981年,阿才的父亲临终“托孤”,拜托李彩英和大她3岁的丈夫宣丙水帮忙照顾当时年仅12岁的阿才。原本家里就生活困难的夫妇俩接下了这个重担。

从此,做饭送菜、洗衣换被、打扫卫生、添置物品……他们像家人一样照料着宣世才的日常生活,默默无闻,一干就是42年。

直到去年,经由当地媒体报道,宣丙水、李彩英夫妇无偿照顾阿才的故事才被外界所知晓,感动了许多人。但新的问题也被提了出来:两位耄耋老人希望,在自己没有能力照顾阿才之前,能为他找到一个安顿余生的地方。

“托孤”

这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平房,灰色的两间砖瓦房嵌在周围村民盖起的小楼中间,虽不光鲜,但打扫得干净清爽,倒也不显得格格不入。

进门不远处就是一方土灶,看上去已久未动过烟火。边上两张老旧的桌子上摆着一些零食。在里屋,用砖头和凳子支起三张木板,一张作床,另外两张用来堆放衣物被褥。

“阿才自己不知道冷暖,天冷了,我就来给他加床被子。”李彩英走进屋里,边说边自然地抓起床上的被子开始收拾。这样的照料,她和老伴宣丙水已经坚持了42年……

时间回到1969年。就是在这间老屋内,宣家的小儿子宣世才出生了。

在李彩英的印象中,这是村里“最穷最苦”的一户人家。宣世才的父亲是个老实本分的人,每天去生产队劳动,早出晚归、勤勤恳恳,“从没有什么歪心思”。在宣世才出生前,宣家已经有了4个女儿,可宣世才的降生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增添多少欢笑,因为他和4个姐姐一样,都不同程度地遗传了母亲的精神疾病,宣世才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发现患有智力障碍。

那时,十多户宣姓人家的草房合围在一起,大家虽是同姓,却没有血缘关系。在这个贫困村,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很难再有余力照拂彼此。

在众多邻里中,李彩英有些不同,她善良、实在,是个热心肠,村里人都叫她“小妈”。她家的房子,推开门就能看到阿才家,平时阿才家缺什么了、要帮什么忙,她和宣丙水都会去帮上一把。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当年才成了阿才父亲“托孤”的对象。

宣世才的父亲身体一直不好,常年饱受肺心病的折磨,全家的生活重担更是早早压垮了这位父亲。在宣世才12岁那年,他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提出了自己最后的心愿——想吃鸭肉。可是,如此穷困的家里怎么会有鸭肉呢?宣世才的母亲只好上门去找李彩英。

李彩英听罢,马上找到自己认识的一位厨师,几经周折才买到了一块鸭肉,又买了2个苹果、2个橘子,赶到阿才家中。而买这些东西的钱,她要熬好几个晚上挑花边才能赚到。

彼时,阿才的4个姐姐已经出嫁,年纪尚小、有智力障碍的阿才是他父亲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人。无奈之下,他恳求宣丙水、李彩英夫妇在自己走后帮忙照顾妻子和阿才。

面对重托,宣丙水、李彩英夫妇不由地顿了顿——自己家里当时也不富裕,三个孩子中有两人在读书,还有宣丙水的老父亲需要照顾,哪里还有能力照顾阿才和他母亲呢?

“看他那个样子,是真的可怜啊!”多年来,李彩英每每想到阿才父亲临终“托孤”的模样,都会忍不住落泪。心软的李彩英最终还是答应了,“阿才是我看着出生长大的,要是我们不管,他们孤儿寡母怎么办呢?”

阿才父亲去世后,宣丙水和李彩英便经常去阿才家帮忙,平时也会从牙缝里挤出一些吃穿用度送去,接济他们。直到三年后的除夕夜,阿才母亲去世,阿才彻底失去了依靠,照顾他的重担完全落在了宣丙水、李彩英夫妇肩上。

为了当年的承诺

阿才成了孤儿。村里开始每月为他免费提供30斤大米,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一个贫困村能为他尽可能提供的保障。但对正值青春期、食量大增的阿才来说,这些粮食显然不够。

阿才的身体不断成长,智力却始终停留在学龄前儿童的水平。母亲去世前教会了他煮饭,“一勺米,一勺水”。可他还是常常煮不好,不是饭没煮熟,就是烧糊了锅底。他不会做菜,只能吃白饭,经常食不果腹。

母亲刚去世那几年,宣世才偶尔还会去几个姐姐家走动。村里人说,他的姐姐们都嫁得不好,有的姐姐不待见阿才,甚至还会骂他;家里条件稍微好点的姐姐,则会给他一些蔬菜。

宣丙水、李彩英夫妇看在眼里,很是心疼。他们对阿才说,饭菜家里都有,既然她们不待见,就别再去了。多年来,姐姐们也没来探望过阿才。

宣丙水和李彩英本想让阿才来自己家里一起吃饭,可阿才不愿意,他习惯端着饭碗,在村里游走,边走边吃。夫妇俩就做好饭菜给阿才送去,一天三顿,几乎从未间断。为了阿才能够吃上一口热饭菜,夫妇俩42年没有同时出过远门。

