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战地寻踪 | 人民第一堡垒焕新红色记忆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7-07 14:37: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一曲旋律激昂、朗朗上口的《地道战》,唤起多少人对抗战岁月的回忆。位于顺义区龙湾屯镇的焦庄户村,几十年来一直保留着地道战的痕迹。

战地寻踪 | 人民第一堡垒焕新红色记忆

经过改造提升,观众可重新体验“钻地道”

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来到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弯腰走进800余米的地道,幽深曲折的“地下长城”在脚下蔓延,陷阱、“棋盘路”、锅台出入口等设施逐一展现在眼前。这座承载着冀东抗日根据地军民智慧的地道遗址,将历史场景与现代技术融合,让红色记忆焕发新生。

“钻地道”体验再度回归

今年“五一”假期,改造提升后的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重新向公众开放,“钻地道”体验再度回归。穿过暗门,观众行走在地道中,微弱的灯光照亮了前方狭窄的通道,陷阱、会议室、储藏室等设施呈现在眼前。幽暗的地道如同一条时光隧道,带人们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展厅内新增的互动装置同样吸引了观众的驻足。站在互动沙盘前,焦庄户地下网络如毛细血管般舒展:11.5公里地道连接四村,翻板盖口、暗设排水、气孔通风构成防御系统。不过,由于自然塌方、土地开发等原因,目前保存下来的原始地道长度约为830米。而在H5小游戏里,观众可以“亲手”盖上凹形翻板,模拟面对敌人进行水、火、毒气等破坏时该如何应对。

据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地道战并非焦庄户独有,最初发源于晋察冀边区保定清苑的冉庄。1944年,时任三通顺联合县教育科科长的徐进到顺义焦庄户推广冀中地道战经验,对焦庄户地道升级改造。如今,纪念馆内还陈列着徐进的照片。

据悉,在抗战初期,为了临时躲避敌人的搜捕,焦庄户村民在自家相对隐蔽的地方,挖建了一种“口小、肚大”的单人隐蔽洞,俗称“蛤蟆蹲”。但这种隐蔽洞有一个致命缺点,一旦被敌人发现只能束手就擒。随后,村民把全村的单口隐蔽洞串联在一起,形成了洞与洞相通的直通式地道。在徐进的指导下,地道内又加装了大量生活设施和战斗设施。其中最典型的防御设施是翻板,它的形状呈“凹”字形,两端各有一块木板,人通过后,把木板盖上,掩上黄土,洒上清水,可以起到“防烟、防水、防毒”的作用。

军民联合构筑铜墙铁壁

展厅内,一张泛黄的党员登记表上,“熄火村”三个字依稀可见——这是当年焦庄户村的秘密代号。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面对凶悍日军,在冀东抗日根据地的焦庄户,联合群众打‘持久战’,巧妙利用地道与敌人斗争。”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过程中,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马福。当时40岁出头的村民马福秘密入党,成为村里第一名共产党员,也是全村对敌斗争的带头人,他在家中成立“焦庄户村党支部”。如今,在纪念馆民居区域,就有一间房屋复原陈列了马福居所的场景。而在纪念馆一层展厅里,则展示了一张焦庄户党支部成立旧址的照片。

在马福的带领下,焦庄户村逐步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并发展民兵、妇女救国会、儿童团、农民协会等群众组织。展厅陈列柜里,一封插着三根鸡毛的信件静静地躺着,这是当年儿童团或妇救会成员传递紧急情报的“密码”。曾雍雅将军的相机、卫生所使用的针管、民兵自制的地雷、妇女为支援前线制作的鞋袜……丰富的展品成为军民联合的有力见证。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这段话,也是焦庄户村的真实写照。

土地改革调动农民投身革命

展厅内,用不大的篇幅介绍了焦庄户土地改革运动。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徐焰少将曾在《解放军为什么能赢》一书中提到,中国农民最期盼的是土地,赢得农民支持的关键是解决土地问题。

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处理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1942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完善减租减息政策。彼时,焦庄户农民深受高租息剥削,生活困苦。该政策实施后,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增加了粮食储备,极大调动了农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将减租减息改为“耕者有其田”政策,进一步激发了农民投身革命和生产的热情。展览现场,农民丈量土地、翻身农民在分得的土地上插界标等照片,生动展现了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焦庄户军民对敌作战150余次,俘虏敌人60余人,击毙击伤敌人130余人。由于战功卓著,被东部顺义县人民政府授予“人民第一堡垒”的光荣称号。