去年正月,宣丙水出门给阿才送饭,没想到摔了一跤,额头重重磕在地上,半天爬不起来。李彩英听见动静从屋里跑出来,赶紧扶起老伴。鲜血从宣丙水捂着伤口的手指间汩汩地往外冒,吓得李彩英赶紧叫回正在附近上班的孙女宣梦娜,和村干部一起把宣丙水送去了医院。伤口缝了6针,直到现在宣丙水头上的疤痕依然清晰可见。

除了做饭送菜之外,洗衣换被、打扫卫生、添置物品……多年来,宣丙水、李彩英夫妇像家人一样照料着宣世才的日常生活。

理发是阿才最“抗拒”的项目。最初,村里人理发只要1元钱,理发师嫌阿才脏,李彩英就给人家2元钱。后来,每个月宣丙水都要带阿才去理一次头发。一路上走走停停,几番回头,1公里不到的路程要走上几十分钟。“有时爷爷一不留神,他就跑到别的地方去了,爷爷又像哄小孩子一样把他哄回来。”宣梦娜说。这些年,村里的理发店搬了3次,老两口就领着阿才换了3次地方。

遇到有人问,老两口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她会搬出李彩英常挂在嘴边的“标准答案”:既然当初答应了人家(指宣世才父亲),就要信守承诺,照顾好阿才。

“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

宣世才对属于自己的东西有着很强的占有欲,从不与人分享,即便是对最亲近的宣丙水、李彩英也是如此。

他的家中堆放着许多废品,宣世才把这些从外面捡来的废品用麻袋装着,攒到一定的数量,就卖给上门来收废品的人。卖废品所得的钱,他会立刻收进自己的口袋。

李彩英说,阿才“就像小孩子一样”。每次她给阿才东西,阿才都会立刻接下。有时李彩英会反过来逗他,问:“能不能给我吃一点儿你的零食?”无一例外,阿才会立刻拒绝。

对此,李彩英并不生气。她知道,在阿才的世界里,只有索取,不懂给予。“他从小就是这样,我们不会怪他”。就像襁褓中的婴儿,向人索取是本能,阿才的智力发展程度并不能让他理解“分享”和“感恩”。

乌鸦反哺的故事似乎不会发生在阿才和宣丙水、李彩英夫妇身上。可即便这样,他们还是数十年如一日地照顾着阿才。在那些不为外人所知晓的岁月里,老两口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在他们看来,阿才每次饿了就会默默走到自己家门口张望,已经是对自己亲近和信任的表现了。

在解放村,村民们都知道阿才是个“呆子”,他们也知道,这些年来宣丙水、李彩英夫妇一直在照顾阿才。提起这老两口,许多人会说他们“良心好”。可时间长了,还是难免有风言风语传出。尤其是这些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和村里对阿才这种情况的人的扶持力度加大,有人就说,老两口在“靠阿才吃饭”。

闲话传进耳朵,一片好心遭此诋毁,宣丙水生气又委屈。以前自己家里条件不好,可从没亏待过阿才。自己和老伴辛勤一生,三个孩子终于成才,直到这些年,家里盖了新房,儿孙们也都买了房、车,日子才越过越红火。宣丙水实在想不通怎么会有这样的言论。

李彩英就劝他:“别管别人说什么,我们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

第二天,老两口又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照顾阿才的饮食起居。

“我们老了,阿才以后怎么办呢?”

阿才今年已经54岁了,一副普通中年农民的模样。可他从不主动与任何人交流,总是安静地坐在角落,盯着地面。偶尔冒出一些词语,旁人也完全无法听懂。李彩英和宣丙水亲力亲为照顾,轻声细语地交流。

“跟他说话要有耐心,虽然他不会回应,但也要温温柔柔地说,他才肯接受。”李彩英说,只有当他感受到善意和安全感,他才会慢慢打开自己。

阿才也有固执犯浑的时候,有时李彩英实在没辙,会生气地告诉他:“你再不听话我就不给你饭吃了!”听到这样的“威胁”,阿才总会乖乖就范。

随着年纪增长,阿才的智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逐渐退化。大概八九年前,他已经完全不会煮饭了,家里的锅灶餐具再也没有用过。他对宣丙水、李彩英夫妇的依赖也越来越多。

可如今,宣丙水和李彩英都已成了耄耋老人。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心中的隐忧也愈发强烈:“我们老了,阿才以后怎么办呢?”

去年,李彩英生病住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入院那天,家里人都赶去了医院,忙完回到家中的宣梦娜才注意到,还饿着肚子的阿才在自家厨房的窗外向里张望。她赶紧让母亲做了饭给阿才送去。

还在医院的老两口也放心不下。即便自己正在生病,李彩英还是挂念着阿才。后面几天,宣丙水让家人们留在医院照顾老伴,自己则回家给阿才做饭。

经过此事,老两口愈发意识到,得为阿才的今后做些打算。然而只依靠老两口的力量远远不够,他们也不愿意给儿孙辈添麻烦。

一直以来,家人们对老两口照顾宣世才就是“不反对也不支持”的态度。宣梦娜从小就知道,自己家里有宣世才这样一个好似家人又不是家人的存在。儿孙们心疼老两口,却无可奈何。因为他们知道,让两位老人放弃照顾阿才这件事,他们不能劝,也劝不动。

可是,老两口年岁已高,也到了要人照顾的年纪。尤其是去年宣丙水送饭摔跤之后,家人们就更不支持老两口再继续照顾阿才了,可是儿孙辈平时都在外上班,无法接下照顾阿才的重任。他们盼望着能为阿才找到一个安稳的去处。

为阿才担忧奔走的不只他们一家,村里对老两口和阿才的情况也早有关注。

最初,村里给阿才每月30斤大米,后来随着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给阿才的大米不限制数量,他能吃多少村里就送来多少。村里还联系了一家定点超市,为阿才提供生活用品,花费记在村里的账上,不用老两口买单。村里实行网格化管理后,网格员每天都会上门来看看阿才,每月还会来给他打扫一次卫生。

解放村党总支副书记陈建江说:“以前解放村还是个贫困村,后来村里经济慢慢变好,我们就力所能及地去做我们能做的事。”

为了解决阿才的吃饭问题,减轻老两口的负担,村里曾经尝试为阿才定时送饭。但村里位置比较偏,要从镇上预订饭菜送来,遇上刮风下雨,外卖时间更是没有保障。阿才喜欢端着饭碗边走边吃,外卖员也不能到处找他。外卖送餐的尝试就此作罢。

为了解决阿才今后的照护问题,老两口和村里先后找了3家养老院,也都因为阿才不满60岁不能入住。

好在政府有关部门已经介入,将为阿才安排智力和精神检查,看能否为阿才申请更多补助,并根据阿才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他安排一个合适去处。