战争年代,大家邻里守望、一致对外。如今,1400余名村民过着宁静的生活。走在宽阔的柏油路上,树影婆娑,两侧红色的文化墙,继续向世人讲述着“人民第一堡垒”的故事。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责任编辑:李墨涵(EN043)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07 20: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燕山脚下地道战
...卓著,1947年11月10日,顺义县政府授予焦庄户“人民第一堡垒”光荣称号。
2024-02-01 03:38:00
战地记者讲故事丨最坚固的堡垒:人民群众和子弟兵的深厚情谊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最坚固的堡垒■朱柏妍插图:姜晨记者心语:那些在战位上的人,时刻做好了准备。 摸着黑,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向下,走过数不清的涉水路段,挤过一个又一个因路面垮
2023-08-12 20:59:00
【微纪录片】东方战场的生命堡垒
...护堡垒”。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国红十字会迅速扛起战地救护大旗。但随着华北、淞沪、南京相继陷入战火,“打一仗设一所医院”的临时策略,已不适应抗战形势,必须建立一个经常性流
2025-08-31 21:34:00
玩家打造《堡垒之夜》UEFN新模式 仿《战地1943》
...于自己的独特堡垒世界,日前有高玩打造了仿经典游戏《战地1943》模式,感兴趣的玩家可以关注下了。仿《战地1943》模式
2024-12-24 14:14:00
微光成炬,“龙湾好风气”滋养群众精神家园
...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龙湾好风气”典型人物。张金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龙湾屯镇有一支远近闻名的红色小导游志愿服务队,他们身穿校服、佩戴红领巾、用童声童语讲述着这里发生过的红色故
2024-09-23 15:49:00
战地重游祭先烈,缅怀战友忆峥嵘
...休干部党支部组织老同志重返平山铁板洋桥(今永安桥)战地活动,追寻红色记忆,重温那段峥嵘岁月。老同志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平山铁板洋桥。曾经战斗的地方已经褪去了战时的痕迹,但那
2024-10-30 17:51:00
跨越时空的战地回响 鲁美全景画数字巡展首展登陆吉林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美术家协会鼎力支持的《战地长歌—鲁美全景画数字沉浸式巡展》,在吉林艺术学院美术馆盛大启幕。作为这场全国巡展的首站,吉林观众将率先见证数字技术与红色
2025-08-15 22:27:00
口述史与数字技术结合,北师大学子让民间记忆变数字记忆
...着哼唱,引发代际共鸣。在深度访谈中,李连仲披露父亲战地日记,调研队运用多机位摄录技术,形成万余字口述档案。2月15日,队员将采访录音刻成光盘焚化于李兴祥墓前,以学术仪式告慰英
2025-02-17 09:31:00
济南市开展“银龄追光·烽火记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公益影像行动
...老人们的口述内容之外,拍摄团队还对他们珍藏的勋章、战地书信、老照片等红色实物进行高清数字化采集,并赴战役旧址实地拍摄,挖掘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增强叙事的真实性与感染力。本次拍
2025-08-26 20:4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陈纳德雕像前,一眼深情“对望”,胜过万语千言
抗馆公布美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增补和勘误名单,抗日航空英雄和英烈后代捐赠珍贵文物,飞虎队创始人外孙女嘉兰蕙也来了陈纳德雕像前
2025-09-06 09:54:00
30年绘就14年抗战烽火,画家崔宁抗日战争长卷展在龙口开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洋 通讯员 王明城9月5日,在龙口市美术馆,一幅50米长的抗战长卷徐徐铺展,瞬间将观众拉回1931-1945年的烽火岁月——这是退休警营画家崔宁用30年光阴
2025-09-06 12:52:00
淮河三峡第三峡:明光浮山峡
大皖新闻讯 浮山,位于淮河右岸安徽明光段。因南北朝时期,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建浮山堰而出名。浮山堰处在淮河三峡中的第三个峡口浮山峡
2025-09-06 15:38:00
9月6日,“河北五超”第四轮,秦皇岛队远征保定,“榜眼”“探花”即将上演论剑争锋!
2025-09-06 19:11:00
抒写庸常中的传奇|读若非小说集《十二盏微光》
读《回煞记》的时候,我心里在想,民俗的东西竟能够带出这样的一片深情,这再一次印证了好的小说对读者而言从来都是一份情感的馈赠
2025-09-06 23:27:00
大众网记者 周琛 路鑫 张勇 菏泽报道80年的沧桑巨变,你们曾浴血守卫的山河,已是全新的模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
2025-09-05 09:03:00
娄山关|那个一衣带水的地方
走进怀化,是在盛夏季节。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热浪,还有高铁站上鼎沸的人声,这样的热火朝天就像我印象中的湖南人,说话噼里啪啦尾音上扬
2025-09-05 15:41:00
大禹文化⑤丨禹疏九河:到底是哪九条河?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9-05 16:27: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不沾血的武器 来自吉林的古代“反战顶流”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首往昔,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愈发清晰。在追求和平真谛的漫长岁月中
2025-09-05 16:55:00
考古新发现|雁塔区发现唐新罗质子金泳墓 墓志揭示其祖孙三人皆在唐为质
9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召开考古成果集中发布。记者在现场获悉,西安市雁塔区发现唐新罗质子金泳墓,墓志揭示其祖孙三人皆在唐为质
2025-09-05 18:33:00
考古新发现|空港新城发现周隋名将段文振家族墓 段文振墓志或为欧阳询所书
9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召开考古成果集中发布。记者在现场获悉,空港新城发现周隋名将段文振家族墓,其中段文振墓志或为欧阳询所书
2025-09-05 18:34:00
从金代的酒务官署到明代的宰相赞誉,再到清代的帝王题诗,最终在新时代绽放出非遗光彩……在山东茌平,有一抹酒香穿越千年时光
2025-09-05 10:36: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近日,厦门仁爱医疗基金会原理事长郑毅夫向思明区图书馆捐赠了其父亲郑仕照的回忆录——《烽火南洋——抗日老兵话当年》
2025-09-05 07:50:00
这是一封花了40分钟,在飞机上写的信,通过信,广西15岁的袁同学与两千年前的英雄霍去病完成了一场精神对话。“惟愿将军英灵长存
2025-09-04 15:11:00
功德碑,记功载德,颂扬政绩。在曾担任夏津县知县的朱国祥纪念馆内,就立有一块“功德碑”,记载了他在夏津任职期间勤政爱民的功绩
2025-09-04 17:26:00