“现在各级政府部门都在关注,希望找到一个好的办法,让两位善良的老人安心,也让阿才得到更好的照顾。”解放村党总支书记高国良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8 07: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一句临终嘱托 这对夫妻照顾邻家智力障碍孩子41年
...只有两位老人,而两位老人也早已把他当做家人。瓜沥镇解放村村委会副书记陈建江告诉记者,二老确实是因为一句临终嘱托而照顾了阿才41年。在村子里,阿才一个人住,是精神二级残疾,平时
2023-01-01 13:22:00
...、李彩英夫妇获得2022年度助残新闻人物称号。在瓜沥镇解放村,宣丙水一家和宣世才一家是多年的邻居,房屋坐落一前一后,两家和睦相处,往来甚密。宣世才父亲还在世的时候,宣丙水一家
2023-07-13 09:27:00
...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翟培声初冬的毕节市黔西市洪水镇解放村,刚种下不久的油菜籽已长出了嫩绿的幼苗,一派勃勃生机。解放村,位于黔西北面,距离县城7公里,区位优势明显,村东南边有逢
2024-11-20 06:08:00
...月二十九,冬日的暖阳洒在雪后的吉林省集安市太王镇上解放村,照得整个边陲村落晶莹剔透。一大早,72岁的上解放村村民徐金义就忙碌起来。虽然因为疾病行走不便,但他还是尽量让屋里院里
2023-01-26 03:05:00
本文转自:贵州日报黔西市解放村——“柳岸水乡”的“美丽经济”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勇军 吴传娟河边柳树冒出新芽、千亩油菜花迎春绽放、连片稻田形似棋盘,黔西市洪水镇解放村处处洋溢
2023-02-24 05:35:00
云南普洱曼海:探索共享旅居新模式
...四川面食小吃。他们还在曼海学会了制作普洱手冲咖啡。老两口决定,利用自己的特长,在曼海村开一家咖啡书吧。“这样,我们的旅居生活有了新内容,老年生活也将更加充实。”熊献贵说。到曼
2025-02-17 19:24:00
白志中夫妇 让荒山变绿林
...林,这就是固阳县下湿壕镇三城仁壕村义务种树的白志中老两口的日常。“我们也没有什么大梦想,就想在这防沙固林,能看到一片绿色。”曾经的种树农民如今已成为步履蹒跚的种树老人,白志中
2024-04-15 01:14:00
...:创建基层河湖管护机制元旦假期,雅安市名山区百丈镇解放村月亮湖畔的河湖广场上,不少游客在此拍照打卡,尽情享受冬日的湖光山色。“几年前,月亮湖还是一个灌溉功能严重萎缩的小水库,
2023-01-04 05:50:00
...,茶香春色令人心旷神怡。在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百丈镇解放村,村级河长彭启华每天都要来村里的水库转转。“现在库区正在清淤,水位虽然低了,一眼望去还是清亮。”彭启华说。解放村内水系
2023-04-20 05:51:00
更多关于情感的资讯:
高中生厌学 从长治跑到太原
一名17岁的高二女生因出现厌学情绪,加之与家人沟通不畅,独自从长治来到太原。9月6日,家长赶至太原,在网格员和民警的协助下终于找到了孩子
2025-09-07 16:36:00
拾光记|钟燕玲:不把自己当病人,日子照样有滋有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牟静萍钟燕玲的抗病故事,要从2007年的一场高烧说起。当时她连续三天发烧,如厕时发现小便呈深色
2025-09-06 10:35:00
41年前从合肥大兴集被抱养到砀山,她如今希望寻到亲生父母
大皖新闻讯 张娟今年41岁,自幼被抱养到砀山,成长生活美满幸福,养父母对她视如己出。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张娟想找到亲生父母
2025-09-06 15:05:00
继母打骂致12岁女孩离家,12年后生母得知消息将女儿寻回:我对不起她,不知该如何面对
大皖新闻讯 “她跟着前夫生活期间失踪,现在找到她我心情特别复杂,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她。”近日,贵州黄女士与女儿分散20年后再见面的视频在网上传播
2025-09-06 18:35:00
上犹县人民法院开学季集中发放案款36万余元
江西手机报赣州讯(黄慧敏)9月3日晚,上犹县人民法院为15名务工人员集中发放案款,同时结合开学季时间节点,开展了家庭教育指导课
2025-09-05 16:44:00
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中的真情守护
护士是陪着患者走夜路的人,虽然不能改变夜的黑,但她们的陪伴可以增加患者走过夜路的勇气。病房中的焦虑六十一岁的李大爷,既往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
2025-09-05 17:05:00
读城记|破闷之道
文|周恒祥夜半被孩子饲养的宠物小仓鼠发出的怪叫声惊醒,想想自己的闹心事,再也睡不着,望着漆黑的屋顶,突然觉得憋闷得慌。便打开手机
2025-09-05 22:11:00
上善若心:我人生价值——真善美的道德准则
“上善若水”,老子之言,流传千古,世人皆知水之柔韧、谦下、利物不争,以为至善之喻。然余独思之,水之善,终归外在之行迹;真正之善
2025-09-05 13:39:00
被反诈中心预警,七旬老人又跨区购卡“躲预警”
大皖新闻讯 “多亏了你们,我这养老钱才没被骗走!”9月3日晚,在南陵县公安局城西派出所,一位七旬老人紧握着民警的手,连声道谢
2025-09-04 23:13:00
如何帮孩子远离“开学焦虑” ?池州儿科医师支招
大皖新闻讯 据媒体报道,2025年秋季,各地中小学迎来近10年来最长的学期。在我们身边,总有些孩子甚至家长“每逢开学总焦虑”
2025-09-03 11:58:00
漏斗胸导致胸闷憋气——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小儿外科微创重塑10岁男孩的“挺拔人生”
大众网记者 毛冬琛 通讯员 李梦娇 德州报道每年暑假,许多家长都会选择利用假期时间,解决孩子存在的健康问题。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小儿外科
2025-09-02 12:12:00
新华保险保定中支高阳营销服务部高效理赔获赠锦旗
近日,客户徐女士将绣有“服务热情周到,理赔及时高效”字样的锦旗送到新华保险保定中支高阳营销服务部,以此表达对新华保险高效理赔和周到服务的感谢
2025-09-02 16:57:00
心理科护士妈妈:孩子已开学,这样化解“假期归零焦虑”更有效
大众网记者 王文文 通讯员 魏莉 菏泽报道如今,各地中小学已陆续开学,不少家长本以为“开学即解脱”,却发现孩子仍被“假期归零焦虑”困扰
2025-09-02 20:25:00
“什么是情?这就是情啊!” 这些“老三届”们又聚会了
“毛主席的光辉,嘎拉亚西喏喏,照到了雪山上……”8月26日上午,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丹凤门内,歌声伴着舞蹈,100多名西安市三十四中的“老三届”们正在聚首
2025-09-01 21:24:00
学生校内玩闹致伤,责任就该学校负吗?法律说……
在我们的习惯思维里,学生踏入校门,其安全便由学校接管了,因此,学生在学校的一切问题,都应找学校,由学校负责。本着这一理念
2025-09-01 15: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